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例【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37742

【导言】此例“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例【优秀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第一篇】

那么,在高年级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十分钟的写字时间?小语会名誉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对《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的解读中,对每节课十分钟的写字教学作了指导。我认为,这十分钟的随堂写字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集中练写,设计一些扎扎实实的随堂练字训练。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最后一个环节的十分钟就是集中练字。他不仅认真地逐字指导方格中要求书写的字,还指导学生用钢笔描摹、临帖书写。于老师这节课的练字训练很好地诠释了课标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遵循识字、写字的规律,尝试将写字和阅读结合起来,把写字教学分散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使写字教学随堂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导入课题,识字、写字

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导入课题后,我随即出示自编的几句带生字的诗句:

前额宽大智慧深,赴美师从冯卡门。生活富裕不忘本,归国心切情诚恳。研制导弹贡献多,航天事业奠基人。

首先,我让学生三读诗句:一读识字音(红色字体),记字形;二读想内容;三读想人物评价。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初步掌握课文生字的基本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让学生找出这些生字中容易写错的笔画,如“裕”字的偏旁是“撇点”,不是“点”;“贡”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等,最后进行描红。这一环节不仅将阅读、识字、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写字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高年级老师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预习,教师可以把写字融入预习的环节,让写字教学更扎实一些。

检查预习时,教师可以对难写的或有代表性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做到规范。如《钱学森》一课,我在检查预习环节时,先听写课文的词语,所选的词语要抓住生字书写的难点,如“额头、富裕、贡献、诚恳、赴美”这几个词,让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听写完后,师生共同评议:(1)正确性。如“额头”的“额”字的笔画中两个“捺”变成“点”了吗?“贡”字最后一笔也是“点”,你写对了吗?(2)美观。抽取两个学生的听写纸,在投影仪上展示,并结合黑板上学生的书写进行指导并示范,让学生注意观察,熟练地掌握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如课文的几个生字中都含有“撇”的笔画,我先让学生观察几个字中“撇”的不同形态,然后引导学生书写。在行笔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放松,握笔的力度逐渐减少并且缓慢行进。再如“额、裕”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学生的脑中往往缺乏字的形象,这就造成左右结构的字写出来像两个字,所以我让学生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脑中有了字的形象后再写,这样写出来的字的外形才美观。学生互相评价,找出写得好的字,在字的右下角画个星,奖励自己;写得不太美观的,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再书写几次。

学生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预习的形式可以多样,没必要逐一指导,应重点检查学生易写错的生字,可以是一类字,可以是课文中常用的二类字,还可以是容易写错的形近字,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字记录在改错本上。

三、课中练笔,着重练字

高年级学生在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问题或者心得体会要写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写批注、摘录。它是一种书写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取知识点,这很符合高年级的写字要求。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需要做批注、摘录的地方很多,教师要通过示范告诉学生怎样在书中的空白处做批注,并把自己书上做的批注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照样子做批注和摘录。学生看到了老师书中的批注和摘录,就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语文书上书写批注,如何在窄小的空白处安排批注,如何标划箭头,如何利用便利贴写批注等。这样,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高年级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书写习惯。

高年级阅读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常常会有课外拓展训练,我常常在这个环节中安排小练笔,让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如续写《爱之链》,写《牛郎织女》的后传,改写《示儿》等。我觉得这是练笔的好机会。教师在关注书写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字写端正、美观,注意行款整齐、标点正确。在书写时,教师要相机指导,让学生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第二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生活导入;疑问导入;多媒体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有效创设策略的研究颇为热衷。笔者身为一名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也对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导入进行了一番探索,现结合具体实例对此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蕴含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与学习内容。此种导入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生活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该氛围中自觉调整自身的注意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收获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锄禾》这一古诗时,笔者就为学生描述了如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学校食堂中学生将没吃完的米饭、粥、馒头等随意扔进垃圾桶;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将自己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并没有浪费。随后便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上述两种做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浪费食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珍惜粮食的做法是可取的。趁势,笔者进一步引申:农民种植粮食非常辛苦,即使在非常炎热的夏天他们也需要进行劳动。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能随意浪费。有位诗人曾据此创作了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一古诗,我相信,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大家都能做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

如此一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同本节课要学习的《锄禾》一诗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新课学习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失为低年级小学语文有效导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创设疑问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探究兴趣,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思考,进而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课堂一开始利用学生现实认知的矛盾冲突精心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导入的重要切入点。

如,在教学《会走的树》这一课文时,笔者在上课起初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见过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可是,大家见过会走路的树吗?“会走路的树”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因此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探究心理。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在南美洲生长有一种会走路的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看看这种奇特的树到底是如何走路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会走路的树”的探究兴趣便很快转移到了《会走路的树》这一课文的学习上来。学生普遍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这表明,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语文新课的巧妙导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学生对色彩鲜艳、直观生动的事物格外热衷,并有较强的融入积极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先进手段巧妙创设新颖别致、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堂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反映傣族人民传统节日――泼水节的视频纪录片。该纪录片将泼水节的盛况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也使得学生对泼水节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看到学生眼中所绽放的璀璨光芒,笔者就势讲道:“我们敬爱的也曾参加过泼水节,大家想知道这次泼水节的更多内容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到的内容――《难忘的泼水节》……”由于刚刚浏览过视频纪录片,学生对于泼水节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他们很容易便对《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这也充分印证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的重要作用。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只有契合低年级学生主观学习需求且与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方式才称之为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导入下,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并真正从中汲取到有益的营养。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第三篇】

关键词思维 练笔 细微 共鸣 升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91-01

语文新课标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但当前很多语文课堂仅仅满足于知识掌握,其方法也是直接灌输,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处于肤浅或者懵懂状态,表现在对文本内容认识不清,对文本主题把握不准,很难达到一定的思维高度。语文教学的精彩来源于学生思想的共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随文练笔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其中三点\析其做法。

一、随“细微处”练笔,强化学生体验

细微见真情。文本阅读从大处着手、整体解读,固然能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印象,但无法与作者、编者进行深度对话。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则需要紧扣文本细节搭建语言情境,通过练笔强化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把文字背后的隐藏意思读出来,继而把思维逐步推向深入。比如针对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这一课,其中爸爸紧握的双手,妈妈恬静的微笑等都传递着真爱。如果在阅读中强化整体感知,必然会觉得平淡无奇;相反扣住细节,却能让学生从温暖的阳光、淡淡的花香中读出不一样的感受。笔者围绕该课细节描写,组织学生通过话题讨论感知文本情感,借助练笔迁移表达领悟其方法,以便把学生的思维训练逐步推向纵深。课件出示句子:“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教师提示思考:1.我们平时怎么睡?爸爸现在又是怎么睡的?2.如果我们这样睡一晚,结果会怎样?3.爸爸这一晚有没有睡好?为什么要这么睡?出示练笔:“是的,爸爸这样睡觉不舒服,甚至一夜都没有睡好,但她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非常担心妈妈,有一肚子的话想对妈妈说。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爸爸,老师来做个‘妈妈’,请你想象一下,试着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这样教学,紧扣住一句话、一个细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换位进行思考、感知,从而提升认识、丰富情感,把父母之间无声的爱转化为学生的言语,丰富了文本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表达能力。

二、随“共鸣点”练笔,强化情感积淀

阅读文本如果仅仅满足于读懂内容,其理解必然是肤浅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情感走向深入,在学生情动处,与文本、作者共鸣点设计小练笔,不仅使学生情感得到宣泄,还能有效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逐层向深处拓展。比如针对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一课,“发愤”是文本情感宣泄的关口,更是学生需要重点研读的切入口。如果仅仅围绕文本而研读,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解,学生自然不了解司马迁的“发愤”。对此,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拓展,结合相关图片以及部分史料,让学生对事情有全面了解,并在文本“共鸣点”处进行练笔,其情感得到有效积淀,为继续推进思维深入创造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司马迁悲愤交加……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解读司马迁的抉择:死――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血溅墙头?生――最后为什么他又没有去死?引发共鸣:司马迁想自杀,想血溅墙头,这说明他感到一种屈辱,而且还是到了极点,但是他最终没有自杀,而是选择完成父亲的嘱托。师出示练笔:这说明他内心肯定经历过一番斗争,现在请你发挥想象,站在司马迁的角度,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这样教学,教师把练笔聚焦在司马迁最痛苦的内心抉择,并且通过有效拓展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司马迁的“发愤”,将思维推向深入。

三、随“升华点”练笔,强化思维再进

课堂的升华往往是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对作者表达思想有所感悟,在教学环节中往往处于课堂结尾的总结部分,教师在课堂提升点上进行练笔,可以帮助学生高度概括文本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针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这一课,其内容是鹿群过度繁殖使凯巴伯森林遭殃。学生在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理解文本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师还要让学生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不是从主观好恶出发。教师小结:森林遭殃,原因是什么?是鹿群过度繁殖,还是什么?那就是人类对狼的过度捕杀。引导思维提升:狼与森林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但由于狼被捕杀,导致生物链被破坏,生态失衡,结果灾难来临。出示练笔:面对曾经的森林,你想对狼和鹿群分别说些什么?总结提升不仅是课堂的关键,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整合的关键。教师组织学生练笔,系统整理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深入文本内核,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舞台。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第四篇】

一、选取经典,仿写文本

小学语文课本是特别宝贵的写作素材库,很多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其文学底蕴深、取材范围广,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识字、理解字意,又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特点,进行学习与模仿。仿写是学生从阅读向写作过渡的途径,也是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在仿写过程中使用课文的词汇语法,模仿其写作技巧,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与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1.句式仿写

学习小学语文材料的经典句式,既能积累写作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对语言学习进行规范,以增强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虽然此方式较为简单,但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环节和必经环节。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要求学生对感叹句、反问句、拟人句、比喻句等进行仿写,其中排比句是小学阶段学习难度较大的句式。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较为简单的排比句:“没有水,就没有( )、没有( )、没有( )……”句子练习的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例如学习《记金华双龙洞》一文时,学生读到“溪流时而窄、时而宽、时而急、时而缓”的排比句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

2.段落仿写

对段落进行仿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句子间的联系,因此要支持学生对段落进行仿写,了解段落与句子间的结构,增强习作质量[2]。段落构成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总述―分述、总述―分述―总述等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文在对铜锣湾、海洋公园、浅水湾进行描写时,三部分是并列结构,每个段落是总―分的段式,是学习仿写的优秀范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采取总―分―总模式,描写彩塑与壁画。同时,在段落与段落间,通过“不仅有彩塑,还有壁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生也可以练习这种写作方式,这种练习和老师反复说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相比较,效果更佳。

3.篇章仿写

模仿是读写间进行沟通的桥梁,符合小学生写作心理,可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篇章仿写是选取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文章、课文,其具有较为清晰的脉络,有章可循,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生活与文本相联系,学习文本的写作方式,记录事物和生活,并进行仿写。学生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架构,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属于说理性文章,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后,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选择实例进行证明,最后强调所持观点,进而试写说理文。也可以仿写同种类型文章,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后,可以描写家乡景点,学习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后,可以仿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4.立意仿写

写优秀作文的重点是立意和选材[3]。文章以立意为统率和灵魂,好文章一定具有深刻、鲜明、正确的立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又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作者选择题材与彰显思想的手法,进一步增强学生作文立意的水平。课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以优美的语言描述西沙群岛的富饶,并指出了是英雄的人民守卫海岛,才使海岛更加美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相似题材的作文。

二、利用留白,拓展文本

在小学语言课本中,一些课文会有留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4]。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留白空间,寻找文章未尽之言,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拓展文本、填补留白,在开展“随文练笔”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填补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作者以简练、含蓄的笔触体现中心思想,局部出现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刷新、填补这些空白,在想象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灵感。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叙述了三个小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作者略写“负荆请罪”,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鼓励他们以补写的方式写清楚“负荆请罪”的过程。在写作时,可以刻画蔺相如、廉颇的性格,也可以描绘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借助此方法,在“随文练笔”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思维。

2.扩展情节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应找到文本中具有较多含义的句子,通过学生想象进行续写,进而提升对课文的认识与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准确找到课文的关键句子、词语,引导学生对其“添枝加叶”扩展文本内容。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时,课文中写母亲年复一年地背着担子翻山越岭,艰难地将孩子抚养成人。教师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难,并对母亲在不同环境下翻山越岭进行想象,如在烈日炎炎时、在阴雨连绵时、在漫天飞雪时等等。扩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其描述事物的能力。

3.看图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虽然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性插图,但缺乏全面的文字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观察人物时要注意其动作、神态、衣着,对其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进行揣摩,然后拓展文本内容,完善课文情境。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观察插图,让学生补写西门豹与衙役、巫婆之间的对话,使图中人物更加鲜活,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对于插图不完整的,教师要基于课文开展合理想象,让相关情节更加丰满。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时,插图只有女娲娘娘以彩石补天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寻找彩石的,面临怎样的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换位改写

改写就是对原文的表达方式、体裁、结构等进行更改,充分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加工、组织[5]。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式对课文进行改写,如将课文改成招工贴、电影剧本、广告词等。此举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学习古诗《村居》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草长莺飞”来想象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赠汪伦》可以让学生写成故事或剧本,让学生扮演李白或汪伦,体现送别时的心情与动作,也可以扩展古诗,想象两人在王府相遇的故事。

三、增加感悟,深化文本

“随文练笔”的内容要在细读文章时科学、自然地获得,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了解文章表述特c,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高练笔的质量。小学语文课文的小结、文尾处,很多作者都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处续写,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感触,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小结抒怀

很多作者因为表述的要求,写作时会在小结处留下空白。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随笔练习。当学生学习课文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出现交汇时,就会出现“情感磁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文章情感点,引导学生在随笔练习时提升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让情感获得升华,增强表达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以童话的形式和优美的笔触写出小露珠形成、消失的过程。教师可以将感悟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当小露珠消失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有什么话对小露珠说,并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写下想说的话,作为一次“随文练笔”训练。此类训练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2.文尾续写

一些课文的结尾较为含蓄,文虽尽而意未完,为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认真感悟文本,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大胆想象,推测出故事的发展趋势与具体情形,让学生对情节进行续写。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作者以淳朴的笔触刻画了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课文结尾处写姑娘跳起民族舞蹈,小伙子摔跤、套马,游客也跟着唱歌跳舞,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教师要抓住“何忍别”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续写。以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调动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科学地开展语言和思维训练。

3.读后感言

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作为教学核心与教学目标[6],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振奋人心、启迪学生思想的文章,是学生写作“读后感”的优秀素材。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课文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撤退,将敌人引到山顶后跳崖的英雄壮举。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练笔环节,引导学生对壮士跳崖后是否有人生还、生还者还会发生什么故事等问题进行联想,进而展开写作。这既是随笔训练,也是一种与原文互动的读书方法。在“随文练笔”时,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文习惯,让随笔具有一定的结构,进而有效增强学生把握作文结构的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刻体会、自由练笔,准确、用心地选择读写结合点,给予学生了解学习对象与展开想象的根据,支持学生对句式、段落、篇章、立意进行仿写,在课文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扩展情节、看图想象、换位改写,并在小结、文尾、读后对文本进行拓展,加入自己的感悟,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语言体现思想,认识生活真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文内涵的挖掘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随文练笔”的价值,要科学地利用资源、有效地开发资源,让“随文练笔”体现出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特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夏盛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指向微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

[2] 李福红。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效果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

[3] 沈丽英。小学习作课“小练笔”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 (2).

[4] 金玉。浅谈“随文识字”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83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