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99066

【导言】此例“阶梯式教学法概念【推荐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第一篇】

第一步: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完成以下几个问卷调查和访谈。

1、使用《关于初中几何问题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关于初中生对几何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几何概念课的感受。

2、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问题链”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使用现状的认识。

第二步:

从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本研究将“问题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概念引入“问题链”,是教师为引入课题所创设的情境,是为了使知识间平滑转接,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2、概念形成“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新知识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过程,基于已有经验得到新经验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3、概念巩固“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概念,避免与其他概念发生混淆,开扩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理解概念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将“问题链”的设计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阶梯递进式“问题链”,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组,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将难题迎刃而解。所提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有明确的目的,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是学生解决下一个问题的阶梯。

2、类比迁移式“问题链”,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

3、变式探究式“问题链”,注重以知识变式为抓手,让学生在转化中进入“最近发展区”,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层次。

4、总结归纳式“问题链”,总结链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单元小结或复习时,为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网络而设计的“问题链”。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下表梳理出的概念课的范围,从概念引入、形成、巩固三种类型问题链中选择一到两种,完成相应的教学案例写作。

年级

内容

人员安排

六年级上

圆周、圆弧、扇形等概念

李亚琼

六年级下

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

七年级上

图形平移、旋转、翻折的有关概念

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

周晓旭、金少珍

七年级下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相交直线的有关概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八年级上

命题、定理、证明、逆命题、逆定理的有关概念

沈安晴、程小婷

八年级下

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

梯形的有关概念

向量的有关概念

九年级上

相似形的概念

比例线段相关概念、黄金分割、三角形的重心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

金伟杰、于晓玲

九年级下

圆有关的概念

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有关概念

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注:上表是通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六—九年级课本,根据《2020年上海市初中数学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里规定的图形与几何部分,梳理出初中阶段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步:

从完成的教学案例中选一到两个比较优秀的案例,开展实验研究。

前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有关本节课概念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前测。

后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前测使用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第一次授课后,将问题链进行改进,进行再一次授课。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后测。

将前测和后测的试卷结果进行对照。

数学中的“阶梯式”教学【第二篇】

数学,一门艺术的科学,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然而,对这魅力的享受,一定要靠我们去理解它、去研究它。很多学生并不能体会到数学的美,这不是因为他们不适合学习数学,而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我们给他们设定的教学模式。大多时候,我们以一种灌输式的方法来教学,那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在受苦。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的学生来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呢?这里,我们最好运用“阶梯式”这种教学方法。

所谓“阶梯式”,就是要有“高低”之分,有“层次”可循。一个人接受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就好像我们上楼梯,从低到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之间又存在高低之分,当你上到5层时,有人可能已经到了10层、20层,所以对于不同的人也要有高低之分。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真正从学生本体入手,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学习、发展的方法或过程。下面就从“教学由浅入深”与“不同学生,不同对待”两方面进行简单说明。

一、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让学生由浅到深地去学习。

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了解,到认知,再到应用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简单入手,详细解析,最后再指明该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下面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讲指数函数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第一步,对该问题进行引入。引入时,我们要用一个简单明了,能让同学们很快理解的例子。比如以下的问题:“生物体的细胞在不断地分裂。经过一次分裂,一个细胞可以变成两个。一个生物学家培养了10个细胞,每个细胞每24小时可以分裂一次。那么一天后有几个细胞?两天后有多少?三天后有多少?・・・・・・”这是一个比较易懂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入,让同学们了解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第二步,按照大纲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其中可以穿插一些自己挑选的、比较合适的例题。

第三步,等学生们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介绍生活中有关指数函数的实例。比如可以举下面的例子――我国现行的定期储蓄中的自动转存业务(一种类似复利计息的储蓄)。“某公司拟投资100万元,有两种获利的可能可供选择:一种是年利率10%,按单利计算,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另一种是年利率9%,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哪一种投资更有利?这种投资比另一种投资5年可多得利息多少元?”这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例子,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建立模型,因此难度会大一些。这也是将实例至于“高层次”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学习知识,循序渐进,便于把学生从“低”台阶引向“高”台阶。

二、 学生分组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比如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等,对其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和学的机会。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意愿,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之后,教师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A层是数学拔尖的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又可主动帮助解答B层、C层的难点。

但分层次教学要有适度。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层次教学为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的内容依旧是面对全体学生。除此之外,可以在课堂上讲授些针对B层、A层同学的拔高内容。总体来说,既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关于作业,可以进行分层次设置。在完成一个概念或一节内容的讲授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C层学生过于困难,而A层学生却收获较小。为此根据不同层次(A、B、C)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也分为三个层次:C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而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除习题之外,教师还可以为A、B层学生布置些拓展性作业,比如阅读书目,写小论文等。

以上是对“阶梯式”教学的一个简单说明。“阶梯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一是由浅入深,二是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从学生们的差异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乐趣,有所收获。在真正应用中,要注意适度,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这种方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成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第三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5-02

我们从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学生的几何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重感性认识,直观性较强;几何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教学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课堂上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多,书面回答问题较少。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几何学习主要是探索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运用坐标确定物置的方法;教学既重视观察、操作、想象,又重视让学生用理论知识进行推理论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与表达。初中的几何学习与小学相比,无论是在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垂线”这一课,在小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认识垂线,使学生会用概念判断两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到了中学,增加的学习内容是掌握垂线的性质,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使用几何语言进行逻辑推理。如果问学生你怎样证明你画的是垂线,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回答。因此,中小学几何知识教学的过渡桥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在中小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逻辑推理因素。根据有效教育(EEPO)理论,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教学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运用有效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知识学习的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这样学生才能记住这些知识点。当然,强化训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比如,学习什么是垂线时,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生会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句话呢?谁来试一试?”“谁也来说一下?”“全班同学说一下……”接着教师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上字母,又问:“这里谁和谁互相垂直?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吗?”如果被问到的学生感到回答困难,教师稍加指导,学生就能领会。然后教师板书“ABCD,∠AOC=90°或∠AOC=90°,AB

CD”,同时说:“不用写那么多汉字,这样写已经把刚才要讲的话都简明地表达了。在数学里叫做‘因为’‘所以’,这样写你们是不是觉得比较简单呢?这就是数学王国里的语言,叫做数学语言。来到数学这个王国,都要会使用数学语言。几何中的数学语言也叫做几何语言。”在小学里这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很有效。而在初中除了要进行这样的教学之外,还要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会想、会说、会写,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以获取教学资源来调整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中小学几何教学的衔接,不能就简单地理解成六年级与七年级的知识衔接。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也很活跃,我们应该在衔接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处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考到什么才教什么,也不要不考到什么就不讲什么。基于这样的认识,这里提出如何从“衔接”着眼来改进教学。

1.引导学生说理

语言只能通过多说多练才能掌握,几何语言也不例外。几何语言最常用的地方就是进行推理(包括说理)。引导学生说理,既可以使学生在说理中逐渐学会如何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还可以使学生在说理中逐渐熟悉逻辑推理的规则。几何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比如“两条直线a、b互相平行”是文字语言,“a∥b”是符号语言,是图形语言。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下面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下面是一条直线,你能从图中变出一条线段吗?

生:在直线上加上两个点,就得到一条线段。

师:加上的两个点你用什么字母表示?这条线段叫什么?

生:加上两个点A、B,这条线段叫线段AB。

师:说得很好,这样就表达清楚了。如果再加一个点,如图1所示,共有几条线段呢?

生:有三条线段,线段AB、BC、AC。

师:这些线段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AB比BC短,AB加上BC等于AC。

师:你的意思是AB

(学生写出AB

师:B点在AC上移动,比如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这些线段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吗?哪个变了?哪个没变?

生:AB、BC的长度变了。AB+BC=AC,AC-AB=BC这些关系没有变。

生:还有AB

师:(移动点B到AC的中点)现在点B在AC的什么位置?

生:点B在AC的中间。

师:对这个位置我们说B是AC的中点,现在三条线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请大家在本子上写一写。

(学生写出AB=BC,2AB=AC,2BC=AC,AB=AC)

……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数形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三条线段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渗透了几何语言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学习平面几何要借助图形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教学平面几何的重要任务。

学习识图,首先要学会从一个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基本的图形,通过观察基本图形,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沟通题设和结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方面的训练应该从简单入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让学生用熟悉的七巧板摆出有趣的图形,提问学生“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板可以摆出什么图形?”让学生从中体会复杂的图形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掌握图形的概念、图形的性质,要会用,会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来进行培养。设计习题时,应该考虑到变式,考虑到背景条件的复杂程度。

3.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平面几何的方法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几何离不开图形,有的学生不能结合图形去理解概念,也不能用概念去解释图形。学习方法是将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借助图形去思考问题。学习几何一定不能机械地背概念,要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用符号语言来表达图形的性质。比如梯形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的概念,再出示标准梯形、非标准梯形以及非梯形的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结合梯形的概念辨析哪个图形是梯形,并说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就会有清晰的梯形图像(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再由此生发出一些相关的图形。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第四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阶梯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098-02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逐渐影响其相关专业的教学问题。计算机的程序语言就学以及计算机相关程序设计教学课程,不只是大学生们学习的重点,也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难点。由于大学课程中,对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更多的是在于让学生们能够更加适应实践能力,从而进行的课程安全。但是,这样的课程安排也出现了一定的弊端,从而造成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影响。因此,该文需要首先明确程序设计教学的难点,从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阶梯式的教学模式。

1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难点分析

程序设计课程主要以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为主,其中计算机的高级语言C语言就是非常典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那么,在进行这些程序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安排分析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们而言,在进入高校校园的第一时间里,对这些校园的生产和气息都非常陌生。因此,在接受新课程的时候也显得有些不适应。例如,程序设计课程中,安排在大学一年的就是计算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是计算机的高级语言,在没有进入高校之前,学生们还依然适应着高中的学习方式,而接触的内容也无非是一些数学和语文外语等相关知识。但是,进入高校之后,一开始就要学习C语言这样的一门逻辑思维要求很强的学科。因此,给许多的学生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无法真正去适应这样的一门课程。可以认为,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对于这样的一门课程根本没有一种成形的概念。几乎根本无法理解其中要讲授的内容,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差,而学生成绩不高的现象。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难点

对于程序设计课程而言,其时间的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其教学方面的难点,则更加普遍。

首先,在学生们的思维当中,还没有存在这些所谓逻辑上的程序语言的概念。如同学习物理一样,学习一个物理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其物理意义进行理解。那么,就会造成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进行进一步学习。因此,在诸多的教学案例中,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难度相对而言,是非常大的。

其次,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跨度过大,让学生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适当的理解和消化。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以C语言的教学为例:在步入大学之前,大学生们根本没有对这类课程有过接触。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表示很痛苦。由于对于C语言的逻辑性和认识根本无法第一时间理解,学习起来总是感觉摸不着边际,从而导致教学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最后,学习的难度要区分,并能毫无章法。程序语言的学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思维的搭建。那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这样的必要流程,从而影响学生们学习的效果。

2 阶梯式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阶梯式教学的模式可以理解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通过阶段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知识传授。一般情况下,通过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提高学生对于新课程的适应程度。那么,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呢?如何更好的利用阶梯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同时期内的阶梯式课程安排

实际上诸多高校已经开始使用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其中,具体到同一时期的教学方式也非常明显。例如,以计算机系统与C语言的课程为例,其中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但是对于学生们而言,可能更容易去理解。那么,在同一个时期内,就应该考虑先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学习,其次再进行C语言程序的学习。另举例,计算机C语言与计算机汇编语言与数据结构,这些课程都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时期内的阶梯式课程安排

大学的四年学习时间,学生们的精力并不是都在学习上。来到了大学,学习逐渐成为了其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结构,造成了学生们不会和中学的学习一样对一门课程进行特别深入的研究。那么,针对目前这样的问题,需要做的是通过对课程的合理安排,实现阶梯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不同时期的课程安排是采用一种比较科学的阶梯式安排顺序,让学生们能够从基础进行学习,然后培养学生们对深层知识的渴望,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教学。举例说明:C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安排实际上就非常合理,其中C语言是高级语言中的最基础的语言,是学习其他语言的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也称为C++,就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课程。两者在时间上的安排就是先安排C语言的学习,然后再安排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从而实现了非常好的过度阶段。那么,与之相反,C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能够很好的进行阶梯式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们能够学好C语言课程的前提下的。因此,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再学生们刚刚接触的时候,就能实现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如果C语言的学习一定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那么就需要安排几门相关的逻辑语言学习的课程,例如数据结构以及概率论等这样的课程,并且在一周的课程安排时间内,要先进行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再学习C语言这样的程序语言课程。这样的安排方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于新课程的不适应程度。在循序渐进中学习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不管是如何进行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应用,都要考虑到如何加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阶梯式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效率,让学生们真正的去享受学习。

3 结束语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为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于新课程的适应程度,应该能够适当调整程序设计课程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应的知识,从而保证学习的阶梯性,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因此,针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安排,高校和教师应该能以阶梯式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以按部就班的思路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否则,在最初的时候就让学生们无法理解,那么以后的教学也必然非常困难。总之,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方式,是目前相对而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魏绍蓉,杜秋霞。基于项目设计的程序设计(VB)创新教学方法研究[J].福建电脑,2013(1):179-180.

[2] 陈嵘,雷俊卿。VB调用AutoCAD绘制结构工程配筋图程序设计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20-12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69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