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理想教育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607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理想教育范例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理想教育1

这并不是我说笑话,今日教育之实情是如此。“人情事理”根本不存在于我们的教育范围里,倘是有这种方针,那是我没看见过。我们的目的是教书而不是教人,我们是教人念书,不是教人做人,倘是一个学生于念书之余尚记得做人的道理,那完全用不着我们代他负责。我们听见过某某学生因为心理学五十九分或是逻辑四十八分而不能毕业(虽然如何断定一个人的逻辑是四十八分我未明白),然而我们的确未尝听见过有某学堂要使学生毕业先考一考“人情事理你懂吗”。所以如郁达夫先生曾经做文章,劝一位青年别想去进大学,因为恐怕他白费了几年的光阴及一二千块钱变出一个当兵无勇气,做苦力没礼貌,做鼠窃没胆量,除去教书外,一技无能软化了的寒酸穷士,若是出于爱护那位的本心,便是极好的议论,若是要以此责当代之大学教育,那怕就骂得不对劲儿。因为今日的大学教育根本以书为主体,非以人为主体,责之以不能养出社会上活泼有为的人格,岂非等于问和尚借木梳,问尼姑借篦栉一样无理的要求吗?无论如何把一个正经长大的青年送进学堂里头去十几年,使他完全与外边的社会隔开,与天然的人群生活分离,既没有师长的切磋,又没有父兄的训导,只瞎着眼早念书,午念书,晚上又念书,是使此青年不懂人群生活的绝顶妙法的。结果是满肚子的什么主义,什么派哲学,而做事的经验阅历等于零,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不知道母鸡不要公鸡是否可以生鸡子儿。

虽然,不但我们的方针不对,就我们所用的教育方式也很可怀疑。倘是“学问”是我们大学教育的方针,就所以达此方针的教育方式也不可不考量。我们现此之所谓学问有趣极了。不但是有体质的,并且有重量是可以拿称称量的。今日谈大学教育者之心理,以为若设一种“非八十单位不能毕业”的条例,严格的执行,严格的考试,绝不通融,绝不宽松,这样一来,四年级八十单位,每年级二十单位,倘是一学生三学年只得五十八个单位,那么第四年请他补习两单位,凑成二十二单位,八十单位补足,那他必定逃不了做有学问的人,出去必定是大学的荣耀了。原来掩耳盗铃的本领并不限于军阀与官僚。倘是我们的逻辑不错,有八十二立方寸学问的人,若愿意借两立方块学问给他一位只有七十八立方块学问的同学,我们当然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挡这两人一同毕业(但对这一点,尚不免怀疑,很愿意得各学堂注册部的声明,是不是可以借的?)。不但此也,如以上所谓每立方块的学问每块里头的页数也有一定的,比方近代历史一立方寸即丁先生讲义二百七十五页,二百七十五页读完便是近代历史的学问一立方寸;文字学学问一立方寸是徐先生讲义一百五十三页(限定一学年读完,不许早,不要迟,若是徐先生特许八页免试,便是实数一百四十五页,一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十八个星期,通共三十六星期,四三一百二,四六二十四,通共一百四十六,每星期限定念四页正好,不许多,不许少)。如此积页数而得几许立方寸,积立方寸而得一张文凭,虽曰未学,注册部亦必谓之学矣。原来此种以数页数及数单位而衡量学问的方法,的确是纯由西方发明,于吾国书院制度未之前闻也。记得杜威曾经说过,现代的教育好像农夫要赶鹅到城里去卖,必先饱喂之以谷类,使颈下胸前的食囊高高的凸出来,然后称称其轻重,鹅愈重即其价格愈高。其实杜威先生说错了话,他忘记在本问题上称者与被称者原来是同类的动物。

(选自《翦拂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心灵物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理想教育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理想教育2

名人说:“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是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冗杂。教育的“教”,是“孝”与“文”的结合,顾名思义,教育就是在教给学习者“文”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孝”,如何生活,如何健康成长,仅此而已。可是现实中的教育呢?最近听讲座时看到有关近几年高校自杀学生不完全统计的实例,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他们的爸妈该怎么办?原来那个温馨的家会怎样?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悲怆?生在大学,都已过了高考的‘梦魇’,进入了人生的象牙塔,为什么还会这样?”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在目前教育本身。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历的教育都只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学终的文凭证书高于一切,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想法,完全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意识、家庭意识以及社会意识的培养。百事孝为先,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的“孝”不仅仅是指孝敬父母、孝敬师长,关键在于对受教育者自我认可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教育的目标应该指学生个人创造性的培养,培养他们成为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是的,受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自己对于父母,对于教师同学以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他们才会尽力去完善自己,更多地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都是对自我需求的一种满足,对自我潜能的一种发掘与培养。因此,我们未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以及个人意识的培养。

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生活之于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之于生活的影响,此便是“文”的含义,它出于文而胜于文。源源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仅仅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在生活中实践,而后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界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教育,生活就会像丢失了航向的夜行航船一样,只会陷入一片混沌,彷徨不知所以;而没有了生活做支撑,所谓的教育也只能是陈词滥调,缺少源头活水,毫无意义。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将教育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学习成长环境,让他们快乐成长。这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要求。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首先我们应该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育如若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有了爱,教师才会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才会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闪光的个性,才会对学生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地考虑,才会培育出一个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个体,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加有力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播撒爱的种子,才能收获更多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应该有激情,有责任心。作为教师,我们在给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时候,用的不仅仅是口头传授,还有肢体语言。如果我们没有激情,就不能感染学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自己的课堂;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细致入微地去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激情是所有这些责任心的源泉。有了激情,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点燃自己,照亮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不畏挫折困难,持之以恒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对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最关键的也是最宝贵的当属个性与创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指教师要有自己独特健康的个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教师宽容、自信、刚强、自我创新的品质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朱永新教授说:“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有自我创新的意识,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和旗帜,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跳出桎梏思想的牢笼。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只要找到了理想这把万能钥匙所对应的锁孔,我们日后的追求才会具有更加实际的可操作性。理想始终是天空中的一颗启明星,有点遥不可及,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理想远大了,目标也自然会高,这样我们就不会懈怠,不会困惑。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虽然我深知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要实现以上所说的这些绝非易事,但我相信:“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哪怕所谓的“成功”只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认可。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曰不能,心向往之”,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坚定信念,一定可以满怀伟大的教育理想,拥抱美好未来。

理想教育3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理想 教育行为

当命运将马修带到誉为“池塘之底”的这所寄宿制学校时,马修首先面对的是一位严苛自私的校长,一群顽劣、叛逆、心灵扭曲的问题儿童。但马修没有退缩,反而教给孩子们真诚、尊严和爱。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很多老师放弃了暴力的教育手段,懂得了教育的含义,于是整个学校开始弥漫着体现人尊严的空气,连校长都被这种氛围感染,快乐地加入到学生放飞的活动中。

生活中,马修并不得意,他一直很压抑地生活,一直很沮丧地生存,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他不想当老师,却当了老师,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音乐家,可这一辈子也只是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来到这所学校,马修不得不服从于学校制度,服从于校长的命令,但在制度和命令下他还是尽自己所能多地为孩子们考虑。虽然这些微不足道,但温暖了内心冷漠麻木的学生,唤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渐渐改变了囚笼般的学校。当马修被迫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开始懂得尊严与爱的意义,当他们被反锁在教室里时,他们用向窗户外的天空用力掷出一只只签了名的纸折飞机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他们真心喜爱的老师,以此宣告心灵和精神的自由。马修成功了,这是他教师职业的成功,更是教育理想的成功。正因为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严与爱的种子,播下了理想和智慧的种子,所以最后才收获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在现实中教育到底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应给予学生尊严、爱,与宽容

电影中马修的教育行为中折射出了人本主义的很多教育理念,他将学生当成有尊严的人来看待,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还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及时的善意的沟通很重要。每当孩子们犯错时,马修立即和犯错的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处境和出路,提供解决的方案,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特别的是,马修不回避矛盾,可也从不把矛盾上交给校长或转移给家长,而是引导和教育学生一起正视矛盾,研究矛盾,从而解决矛盾。他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学生、面对困难,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马修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把教育当做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理性、能够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的过程。马修在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爱和宽容,换来了学生对他的尊重、爱和信任。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马修没有把犯错伤人的李基度交给校长体罚,反而派李基度照料因他而致伤的老麦,让他借此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最后老麦说:“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样害羞,他已经知道他错了。”老麦的慈爱和宽容感化了李基度。我想,这是真正的教育。宽容,但不纵容,更不是宠爱和溺爱,这才是真正的师爱,真正的教育。

善于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马修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看见时,马修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那位老师不相信,警告马修不要总是袒护学生,马修气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在进行预谋策划。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会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么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真善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从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激励中树立学习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二、教法得当、奖惩得当

学校校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他采取“刺激—反应”的模式。虽然这种强化会非常及时有力度,可一旦过分强调,孩子们就容易形成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所以孩子们在校长面前中规中矩,在校长背后则是调皮放肆无所不为,即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报复也会越厉害。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取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盯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对待孩子们严苛、冷酷、无情,而孩子们就会变得更加叛逆。

马修采取的是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保护孩子们免于校长的淫威是安全的需求,对皮比诺爱护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对想买热气球而偷了十万法郎的柯宾采取的“包庇行为”是尊重的需求,而对莫朗的音乐天赋的发掘则是于他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在面向所有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体的差异,充分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途径最适合他们,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待智力水平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

例如:皮比诺失去亲人,弱小而孤独,渐渐孤僻起来,马修则是像父亲一样去关爱他。他从不谈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却出乎意料地被选为合唱团副团长,让他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爱心的力量。

极具音乐天赋的莫朗。曾被前任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的结合”。他由单亲妈妈抚养,非常敏感。马修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当莫朗犯错时马修用“补牙”作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维护莫朗的自尊心,后来又放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在组建合唱团时发现他的独唱天赋,悉心培养。当莫朗误会将墨水瓶砸向他时,他仍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并取消莫朗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在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修又重新让莫朗担任领唱,给予莫朗充分的肯定,最终感化莫朗。

相反那个叫孟丹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很粗暴、邪恶、谁都不喜欢他,但他的内心还是有善良的、美好的一面,只是被“教”坏了,一个本应有无限前途却遭受人性遗弃和教育遗弃的非常可怜的孩子。他是坏教育、反教育的教育产品,是一种教条主义的简单、粗糙、暴力教育的牺牲品。孟丹放火烧掉的不仅是学校,还是一种可恶的教育。

我想,老师不管在任何状况面对教育对象的时候,心底里都还是应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丽。

四、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社会发展

教育的好坏与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好坏往往有很大的关系。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除了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外,还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在积极的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成为社会人。

马修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同校长周旋,一方面对校长妥协和退让,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底线和信念,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快乐、民主的学习氛围。虽然幸福是那么短暂,但孩子们至少体验过。

我想,当我以后再面对教育理念与现实的矛盾时,遇到非常调皮或者有某种学习障碍的孩子时,遇到教书育人的艰难和痛苦时,我就会想到这部电影,想到马修老师,想到他的身上所象征的人性的美,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美,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默契、相互成就的美、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美。

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内涵与境界之美。

参考文献:

[1]高山。别小看心灵的力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启示录[J].当代电影,2005(5).

[2]王立。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雷芒·马修老师[J].电影文学,2010(12).

[3]王青。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J].文教资料,2009(25).

[4]高登怀。感悟人性化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J].陕西教育(高教),2008(6).

理想教育4

标准化容易,个性难。从众容易,创新难。感谢您让每个学生与众不同,活出精彩。祝您教师节快乐!

名师速写

与共和国同龄的黎加厚教授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教育部多个项目的专家组成员。早在1997年,黎老师就提出了“积件”思想,为当时的多媒体课件开发以及之后的网络课程开发都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理论。2009年,黎老师在云计算技术的大背景下,提出“云计算辅助教育”,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是著名的教授,但在很多学生眼中,他更像一位慈父,平易近人。研究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黎叔。

一个黑色公文包、一个茶壶、一辆自行车,是黎老师的标准装备。如果在校园里遇见,他会推着车和学生走上一段,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分享他最新的想法。

用当下流行的话,黎叔还是文艺范儿的,他非常热爱音乐,遇到有钢琴的地方,会即兴弹奏,带领大家合唱一曲。培训中,他也经常拉着老师们一起唱歌,甚至跳舞。

爱教育,爱技术,

爱学生,爱音乐,

讲故事,写博客,

发微博,点魔灯,

睿智,儒雅,充满激情,

他不是刻板守旧的学究,他是把握研究前沿的创新者,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他是平易近人的上师大黎叔。

“黎老师,我想考您的研究生。” 至今还记得十年前在教学楼见到黎老师时说的这句话。回想自己的求学路,总有幸遇到一些好老师。黎老师是其中影响我一生的老师。

“教育,就是你把所有学到的忘记后还剩下的东西。”回顾过往的十年,铭刻在心的,莫过于黎老师言传身教的那些话和事。

First, you must try

Try,是个有魔力的单词。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是能做什么,都只是因为没有跨出第一步。在黎老师的眼里没难事,只有还没尝试过的事。当他获知一项新技术后,最常对学生说的就是“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的“东行记”建立起来,逐渐成为研究生、一线教师最常访问的博客群之一;“魔灯”、“数字故事”逐一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

黎老师不仅自己勇于尝试,还设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把学生推到前台。有时,甚至是“逼”学生去尝试。记得刚读研的第二个月,我对概念图工具感兴趣,黎老师就把翻译Inspiration软件教学模板的任务交给了我。翻译完成后,黎老师说要去给某中学做讲座,可以一起去听。培训当天,台下坐得满满当当。黎老师兴致勃勃地给教师们介绍概念图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也听得津津有味。突然,黎老师停顿了一下说,接下来由我的研究生来给大家继续介绍。在教师们的掌声中,我毫无准备地走上台,之后是如何完成那次培训的已不记得了。但在黎老师的鼓励下,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培训…… 上海师大的很多学生正是在黎老师“赶鸭子上架”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质,其中不少毕业后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和培训师。

做研究也是如此。黎老师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鼓励你去尝试,踩出别人未曾走过的路。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黎老师总有新想法和独特的视角。研究生们都佩服他能迅速、敏锐地发掘新事物的教育功能。美国的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提出过一个创新扩散曲线,把人们在一个产品、理念创新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 滞后者。回眸十年,博客、Moodle、数字故事……黎老师一直在扮演创新和早期采用的角色,并且将这些技术转换成本土实践介绍到中小学第一线。

黎老师的课堂每天都是新的。一般而言,课堂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在黎老师的课上,你能看到从研一到研三的各届学生,还有其他专业的,甚至是其他学院的教师来旁听。大家之所以经常自愿“回炉”,主要是因为课程内容总是与时俱进。今天业界发生的事,明天就可能在课上和研究生讨论。所以,学生想要找论文选题或是了解前沿,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听黎老师的课。黎老师的课上还经常出现“神秘嘉宾”,其他高校的教授或研究生、行业专家、一线教师,都可能来和研究生一起互动。这使得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教育领域的问题。

黎老师对学生同样要求创新。小到课堂讨论、课程作业,大到文章投稿、论文选题,黎老师都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做一头“紫色的奶牛”。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不断创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经常被黎老师提起,也写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橱窗里。身教重于言传,黎老师的课堂最能反映他的教学理念。唱歌、舞蹈、手语、朗诵……这些看似和教育技术不相关的元素总能被黎老师巧妙地融合到课堂中。细细品味,其中蕴涵了很多教育智慧。

熟悉黎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他对学生的教育很多时候是通过故事来传递的。了解教育技术的历史,听他讲“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了解研究前沿,听他讲最近的博客写作;了解研究的心路历程,听他讲师从李克东、李秉德、南国农先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点燃学生,也在点燃全国各地听过他讲课的教师。

每个学生都有被黎老师夸奖的经历。习惯了十二年“批评教育”,我一开始并不适应,但后来逐渐领悟到黎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在帮助大家发现内心的自己,内心那个想成为却以为遥不可及的自己。研三的时候,我找黎老师聊天,告诉他自己想清楚了将来要做什么。他笑着看着我,如同我已经毕业,可以正冠拨穗了。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发现自我,点燃心中的梦想。

You Raise Me Up

“You Raise Me Up”这句并不在“语录”里,恩师如父,这是学生想对恩师说的话。

黎老师和师母把研究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黎老师外出开会时常会带些当地的特产给大家。到了中秋、长假,研究生们想家的时候,黎老师或招呼大家去他家聊天,或与大家一起聚餐。研一寒假,我一个人留在宿舍,黎老师得知后还专程来看望。宿舍漏风阴冷,但心里一阵阵暖流。

黎老师的故事经常把大家感动。当然,也有我们把黎老师弄哭的时候。2009年,黎老师六十大寿,同学们自发组织,为黎老师过生日。近百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学生们忆往昔,看今朝,分享读研时的点点滴滴,耳畔传来You Raise Me Up的歌声。那天,黎老师不止一次感动地落泪。

如今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常把黎老师作为榜样来反思教学。黎老师曾用王国维的求学三境界来告诉学生做学问的过程。在我看来,为师也有不同的境界。传授知识,让学生知之为境界一;启迪心智,让学生悟之为境界二;春风化雨,让学生乐之为境界三。

曾有幸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楼道里有一尊约翰?杜威的铜像。每次走过都不禁想到黎老师,一位教育的理想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教育,需要这样一位勇于创新并对这份事业有爱的人。

“黎叔语录”还在继续…… 每位上海师大“ET人”心中都有一本。

理想教育5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教师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这答案也并非恒久不变的,因为教育是无止境的。本文就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者两方面,谈谈关于教育的心得体会,以资探讨。

一、教育的理想

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政坛名流、商界大亨、大腕明星,但他们要么欲壑难填,为富不仁,要么自我膨胀、品味低俗。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更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坚定的信仰、道义的承担。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她)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她)能正视自我,不文过饰非;他(她)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北京师范大学肖川老师在《受过教育的人》一文中如是写道。

他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读书还不是为了升学?还不是为了将来工作岗位更多一分优越感?这些也不无道理,但我相信: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命运。多年的执教生涯,让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 追求真知,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培养起对知识的向往与尊重,进而获得学问、触发自己的思想并影响自己的行为,渐渐形成为良好习惯。

正如文章《人样》中所追忆的乡村教师“人样”老师。作者所在的乡村学校既没有正规的课程,也没有所谓的教学秩序,直到“人样”老师的到来才发生了改变:

“他一个人给我们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所有的课程,都是正正规规的――我们从来没有上过这么正规的课,而他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跟我们在一起。”

“我第一次见到字可以写得那么好,他写过的黑板像课文的页面一样,每一个字都那么标准合度……他曾经是一位体育运动员;他启蒙了我们的音乐,我们第一次跟着老师识谱唱歌。当他把我们这一群穿得七零八落的粗野孩子集合起来,指挥我们合唱,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以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那种风度。他在黑板上随手就能画出一幅好看的图画。”

“后来,我们上了初中,离开了那所破庙,我们这一群照着‘人样’成长的孩子,几乎成了乡完全小学各方面最好的前十几名,甚至包括调皮都是最有创意的。这种效应一直放大到高中,我们村出去的几个,在高中也是全校最好的。”

在一名未受到真正教育的乡村孩子眼里,“假如没有他,我们村的人文环境将更加粗劣。假如没有他,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是什么样子。而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照着他的‘人样’做人。”

在物质与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年代,是这位老师带来了知识,为乡村孩子打开了知识世界的大门;他身上的儒雅气质和精神气格(文中所谓的读书人的样子――“人样”)成为孩子们追求的榜样,最终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从一群粗野孩子蜕变成为有知识、有德行的知识分子。“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2. 追求平等,培养独立的精神与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既要善于珍惜他人的劳动,少给社会、给他人添麻烦,同时热爱劳动,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并尽力在工作中不懈努力,不断创新,赢得尊重,赢得发展。

每当在校园里看到同学们在认真开展各类劳动时,我心中总会升上一股敬意。曾到省内外许多名校考察,这些校园之所以整洁优美,不仅是因为同学们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归功于校园清洁工人。相比之下,我有了一分自慰:我更珍惜由我们师生自己动手共同创造的清洁环境。因为劳动是一个人的生存之道,爱劳动将终身受用无穷。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珍惜劳动成果和对劳动者的尊重的素养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3.严于律己,积极奉献社会

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大地震引起了伤痛尤在的中华民族的广泛关注与同情。在各种报道中,我们都注意到了一幅幅这样的画面:在上千人避难的运动场上,地上竟然不曾有扔下的垃圾;面对死亡和死亡的威胁,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相对淡定的神情和积极的互相救助……

对于一个曾经给邻邦带来深沉灾难同样也使自身遭受灾难的民族,对于一个地域不宽、资源不丰的岛国,二战之后能迅速在心灵和环境的废墟上建设起一个舒适家园的民族,的确有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吸取和借鉴之处。

社会是需要秩序的,即便有再好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如果没有良好素养的人去遵守,一切都向走向混乱和丑陋。我们可以埋怨官员的不作为及腐败,可以埋怨工作人员的渎职,可以埋怨环境的恶劣,但仅凭埋怨改变不了现状。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从我自己做起,做到“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有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执着,又有对法律法规的依赖和敬畏,最终升华为人性的善良,能对社会和谐和国家文明富强做出贡献。

正如肖川老师所说:“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的人的生活品质。”要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理想的教育者

每次外出,最想去的是便学校,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有所收获。墙壁上的张贴物能使我感知学校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学校的环境卫生可以让我了解学校管理者的用心、细致;对学校老建筑的保护程度和树木的培育情况能使我略知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态度;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完好程度能使我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教室的布置是否整齐、温馨,能使我窥见班级管理水平和班主任老师的爱心指数;老师的办公室也可以猜想到老师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看到学校独具匠心的作为,每每会使我内心升腾起由衷的敬佩,还有见贤思齐的愿望。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以下三个要素是十分重要的。

1. 要成为执着的学习者

俗话说:“长不完的见识,做不完的学问。”我在中学担任过5年副校长、18年校长,可直到今天我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开展学校管理工作。

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在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素质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自然要有新的进步。不学习就会落后,就要出局。

第二,要对未来人才培养负责,我们既要有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还必须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瞻思想。这对我们的学习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更要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进行更加深远的拓展和探讨。

2. 要成为勤奋的实践者

几十年过去了,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教育思想依然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他的成功、他的优秀是在于他以高尚的思想、磊落的人格、烈的责任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始终。陶行知先生也不例外。

可见,优秀的、经典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深刻影响学生、成就学生的教育更离不开思想明确的、需要坚守的、负责任的实践行为。魏书生老师就是通过他独到的理念加上实践,才得以成就大家的。

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大抵每个人都知晓一些基础教育理论,但是你只有投身于教育实践,你才知道哪一把钥匙开哪一把锁。只有先进的教育理论,而不落实到努力把事关学生成长的每一件事做好的行动上,是不能言之为学校教育的。

3. 要成为自觉的反思者

“吾日三省吾身”(语出《论语》),对任何发生过的教育过程我们都可能找到更优秀的选择。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或改变角度,或换位思考,或比较思考,才能得到“善思者贤”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法宝。在我看来,教育者不仅需要反思,还需要把自己的反思转换成为教育成果,或以工作日志、教学随笔等形式将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心得总结出来,并结合一定的教育理论,将其升华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将推动教育者的专业能力登上新的台阶,实现自我成长。

肖川老师在《受过教育的人》的末尾写道:“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求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1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