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电脑零基础教学培训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3026

【导言】此例“电脑零基础教学培训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脑零基础教学培训1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接近行业需求,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当然要做到零距离就业,也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需要有相应举措。根据电脑艺术设计的特点,提出完善“职业专业建设为主,电脑艺术工作室建设为辅的工学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

(一)电脑艺术专业的调研

根据电脑艺术专业建设要从人才需求出发进行调研,包括职位、薪资、职工素质要求、学生生源情况等,从而使专业培养目标始终紧贴电脑艺术专业行业或者企业的技术生产需要,始终保障专业设定保持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进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求。

电脑艺术专业调研的具体方法包括:

第一,定期组织本地区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开展专业建设调研会,将企业、行业的专家请进学校共同研讨专业建设的目标、方向,当前用人需求等,通过集中的调研会来了解企业的普遍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第二,利用寒暑假的实践,委派相关校内教师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调研要有步骤有秩序有结果的进行。要制定调研计划、筹备调查问卷,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调研报告。通过调研了解相应行业或者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专业的素质的要求,并要求实习教师根据实习情况完成电脑艺术专业实践报告,为全校的电脑艺术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第三,通过学校重点开展对用人单位以及电脑艺术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认真听取用人单位或者学生对电脑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并在后面的建设方案中进行分析与调整。

(二)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依托专业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电脑艺术专业的建设为主,电脑艺术专业工作室”的建设为辅的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本专业的应用性较强的特色,倡导“订单合作”机制,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业,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企业在提供实训基地、实训岗位方面都会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就业时成为合格员工。同时也要探索电脑艺术工作室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作室培养学生,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以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有利就业。

第一,需要深化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完善“教师基础专业知识讲授、企业实践导师指导(师傅带徒弟)和学生实践学习的“三位一体”的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立足于电脑艺术专业大类的快速发展和实践应用的背景,同时大力的推动“校企订单式”、“大学生创业式”的人才培养。

第二,在电脑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协调艺术专业与电脑技术的关系,在艺术的基础上主要培养电脑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术创新和应用意识,同时提升电脑艺术专业学生的电脑制作技术的手段及其表现能力。

第三,成立电脑艺术工作室,以承接真实项目为主要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电脑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推行项目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组为单位组职与管理学生。需要按照承接的或者模拟的项目流程,进行分工协作,按照企业工作中的真实流程与管理模式进行教与学,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接轨,同时也可以不断培养其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

(三)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具体建设内容与措施包括:

第一,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社会调研、召开现场专家座谈会、进行毕业生问卷调查等,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按照工作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重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课程体系基础。

第三,以项目教学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将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项目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学会面对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多重挑战。

第四,在扩展能力模块课程中,设置艺术鉴赏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艺术素养。

第五,课程模块的构建,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控制项目的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多层次、多方位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建立毕业设计答辩与现场招聘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四)电脑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电脑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有高度、有梯度;即要有教学能手,也要有企业技术专家。以技术专家带教学能手,以教学能手带企业专家。

具体内容与措施:

第一,培养学校学科的专业带头人

院校需要重点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与引进企业专家培训相结合。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石,因此要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为其提供专业学习机会,专业带头人要积极参与行业、企业论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同时为了更好的与企业接轨,摒弃院校教师行业经验不丰富的弱势,要吸纳企业专家进入校内,聘请为专业带头人。作为企业联系院校的重要纽带,使院校在企业实践部分更具吸引力。

第二,培养骨干教师

专业建设离不开骨干教师的培养。具体培养方案包括: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供下厂实践机会;鼓励教师成立工作室;鼓励教师工作室引进企业项目,院方在资金管理方面给予最大优惠政策,以激励教师承接项目。

(五)电脑艺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实践教学机房以及实训机房、工作室三部分。基础实践教学机房用于进行正常教学;实训机房用于前两学期限的综合实训课和三年级的综合实训课程;工作室主要用于承接项目,进行生产经营。

校外实训基地是以合作企业为主,建设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效益,双方合作共赢。(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初探[D],李晴南京艺术学院 2008-04

[2]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念和建设[J],王丽君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7-03

[3]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封美言职教论坛 2012-01

[4]高职高专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王松江职业时空 2010-05

[5]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探讨[J],李淑琴教育与职业 2008-01

电脑零基础教学培训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一、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模式的特点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简单说就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

二、金工实习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处于学校和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就承担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是高等院校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技术基础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金工实习,可以让学生将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了解和掌握机械加工与材料成型的生产过程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现代制造工业中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接受基本的劳动技能、安全生产、质量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可拓宽知识面,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理论课程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金工实习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本科独立学院,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提出“大三战略”的办学方针,抓住大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大学三年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具体落实到金工实习教学的环节,我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主要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不同方向的大三学生考取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培训任务,即模具方向考取模具钳工中级工证,数控方向考取数控中级工证。因为这个培训是以学生在大二进行过的金工实习(或称机械制造工程训练)课程为基础的一种强化性训练,所以,在培训及考证过程中我中心发现了传统金工实习教学方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习中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一些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高度尺及万能角度尺等基本工具的使用不熟练,读数及测量不准确;读零件图不正确,没注意零件图上所标示的形位公差要求、测量基准等,从而影响零件的加工。

2. 实习中对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不够高,对分析和处理实际零件加工中所出现的误差的能力训练不足。主要表现在零件加工容易出现较大误差,不符合图纸所要求的形位公差要求,并且不能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和评分。

3. 缺乏对整个零件制造工艺的综合性实习,工种之间的联系太少。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一个零件要运用多个工种进行加工的方式不适应,加工的工艺顺序安排不合理,加工时工种之间的衔接不顺畅,某些工种操作不熟练,不能正确找出加工基准等,从而影响零件加工的时间以及零件质量。

显然,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方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行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环节当中一门急需改革的课程。

四、改进金工实习教学方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的方针,以及我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可以知道,金工实习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各工种操作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多工种综合运用训练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加工中存在的设备、工艺、测量方面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进办法:

1.“厚基础,强能力”,加强实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环节,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在课程设置等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的应用,因此我校的教学指导方针中也提出 “厚基础,强能力”的要求。传统的金工实习在操作前或操作中只是简单的讲解一些设备结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基础知识和金工理论的传授不系统、不全面及无条理,再加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足够时间来消化零散的理论和知识,故实习后学生获得的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工艺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并不能对基本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和灵活的应用。因此,我中心针对性的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系统教授环节,并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训练。传统的加工方法(如车、铣、磨、钳、铸、焊等)的实习容易上手,操作性强,依然是金工实习中的重要基础环节,要安排足够的课时,对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加工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或成型工艺进行系统的讲授,并进行实操的训练。通过熟悉有关工程术语,了解主要技术文件,认识图纸、加工符号,增强阅读技术文件的能力,同时通过利用加工设备对零件进行加工的操作训练,能进一步加深对加工原理、加工特点以及加工工艺的理解和熟悉。加工过程用到的一些基本的工具、量具也要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并且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使之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加强实习过程中对加工工艺以及误差分析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人才的能力体系是以要能满足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方法,在一些先进加工方法或者特种加工方法(如数控车、数控铣、电火花、线切割等)的教学过程当中,通常是让学生应用电脑三维软件自主设计零件的图形,完成零件的建模后转成g代码导入机床进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一种完成自己设计产品的成就感,但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把关注的重点只放在了零件的设计和图形的绘制上,而忽略了加工工艺、加工的精度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的控制,这样一来往往就跟实际的生产需要相脱节。为了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我中心对金工实习一些工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例如电火花和线切割这两个工种,是模具制造过程中主要的加工成形方法,在实习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这种方法实际的应用,把他们实操的重点放在对加工精度的控制上,比如同样加工一个公差要求较高的盲孔或者通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通过装夹、对刀、加工电参数设定等工艺规范的控制来影响加工的尺寸精度,从而加工出真正能够满足零件图纸要求的工件。如果出现误差还要知道怎样进行误差分析以及优化加工工艺,而不是单纯的绘制图形,去加工一些他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零件。类似的教学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金工实习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适应。

3.增加对零件整个制造加工工艺的综合性实训,加强学生对多种加工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际生产中零件或者产品的加工往往都是要运用到多种的加工成形方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了解零件或者产品的整个加工工艺、手段甚至工时,知道实际生产中一般选定的加工工艺、方法、手段以及选择的原则都是及其重要的,这样学生才能综合的运用所学到的多种加工方法,在实际的一线生产中去选择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高的加工工艺和手段。因此,传统的各工种相对独立,缺乏联系的实习教学模式的缺点就突显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金工实习的教学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我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例如在先进加工组中,将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及电火花等多个工种联合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在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操作的训练,然后布置一个可以涉及到以上多种加工方法的零件作为作业,让学生拿到图纸后自行制定合理加工工艺,选用合适的加工方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零件的加工。这种由原来单工种实习转变为以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综合性实习,使学生对制造工艺有了教全面的认识;同时在用与别人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加工加工出同一个零部件的对比中,可以让学生发现各种加工方法在精度、效率等方面的差别,更有利于学生对各加工工种特点的深刻和全面认识。

五、结束语

总之,金工实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而且是主要措施,还是重要的载体。我中心经过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金工实习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能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改革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安蕾。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33):293.

[2]江旭。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10):107-110.

电脑零基础教学培训3

关键词:建筑表现技法;建筑画;教学现状

建筑表现技法又叫做建筑画技法,是建筑类设计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类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方案、表现创意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变化,建筑表现技法课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较多的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在新的教学环境和变化需求下,更要调整教学的目标和重心,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教学现状

1.学生绘画基础为零

以我院建筑类设计专业的生源来看,文、理兼收。导致本类专业所有学生为普通文、理科生,除了极个别学生在中小学有尝试过美术课外辅导班之外,大多没有任何绘画基础。不仅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任何专业绘画经验,而且由于中学升学教育缺失,很多学生在填报专业时也不了解专业的特点,不清楚建筑类设计专业的专业技能重点之一就是绘画设计能力。

2.课时量不足,忽视实践环节的培养

同样以我院建筑表现技法课程为例,每周4课时,上课周数为14周,总计56课时,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由于学生仅仅只有大一开设的64课时的素描速写课程的绘画基础,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钢笔画、彩色铅笔画、马克笔建筑画、水彩水粉建筑画这类优秀建筑画的临摹学习为主。56个课时既要强化学生前期素描速写课程中不足的透视及造型能力,又要完成包括钢笔、彩铅、马克笔、水彩、水粉等建筑表现技法的学习,使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进度安排,加强学生在建筑画中对色彩运用的控制,对透视的训练、线条的掌握和建筑画快速表现的训练只能点到即止,无法继续深入。而实践环节也是个空缺。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是应该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门课程中,要学会运用各种工具和技巧技法。然而,忽略实践环节终究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脱节,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3.忽略手绘学习,夸大电脑效果图作用

不可否定从在目前的建筑类设计市场来看,电脑软件绘制的建筑效果图是主流,其有着显而易见的强大功能与优点,其虚拟真实的表达效果使设计感觉更加直观、生动。另外,电脑技术使设计完成的作品更容易修改,成果可以反复利用,很多学生认为它能把设计师从手绘的繁琐中解脱出来,迎合了部分学生急于求成的想法,从而认定电脑建筑效果图优于手绘建筑效果图,而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总体来说,建筑表现技法课程不仅是建筑类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包含了美术类基础知识、还包含建筑类工程制图、力学等基础内容。电脑绘制的建筑表现画只是建筑画的一种罢了,并不是全部。电脑效果图就效果图的制作方法上来说,仅仅只是制图效率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就其原创性和艺术性来说,是和手绘建筑效果图无法比肩的。而且用电脑制作建筑效果图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色彩、构成等美术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再优秀的电脑设计软件高手也不可能成为出色的设计师。

二、教学目标、重心

1.培养学生快速手绘表达的能力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知道,没有快速手绘表现能力的学生是很难成长的,因为即便有创作灵感,也没有办法及时将灵感捕捉并转化为图形图像。相对而言,那些有着良好的快速手绘表现能力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容易、更迅速地捕捉到自己脑海中一闪而过的设计灵感,工作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且,通过头脑到纸面的图形图像,纸面的图形图像反作用于头脑,带来新的灵感,这样不断地循环思考,设计师顺利进行自我的沟通,方案设计也可以顺利地进行,达到一定的深度。即使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电脑绘制的建筑效果图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草图设计的初级阶段,即捕捉灵感的阶段,运用电脑软件来进行思考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在于,电脑软件工具的使用是程式化的,与不断变化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思维灵感难以适应。因此,电脑绘制的建筑画大多数情况下更多的用于设计成果图纸的表达,而手绘建筑画则具有无可替代的工具性作用,是设计师进行自我沟通非常重要的途径。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这几年,方案的最终展示逐渐转为由电脑完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很少亲自制作电脑建筑效果图,大多数都是由专门的效果图制作人员或制作公司来完成。但是,这并不表示从事建筑类设计的工作人员可以不懂建筑效果图的表达方法。因为,无论是电脑绘制的建筑效果图,还是手绘的建筑效果图,其取舍与否,仍然取决于设计人员的构思和对建筑效果图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思考

1.在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内容设置上,除了需要加大快速手绘技法所占的课时比重,同时还需要加强构图、色彩和透视的训练

而传统的大幅建筑最终效果图的表现训练要适当降低比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建筑效果图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效果图审美鉴赏能力和设计构思快速表达能力,而不是将建筑的最终效果图表现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

2.除了要重视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之外,课程的长效性也是重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进行各种手绘建筑画技法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进度、绘画基础和特点,给予学生“量身定订”的指导和建议。建筑画表现技法的学习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并与设计思维的发展相结合,仅靠有限的56课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除了后续的课程跟进外,在本课程中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教会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通过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来达到水滴石穿,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建筑画表现技法的能力。因此,课程的长效性非常重要。

3.在教材的选用上,需要多加考虑

因为就目前市场上的建筑表现技法类教材来看,仅靠一本教材很难完整地体现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挑选合适的教材。从经费角度考虑,电子书也是可以用来拓展学生视野的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说成是显性、隐性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显性,即看得见的一面,是就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说的,钢笔、彩色铅笔、马克笔和水彩水粉等表现工具的技巧学习是教学内容。而与之相呼应的审美能力、灵感捕捉、手脑协调能力的培养和设计思维的养成是教学目标,是隐形的一面,也是看不见的那一面。

参考文献:

[1]王淮梁,开先洪。建筑画及表现形式探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5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