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新闻类论文范例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882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闻类论文范例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闻类【第一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品牌化

2017年11月,微信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号达350万个,月活跃粉丝数达亿人[1]。微信公众平台具备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同时兼具数字平台投放精准、使用方便的功能,推出后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于是,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就在这股浪潮中产生。与其他行业微信公众号相比,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运营时间上,都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笔者以“高校”“新闻传播”“微信公众号”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没有检索到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献资料。另外,在清博指数平台中,笔者也未检索到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榜单。笔者找到的唯一1篇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章,是微信公众号“传媒志”在2017年3月16日推出的《高校新闻传播类公众号哪家强?一份诚挚的推荐清单》。作者张梦利用清博指数收录了33个包括北京大学“数洞社媒”、清华大学“清华传媒评论”在内的高校微信公众号,并推出了一期月榜单(2017年2月1日至28日)。从理论上讲,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属性决定了这类平台与新闻传播有天然的联系,新闻媒体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是媒体市场的主体之一,诸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一直占据微信公众号媒体榜单的首位,而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在“传媒志”推出榜单的33个微信公众号中,有的微信公众号一天甚至推送多篇文章,但文章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综合指数,都无法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相比。因此,本文从分析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入手,探讨此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

一、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定位

以“传媒志”推出榜单的33个高校微信公众号为例,开通此类账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院、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学院为主体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多为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开通的“狐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通的“南大新传”等。这部分微信公众号内容主要是学院通知公告、新闻等,其定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其他相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的关系。目前,高校学院新媒体宣传矩阵包括网站、微信、微博。如果只是将微信公众号看作一个移动的通信平台,简单地将网站上的内容搬到微信公众号上,那么学院微信公众号就变得可有可无。在榜单收录的33个微信公众号中,以教师个人名义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有13个,约占总数的40%。如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教授开通的“胡长白”,北京大学胡泳教授开通的“胡泳”,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开通的“谭天论道”,中国人民大学马少华教授开通的“少华读书”等。其中,胡泳教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于2013年3月7日开通,是榜单中开通时间最早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一般学术水平比较高,因为专业原因,他们更了解新媒体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这部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以教师个人学术成果为主,专业水平较高,但往往也存在一个定位问题:将微信公众号看作一个学术成果展现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不是学术期刊,它本身的互动性和大众化决定了它不能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以学生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是最为活跃的一类。榜单收录的高校学生微信公众号中,有的是独立的校园新媒体,如“中大青年”;有的是依托于学生社团的官方微信平台,如“常识”,该公众号为四川大学学生自办杂志《常识》的官方微信平台。与其他微信公众号相比,学生的微信公众号在内容推送上的一个特点是轻松、活泼,贴近学生,注重服务性。以“中大青年”为例,该微信公众号其中一个专栏为“树洞”,专栏定位是“真心话的搬运工”,犹如现实生活中不会说话却能让所有人说出自己心声的树洞一样,学生以匿名的方式把真心话说出来,编辑再进行汇总。栏目编辑不是将内容进行简单的粘贴和组合,而是根据真心话的内容进行回复,以增强栏目的互动性。此外,该微信公众号还会不定期推送服务信息,如四六级查分攻略、针对新生的快递攻略等。学生自主运营公众号的优势是运营者和用户群是重合的,推送的内容更贴近用户的需求;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提高内容的质量和专业水平。因此,这类微信公众号一般会有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新记者”就是该学院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经营的。综合以上三类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运营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在定位和功能的设定上有所不同。从整体上来说,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在定位上要突出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服务功能,这一点在以学生为运营主体的微信公众号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提供查分、选课、公交等信息查询功能。以学院为运营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提供服务,如资料查询、专业考试资讯等。二是互动,加强平台对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模式类似于传统大众传播,但其互动性更强,不是简单的单向式传播。尤其对于高校专业类微信公众号来说,除了进行信息传播,其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空间。三是专业性,即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将关注的范围进一步细化。在“传媒志”推出的榜单中,已经有部分微信公众号开始将平台内容定位细分到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某一个方面,使得微信公众号内容更加深入和专业化。例如,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的官方微信平台“符号与传媒”关注的就是符号学的相关内容,其推出的“趣味符号学”专栏试图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探讨方言、杜鹃等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读符号学中的相关理论。

二、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

1.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需要团队的长期合作,尤其是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无论开设的主体是个人、学生社团还是新闻学院,运营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懂得运营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推送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上加入广告宣传、媒介经营管理等内容。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并不缺少原创的内容,缺少的是微信公众号的对外宣传和整体运营策划,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一支专业化团队至关重要。微信公众号一般需要有4人的运营团队,负责微信公众号日常内容编辑、活动策划和一些设计工作。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来说,在团队建设上要打破专业限制,不能将团队限制在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上。应该依靠高校学生资源的优势,吸引其他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加入团队运营中,突出各自的专业特点,实现分工的细化,同时还可以邀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实现高校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有效运转。2.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微信公众平台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信息传播,通过信息推送来消息;二是互动功能,利用文字、音频、图片等进行交流;三是自主开发的功能,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首页下方的自定义菜单来实现[2]。从榜单中的微信公众号来看,信息传播是微信公众号的基本功能,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主要有新闻、学术论文、通知公告、新闻评论等。在自定义菜单的设计上,有4个微信公众号没有设计菜单,16个微信公众号设计有3个一级菜单,每个一级菜单下有4个或5个二级菜单(按照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每个微信公众号最多只能创建三个一级菜单,每个一级菜单下可以有5个二级菜单)。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已经具备信息传播和自主开发的功能,但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上还有待提高。微信是一个社交媒体,加强与用户的联系,培养忠实的用户群,以及通过忠实用户的朋友圈提高影响力,是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从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重传播、轻互动仍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过,也有个别微信公众号已经开始重视与用户的互动问题。例如,暨南大学谭天教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谭天论道”主要推送一些学术文章和评论,同时还会不定期与受众互动。该微信公众号在2017年8月5日通过询问的方式掌握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用户可以在后台进行留言;2017年7月27日推送《公众号该如何做》一文,征求用户的意见,让用户来决定是否写续篇。除了这些互动方式,微信公众号可以利用微社区平台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与互动,增强微信公众号对用户的黏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微社区中的精彩内容。3.加强微信公众号品牌建设。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在每天早上6点半都会准时推送一段60秒的音频,这一方式为“罗辑思维”赢得很多的忠实用户,这也是该微信公众号的一个品牌。从笔者分析的上述微信公众号来看,微信公众号并不缺少自身的特色栏目,如“中大青年”的“树洞”栏目,“数洞社媒”的“洞爷问”和“洞粉说”栏目,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的“趣味符号学”栏目等,关键是如何将特色打造成品牌。首先,对特色内容应该维持稳定的、定期的推送,不仅是推送的周期,包括每次推送的具体时间都应该保持稳定,从而培养用户的接收习惯。“罗辑思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推送一条内容,用户形成习惯之后,就会在这个时间准时点开进行收听。其次,品牌内容要将用户兴趣和专业内容融合。高校学科类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主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上都有针对热点话题或者社会事件发表的文章,但如何将这些内容和用户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内容的大众化传播,在用户转载和分享的过程中实现内容的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微信公众号有必要对目标受众群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用户的需求和爱好,结合自身的定位推送具有影响力的内容。推送内容没有字数限制,通过朋友圈实现信息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这些先天优势使得微信公众平台被很多媒体和用户使用。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不仅为高校教师和其他机构提供了一个宣传与传播专业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是学生专业实习的有效方式。依托专业优势和师生资源,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在内容生产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团队运营、互动和品牌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打破专业限制,打造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注重与用户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内容生产,打造微信公众号品牌内容,才能促进微信公众号长足发展,从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微信2017数据报告:日平均发送30条信息[EB/OL].(2017-11-09)[2018-02-02].-11-11/

新闻消息的写作模板【第二篇】

新闻出版局主动公开信息工作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根据《^v^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广西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相关配套制度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本局各科室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科室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

第四条 公开范围

科室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本局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 与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组织机构名录及基本联系方式(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财政纪检监察机构设立的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

(二)本局制作的规范性文件、财政发展规划、财政政策;

(三)本局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行政审批事项;

(四)本局各项业务工作的流程,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程序、时限等;

(五)本局工作动态,包括重要会议、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等;

(六)本局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招录和公开选任干部信息;

(七)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信息。

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重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

第五条 公开方式

新闻报料【第三篇】

1.雏形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此时民生新闻的某些构成要素开始在新闻传播中萌芽。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萌芽状态,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等。1995年诞生的都市报,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方位报道各市民阶层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市民新闻”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都带有了一些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的一些特点。

2.民生新闻真正生成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之所被新闻界和理论家们公认为是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就在于这个节目不但发扬光大了都市报、晚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将“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典型范例,进而产生了普遍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各电视台争相开办起类似的民生新闻栏目,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重庆台的《天天630》、福建台的《现场》和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行,以致于用任何一种传统新闻分类概念来概括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新概念来概括并确认《南京零距离》这类已大量出现在我们新闻实践中的节目样态的内涵与价值”。他认为,对《南京零距离》及其同类节目“用旧有的诸如‘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辞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的是‘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不仅字面上比较切题,而且内容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类新闻的平民视角以及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些本质性的内涵。”从这时起,民生新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

民生新闻走红电视传媒的同时,党报也增多报道民生新闻的版面以加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民生新闻成了电视、报纸诸多媒体竞争的利器。

3.民生新闻快速成长阶段则始于网络媒体的加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这个容纳了最多受众的新势力媒体加入到关注民生新闻报道的媒体行列中来,它的参与对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和媒体间的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加入使民生新闻报道手段更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受众更广泛,使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一则重大的民生新闻瞬间就可能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网络媒体的出现也标志着民生新闻报道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多媒体互动使民生新闻报道产生了难以意料的影响广度与深度

现在应该说是报纸、电视、网络同时并存的“战国时代”,从民生新闻传播的现状看,这个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与同盟者的关系,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彼此融合将民生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扩展到一个让人难以意料的广度与深度,新旧媒体的联合掀起了一个民生新闻的风暴。

2007年5月到6月间,震动全国惊动中央的黑砖窑事件;2007年10月至12月,引起世界关注的华南虎事件;2007年3月到7月,在全国引发普通百姓和专家广泛讨论的厦门PX事件……都是多媒体交互式报道的重要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单个媒体揭开事件后,本地的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开始介入,让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其中网络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由于网络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又将事件迅速传至各地,直接引发了传统媒体——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的跟进报道,发出大量的追踪报道。其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

2007年6月,《深圳特区报》的1篇《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的报道,拉开钱军打人事件的大幕,接着深圳各电视台、报纸和网站紧紧跟上,形成多媒体互动推进的第一波;随后全国各门户网站、国内各报社、电视台紧紧跟上,形成全国多媒体跟踪报道钱军打人事件的第二波。这是一起多媒体交互式民生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下面笔者以自己编辑处理过的深圳钱军事件个案为例,说明多媒体互动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度。

1.《深圳特区报》揭开了钱军事件的一角

2007年6月的一天,《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石义胜接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称2007年4月,家中的老人上街散步时,遭一车主狂殴,双方办了协议解决方案后,车主却拒不负责且失去踪迹。职业正义感让石义胜决定关注此事件。他见到报料人欧阳女士后,被欧阳女士提供的录相资料震惊: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校长,在女儿居住的小区附近散步,突然被后退中的车撞倒,车主不道歉不说,所而殴打他16分钟之久,还不断出言侮辱他“想偷车”,其间有围观路人出来劝阻,却被打人者威胁“谁劝就打谁。”6月12日,《深圳特区报》以《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为题披露了这一事件。

2.网络扩大了钱军事件的影响力

如果说报纸的连续报道揭开了钱军的丑恶行径,让一批读者获悉了事件,那么网络的介入,或者说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钱军事件迅速进入无数受众的视线。

2007年6月15日,网站上出现了“钱军行凶”的视频,这一帖子发出后获得了强烈反响,当天,深圳新闻网上此视频的点击率超过4万余次,而在该网站聊天社区内,有关钱军打人的帖子和回帖当天也超过10000篇。网友们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态度——“愤怒”。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这样写道:“我是在愤怒和悲凉中看完这16分钟的视频录像的。钱军,一个年轻人,竟然可以当众殴打一个可以做他父亲的老人,还逼着老人下跪,我在电脑前几乎听见那一连串的耳光声。他是那样的张狂,他的良心何在?他的人性何在?此时,谴责是人们发出唯一的声音,惩罚是此刻最应该做的事情”。

3.多媒体互动加速了事件的最终解决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钱军打人事件的进展,深圳新闻网专门开辟了论坛,几天时间内,上网友参与了讨论,不少市民在网上声援被打老人,要求“严惩凶手”、“一定要治一治这样的牛人”。网络民意的汹涌,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也纷纷关注事态进展,而网络快速、多向、无地域限制的传播,让这一事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湖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跟进追踪报道。在全国乃至海外强大舆论的冲击下,钱军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钱军行凶打老人事件的曝光,到钱军在老家被捕,直至钱军被判入狱两年,多媒体在这场新闻事件中的滚动报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电视利用其画面、声音上的优势,给观众带来了身临现场的冲击力;网络以图象和文字的快速传播,网站与网民,网民与网民的密切互动,随时更新,随时查看的海量信息形成强大的舆情;报纸以对此事件多角度的深入报道,以对此新闻的深度分析引导舆论;从2007年6月12日起到12中旬,近半年时间里,《深圳特区报》共发表了有关钱军打人事件的新闻追踪报道及评论近60余篇。这三种媒体相互融合交互式立体报道加速了新闻事件的最终解决。

三、多媒体互动推动了传统媒体民生新闻报道的变革

可以说,多媒体间这样交互式的立体报道是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的更新。

首先,传统媒体获取民生新闻的线索来源渠道更丰富。

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读者报料;二,市民投诉;三,记者深入百姓生活,获得的民生新闻;四,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而出现网络后,传统媒体又多了条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很多记者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阅本地的网络论坛,以获得民生新闻线索。《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就在网络聊天室内获悉了网络“中奖骗局”新闻线索,然后在网上展开了调查,获悉了受骗网民的上当的经过,发表了《轻信网络中奖被骗1万余元》的新闻报道及《腾讯公司提醒用户谨防骗局》的后续报道。

随着网络在民众生活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民生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网络聊天室、论坛及博客等都是记者发现民生新闻线索的好地方。

其次,为应对网络媒体的“快”(传播速度快)、“广”(幅射面广),传统媒体在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也开始进行多角度深度报道,并加大了言论的力量。

在网络媒体还未形成气候时,传统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多是事件性报道,基本为“面”性报道,缺少多角度、纵深挖掘式的报道。因此很多民生新闻流于肤浅、庸俗。网络加入到民生新闻报道的队伍后,传统媒体若仍流于事件表面,则难于与网络竞争。于是传统媒体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努力为大众揭开事件的真相,并利用自身与政府关系的优势,及时传递政府对事件的决心与措施,为百姓与政府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承担起了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服务大局、弘扬正气的责任。同时,在对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及深圳钱军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影响事件发展解决的“杂音”。而传统媒体作为主要媒体却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论,来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营造了和谐社会的良好舆论环境。

再次,传统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开始注重主动运用网络的势力。

相比广播电视媒体、报纸等,网络在对民生新闻的传播中,显现出了一个最大的特点:网民对新闻的参与和加工。受众通过网络成为新闻发现、制作、传播的重要一环。如在对深圳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就有不少网民加入到报道中来,他们在网上不断发帖,使报道变得更详尽、更全面、更及时,直接推动了新闻报道的进展。

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收集反映的,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有限量的民意、民声和回应答复,对瞬息万变的新闻发展缺乏实时追踪。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度,不少报社和广播电视台开始开设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通过这些网络载体,随时随地对民生新闻进行低成本的无限量实时跟踪,同时收集汇聚最广泛、最真实、最代表“民众利益”的民众声音,并使之与政府、社会管理方、非利益相关方等多方面进行意见交流及对话,形成了一个民生新闻报道的大合唱,一起实现维护

“民众利益”的可能途径。

四、多媒体互动下的民生新闻报道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规避新闻暴力。

多媒体联合介入干预民生事件,强大的舆论很容易加强舆论的强势权利地位,尤其是网民的参与,在满足公民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很容易非法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贴近群众,真实再现百姓生活的旗帜下,很容易将普通百姓的隐密之处曝光于大众面前,将社会个体的行为视为社会整体行为,将媒体变成了逸闻趣事的集散地和批发地,由此降低了媒体的品牌和形象地位,也不利于人们对周围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对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也出现过类似问题:钱军打人事件曝光后,钱军所在单位、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家庭电话、身份证号码,甚至其妻的姓名、工作单位、手机号码和女儿就读的学校班级都在网上被一一披露出来。结果出现了钱军10多岁的孩子在学校门口被人扔东西打的事情。

2.不能形成越权干预的惯性,防止媒体的角色错位

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中,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此类新闻中,记者所充当的角色是比较模糊的。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或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以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这是非正常的一种表现。

因此,无论是多媒体时代的电视、网络、报纸交互式的立体报道,还是在视角、立场、意识上的民生新闻,都是中国媒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最近新闻消息范文字【第四篇】

9月30日,矿业学院新闻传播中心组织开展了首次“烈士纪念日”宣传活动。本次活动以网络宣传为主,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QQ空间等平台宣传“缅怀革命烈士,感恩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文章。

为响应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纪年烈士的要求,推动烈士精神的宣传,矿业学院新闻传播中心积极在微博、微信、空间等网络公共平台上推送关于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的文章,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烈士纪念日、感受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平台,营造出学习烈士精神,感恩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

矿业学院新闻传播中心对烈士纪念日的广泛宣传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铭记烈士功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3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