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儿童科技教育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2146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儿童科技教育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儿童科技教育【第一篇】

关键字:陶行知;科学思想;小学科学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和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是时代和国家赋予教育的基本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科学素养必须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小学教育担负着未来科学人才的启蒙教育,科学教育的成败得失也关系着国家的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实力,所以,小学科学教育责任重大。陶行知是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儿童科学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注重实践,对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陶行知儿童科学教育思想解读

1.陶行知论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情系祖国,放眼世界,他通过对国外教育的观察与思考,立足我国国情,认为科学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陶行知多次强调,“科学教育要从儿童时代下手”,“我们要造就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大工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陶行知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他认为了祖国明天的富强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大力推行儿童科学教育。

2.陶行知论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因此,生活是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他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要做一个现代人,就要过“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儿童的教育与他们的生活割裂开来,那么儿童的教育就远离了生活,这样的教育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他认为选择儿童科学教育内容要考虑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应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教育内容。

3.陶行知论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幼儿要学习科学,必须去行动,去亲身实践。所以,陶行知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是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陶行知还列举了许多科学家成才的经历,像爱迪生、富兰克林等科学家,他们从小就喜欢玩,喜欢动手,喜欢实践,他们都是在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创造中产生科学发明的。然而,中国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动手,只说不做,所以中国很难产生像爱迪生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总之,陶行知强调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必须是“做”,是“行动”,是“实践”,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获得科学的真知。

二、陶行知儿童科学教育思想的启示与应用

1.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儿童科学教育不仅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教育领域,能做的就是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具有较好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

2.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要“生活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是小学科学的教育内容,这个内容广阔无边,这个内容是动态的,会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科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主要是科学教育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同样小学科学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生活探究兴趣点,关注小学生的生活需求,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实践。

3.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要“教学做合一”

儿童科技教育【第二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儿童美术素养、提高儿童审美意识、激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表达评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谐的开展人际交流活动,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实验活动,使他们首先产生愉悦感,并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顺应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完成儿童对外界认知作出表达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造成儿童学画思维的死板化、程式化、单一化,影响到儿童天性的释放。因此,必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创新。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有效地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化

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仅局限于纸面作画,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并示范—儿童临摹—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重模仿,轻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和临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感受、认识世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比照范画,甚至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取得好的画面效果,运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会”他们画画。教师的仔细讲解、具体演示、忙碌穿行、强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描绘、创作的机会,使他们朝着学校设定的方向发展,导致美术活动的自主性、人文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片面化

儿童美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和重视绘画技能的培训。检验美术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能不能完成一幅画,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活动知识、技巧和能力,培养儿童基本的自我表现能力,使其产生最初的审美情趣,是儿童美术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却非最终目标,儿童美术教育应通过借助美术活动这一形式载体,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控制、个性发育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知识、技巧和能力只是达成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之一,美术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儿童用自我创作的形式来展现内心感受,产生快乐,陶冶情操。所以只有把美术作为儿童表现自己观察客观世界角度的工具,才能够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的成人化

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开拓孩子的视觉方式,形成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或家长不是立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去思考,往往以成人的视觉和经验对儿童美术作品给予评价,脱离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去认定儿童作品的好与坏。而这种判断往往被誉为权威、专业的判断,以与客观事物“像不像”作为标准,打击儿童的创作的兴趣,遏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作品陷入“被观看”“被审美”的尴尬境地,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平衡。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过:“不要把自己的意象加在儿童的身上,除了儿童自己的表现方法外,其它均为他所不了解的,我们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识的任何方向去影响和刺激他的想象力,儿童有其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应依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通过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手段完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作品中本能的情绪和感觉的诉说。

(四)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

受国外儿童中心论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界也存在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这一倾向,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创意独一无二的潜力,每位幼儿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展露其天才。每个人的目标在于充分表达自己,从创作中实现完整的自我”。这一主张在儿童其他表达手段尚未发育健全的低幼阶段有一定的适用性。在这一年龄阶段,绘画是其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进而忽视甚至无视美术知识、技巧合能力的教授,与儿童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则是不可取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思考

(一)以儿童为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两种观点之争。前者强调教育中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通过儿童的自然表现和创作,促进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后者则强调美术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主张以严格的教学活动,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单纯的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已不能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美术素养的育培以充分关注。美术素养是指完成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想象的意识和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儿童视觉经验的积累,提升其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创造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理解和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引领儿童在广阔的文化视域中形成对美术的特征的基本认识,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欣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中的美术作品,领略美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儿童用开放、宽容、尊重的心态去接纳、欣赏文化的多元性,并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

(二)引导并不主导,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儿童的一同参与,随着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经验倾向的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学科倾向的教育观。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更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和技巧的要求已经退居其次,儿童的审美经验已经成为构建儿童美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与技巧的教授为主要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以儿童兴趣培养为起点,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的引导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参与度的把握很重要,不能干预主导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职责在于点拨和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孩子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大小应体现儿童自身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教师有一套成熟的美术技法和审美取向,但其作为成人的认知与审美,与儿童世界的认知与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因其稚嫩而轻易加以否定,并随意加以修改甚至另起炉灶。儿童的画作是极富创作性的,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不应简单的用好不好或像不像来判断,更不能因此而对其批评,打击他们的创作兴趣热情。而是应以平等的身份、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共同创作,肯定他们富有个性的构思和表现,欣赏作品中的美感,支持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做到适可而止,不限制儿童内心直觉感受的表现,引导儿童画面效果不断提升。

(三)灵活与多元,激发儿童创作热情

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受美术学科发展的影响,随着美术学科范围的拓展,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内涵早已得到很大的拓展,不同的媒介材料扩充到儿童教育内容中,当延展的内容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就需要美术教育者去选择和组织,以顺利完成其课程化的过程。儿童美术是儿童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映射的是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完全是按眼睛看到的事物颜色、形状、结构去表现,而是根据内心世界对把握和理解进行表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早的教授专业化技法。很多老师为了凸显自身的专业性,过早地去教授孩子专业技法,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容易使之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鉴于此,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量抛开成人化、专业化的美术用语,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避免简化、模式化图像,多给学生展示实物照片或者动作视频,让学生在了解其特点后再去表现。同时降低临摹物品和画作的使用频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教学素材、作品表现形式,激发儿童热爱美术、热爱创作的热情。

(四)多方联动,形成师资培养合力

儿童美术教育早已不单纯是艺术活动本身,其更加注重艺术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交融,也不再只单纯追求儿童绘画技能的提高,愈发重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表达,这对儿童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立足该学科教研活动,注重实践体验,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多元互动平台,采取个性化、精准化、内涵式的师资培训措施。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美术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等专业师资力量,与儿童美术教师形成科研合力,实现各学科间的联动,形成理论、实践间的互动;其次,要立足实际、重视学科教研活动,避免不接地气的盲目科研,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困难,立项研究,在项目中实现儿童美术教师的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再次,根据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成果,设立专门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专业性、常态化的互联网研究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师多元互动,有效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并非教授技艺、培育艺术精英的教育,而是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使儿童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达至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白金花。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儿童科技教育【第三篇】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一家以传播自然历史类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功能的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标本收藏为一体的综合类科技场馆,受众为社会全体大众,但经过多年的统计发现,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学生占比例大(约46%,2009年数据)。为丰富这些低龄受众的参观体验,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教师策划了以5~8岁小朋友为主要受众的“科普小课堂”活动(以下简称“小课堂”)。小课堂以自然科学知识介绍为主,穿插动手活动、互动活动、动画影片、观察实验等多种活动形式,旨在向小观众介绍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各种动物,植物以及微观世界的相关知识,培养和激发儿童的自然科学兴趣。小课堂活动于2009年5月2日为起点,每个月一个主题(考虑到参观观众的流动性和参观频率)。于每星期六、日中午12点(馆内教室紧张)在三层的探索角开讲,截至2010年底,共组织活动主题19个,受众近7000人次。笔者经过近两年的活动组织和现场实施,对如何开展此类活动提出了如下思考:

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受众的特点

明确受众是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任何科技场馆开展教育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了解了受众的年龄结构、学习经历、爱好、个人能力、感知偏好等相关信息,才能做出有针对性、因人而异的活动策划。

小课堂是以5~8岁低龄观众为主要受众对象,此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并满怀着好奇,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已经具备了浅显的知识背景,对“会动”的物体和色彩艳丽的物体具有浓厚的兴趣,善于提问和提出假设,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也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优质起点。针对此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小课堂的内容选择以他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或植物为主要介绍点,如蒲公英、蝴蝶、宠物等,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在自然博物馆中参加教育活动的收获与现实生活相对接,加深印象,形成印记。

小课堂根据选定的主题,进行具体内容的组织和筛选。内容的组织要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包括累积和罗列,可以有多种渠道:专业书籍、专家咨询、网络媒体、音像资料等。内容的组织决定了有哪些事可以做,而内容的筛选则决定了要做其中的哪一样,决定了小课堂开展过程中的活动目标、活动主线、活动风格以及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内容的组织与筛选均应以受众的个性特征为首要考虑。针对筛选出的活动内容,结合前面提到的受众的各类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风格和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小课堂的内容,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我和蝴蝶有个约会”这一主题的小课堂上,以使受众了解昆虫具有哪些特征为主要教学目标,针对受众的性格特点和知识背景,选取了实验观察和儿歌记忆的活动形式,通过受众现场对几种常见昆虫,如蝽、蝴蝶、蝗虫、蜻蜓等观察的亲身经历,得出昆虫所具有的特征。实验观察环节可以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实现小课堂活动氛围的建立,而后通过儿歌的形式加以总结,加强记忆。对受众特点的关注应充分体现在活动前期准备涉及的每个过程中,并应贯穿于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等全过程的始终。

科学教师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科技场馆中的科学教师是科技场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是教育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不同于校内教育,科技场馆中的教育活动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大纲,因此对科技场馆中的科学教师在活动的策划、组织、现场执行力、时间控制,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的掌握等方面,均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小课堂的主题选择、内容筛选、活动的设计和风格的确定等前期准备工作考验了科学教师的活动策划能力。

进入到活动的组织和执行阶段,活动的现场组织和执行转到一线。科技场馆中的受众多为流动参观的观众,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每次活动面对的受众,可能有不同的特点,遇到的问题也会不同,恰当解决这些不同点需要科技场馆中的科学教师能够良好地处理各种环境,有效开展活动的现场组织。每次活动开始之前,科学教师可以与现场参加活动的小观众进行前期沟通,通过聊天等形式,打破“老师”与“学生”之间、“台上”与“台下”之间可能出现的心理屏障;同时了解本次活动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性格特点,便于活动开始后对现场的把握。小课堂通过简单的互动式问答引出当次的活动主题,以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受众认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问题的答案,由问题带动活动的整个过程沿着最初设计的主线前进。互动式问答可以使受众更好地融入到活动氛围中,而科学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受众自我展示的欲望,为他们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个想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正确性的点评。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对培养每个参加活动的受众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都很重要。活动的组织过程也可能会遇到障碍,因为受众的年龄决定了受众的特点,其喜好与科学教师最初的设计不能良好的重合,如科学教师的问题引导不能发挥作用,活动无法按照最初设计的主线进行,此时适当的放弃也是对科学教师现场应变能力的检验。既然没有严格的“大纲”要求,何不让你的“学生”了解更多他们更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你更感兴趣的,科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里受到了挑战。活动过程必然不能解答受众心中的所有疑问,因此活动结束后的答疑活动可以使那些对活动主题充满兴趣的受众得到心理满足。

教育活动的现场组织除了对科学教师综合能力的检验外,科学教师服装的选择、手势和肢体语言的应用以及现场情绪的控制都会对活动的现场效果产生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相对于严肃的职业装,小课堂上的受众以及家长更喜欢穿T恤衫、牛仔裤的科学教师,后者更具有亲和力,减轻“老师”的刻板印象。

后期评估是循环式上升的保证

后期评估是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的必要手段,科技场馆中的教育活动不能通过考试进行效果评估,而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口头采访等方式进行。小课堂中最重要的评估为自我评估,即活动执行人――科学教师的自我反思,即每次活动结束后,科学教师根据本次活动的具体执行情况,对现场组织、时间把握、内容选择、知识点难易程度控制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肯定成绩,寻找不足并加以完善,不断改进,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使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活动效果的评估则采用随机问卷调查和口头采访等方式。每次活动结束后,为相关受众(儿童和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受众参加本次活动的真实感受,包括主题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形式、科学教师的现场表现、受众的喜好程度、对难易程度的可接受性和改进建议等方面,以及列出感兴趣的内容供后续活动主题的选取以参考,增强受众的活动参与性。口头采访,即每次活动结束后,随机选取3~5名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口头了解他们对本次活动的态度,供科学教师的自我评估参考。

小课堂是一项具有持续性的长期活动,为保证活动的效果,每次课后都需要开展效果评估。评估的结果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亦是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争取做到每次活动的组织都较上次活动有些许的提高,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在受众中形成良好口碑,不断提高小课堂各方面的服务质量,是保证活动受欢迎和长久开展下去的必要条件。

儿童科技教育【第四篇】

推荐理由

是全国教育“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作者从自然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角度,汲取其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观念,对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概念、特征,幼儿科技创新能力,幼儿科技活动的实施、评价进行了探讨;在实践方而,体现理论研究于幼儿科技活动教育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十一个主题系列150个活动方案,构成了幼儿科技探索发现――应用科学知识的主题系列活动。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材和参考书,也是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学生用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罗家英

推荐理由

本书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一方面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各章内容的组织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力求全面呈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突出了实践性的特点,本书的编写密切联系学前儿童教育的实践,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融入教育实践之中,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本书还适当吸收了近年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增强了本书的适用性和时代特色。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培训教材,同时还可供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参考书使用。

幼儿园建筑设计(含光盘)

付 瑶

推荐理由

本书为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专业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用书之一。本书的书稿部分介绍了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概述、幼儿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总体环境设计、平面组合设计,建筑造型设计以及托幼建筑设计规范等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专业学生的建筑课程设计的教学用书,内容精炼、要点明确、课件表达生动,也可供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书。

儿童自主性绘画教育

李文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