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应用题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533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应用题优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应用题复习【第一篇】

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划线段图、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

(一):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判断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⑴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

⑵今天比去年增产二成五

⑶节约了15%

⑷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⑸打八折出售

通过同学们对关键句的分析、叙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确定解题方法。

(二):二基本题复习

分析解答下面各题,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用了9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⑵建造一栋楼房,用了9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⑶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万元?

⑷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超用了10%,实际投资了多少万元?

分组讨论这一组题目的解法,在弄清解题思路和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组题他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也是相同的,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乘法也有用方程解。

(三):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和方程: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               ,运来梨多少千克?

1、运来梨比苹果多25%

2、运来的比苹果少25%

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4、运来梨是苹果的25%

5、运来苹果比梨少25%

6、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7、运来梨比苹果的25%少2/5千克

在学生分析解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解答时必须要准确判断单位“1”,弄清要求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和数量对应的百分率,确定解题方法。

(四):发展变化题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终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4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⑴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弄清条件和问题。

⑵列方程解答

解:设全程为x千米     1/2x—45%x=30

⑶用30算术方法会解答吗?         30÷(1/2—45%)

用算术方法解答,必须要找到30千米对应的百分率。要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

2、修一条4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第二天修了30%。两天共修多少米?

指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一:400×25%+400×30%

解二:400×(25%+30%)

如果把“第二天修了30%”改成第二天“修了剩下的40%”如何解答?

分组讨论不同的解法:

解一:400-400×25%=300(米)

300×40%=120(米)

120+100=220(米)

解二:(1-25%)×40%÷30%

400×(25%+30%)=220(米)

讨论:改变后的题与原来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单位“1”不同,因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

3、比较练习:

甲乙两粮库,甲库比乙库多存粮20%,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放入乙粮库),甲乙两粮库原来存粮各多少吨?

在分析解答“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的基础上加入“放入乙粮库”再分析。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甲粮库中调出40吨,就相等说明甲库比乙库多40吨。而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放入乙库,就相等,说明甲库原来不是比乙库多40吨,而是多80吨。所以第一题列式:400/20%。而第2题列式400*2/20%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

课本1143页第3、4题,115页第4题。

应用题【第二篇】

主备人:李镇

复备、使用者:刘永、郑建明

本学期总第5课时

本单元(课)第 5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

课型:新授课

、1、会正确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2、通过列方程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

重点:找出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中的条件

关键:理解题意,并能正确找出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知识点

资料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步骤

2、例题探究

电脑

投影仪

电脑

投影仪

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步骤有哪些?

师:出示例题

已知某电视机厂生产 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 机,出厂价分别为:甲种每台1500元,乙种每台2100元,丙种每台2500元。某商场根据市场调查花9万元从该厂购进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50台。请你分析一下是哪两种型号的电视机?

(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解题过程)

生:思考议论回答

找等量关系

设未知数

列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写出答案

生:讨论

该问题需要分类讨论,有三种可能的情况

可能购买的是甲、乙两种型号的电视机,也可 能是乙丙或甲丙。

8分

20分

A组:

16个蓝球队进行循环比赛,每个队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比赛弃权得0分。某队参加了循环赛中的15场比赛,共得26分。这个队赢几场?输几场?

B组:

一列火车长250米,速度为60千米/时,一越野车其车速为90千米/时,当火车行驶时,越野车与火车同向而行,由列国车车尾追至车头,需要多长时间 ?

应用题【第三篇】

教学内容  课本107页例4,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第四篇】

教学目标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 :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综合法:

分析法:

应用题【第五篇】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练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小明每分走50m,他从家到学校用了10分。小明家到学校相距多少米?(2)修路队修一条路,计划用40天,实际比计划提前了5天,实际用多少天?(3)一种西服,原来每套售价240元,现在降低了60元,现在每套售价多少元?(4)小华用5分跑了1千克,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

(1)实际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要修的米数÷实际修的天数=实际平均每天修的米数。

(2)实际修了几天?

要修的米数÷实际平均每天修的米数=实际修的天数。

(3)实际提前了几天?

计划用的天数-实际用的天数=提前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启发谈话: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在接受一项任务时,一般都要制定一个计划。但实际工作时,并不一定完全按计划办事,俗话说“计划跟不上变化”。有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实际工作就会与计划有很大差别。这就要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弄清计划与实际的区别。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2.学习例4 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1)审题,弄清题意。

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填下表。

(2)分析数量关系。

①实际与计划有什么联系?

第一:实际与计划烧煤的总量都是1吨。

第二:实际每天烧的比计划节省5千克。

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

③用分析法思路分析:

(3)学生列式解答。

统一单位:

1吨=1000千克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4)检验,答题:

看实际每天是否节省5千克。

1000÷40-1000÷20=5(千克)

答:这批煤可以烧50天。

2.将例4改编成:

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

(1)学生按解答应用题的四个步骤独立解答。

(2)学生互讲解题思路。

(3)订正:

(4)检验:

①看计划是不是烧40天。(1000÷20-10=40(天))

②看煤的总量是否是1吨。(20×(40+10)=1000(千克)=1吨)

3.比较例4与改编后的题目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讨论后得出:

联系:这两道题说的事情相同。

区别: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不同,例4用三步计算,改编题用两步计算。

为什么例4用三步计算,而改编题用两步计算呢?(因为例4有两个间接条件:①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②计划每天烧多少千克?改编题有一个间接条件:实际烧多少天?)说明: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编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P54“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同桌互讲解题思路。

(3)订正。

①120÷(120÷20+2)

=120÷(6+2)

=120÷8

=15(天)

②120÷(20-5)

=120÷15

=8(千克)

(4)改变“做一做”2的问题,使之变为四步计算的应用题,你能解答吗?红星小学计划20天收集树种120千克。实际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收集树种多少千克?

2.P55:4。

(1)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5-200×15÷250=3(天)

(2)改变条件,使之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解答。

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3000个汽车配件。原计划用1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加工了250个。这样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5-3000÷250=3(天)

(3)改变问题,使之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解答。

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配件。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1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加工了250个。实际几天完成任务?

200×15÷250=12(天)

3.P55:5。

(1)审题,分析。

(2)判断下列算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35×15÷1( );

②35×15÷(15+1)( );

③35×15÷(15-1)( )。

4.课后作业 :P55: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问题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但这类问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在课前安排了启发谈话,便于学生理解计划与实际的关系。

例题的教学,通过填表,理清计划与实际的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出计划与实际的联系,然后用数量关系表示出分析的过程,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通过对例题及练习题的改编,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不仅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而且三步应用题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也可以成为两步应用题,加深了学生对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关系的理解。同时在练习中,加强了解题思路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