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老山界》教学案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28687

【导言】此例“《老山界》教学案例(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老山界》教学案例1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1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 山 界2

一、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泄づ┖炀谝环矫婢ふ骷恰罚且黄匾渎迹媸档匦鹗隽顺ふ魍局泻炀健暗谝蛔炎叩纳健钡墓适隆w髡呗蕉ㄒ唬?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       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  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       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       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       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

二、             精彩片段

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案3

教学重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然而此山此水真的寻常吗?今天一起学习《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老山界,五领之越城领,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三、内容精析

1、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的交流

2、根据找出的时间地点,试着复述课文

3、用简短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4、由同学的复述体会你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感受(难、艰难、辛苦等)

5、再读课文,找出难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横着心躺下去” ……

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鼓着勇气前进”……

处境难“伤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由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6、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打笑逗趣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他们:顽强不屈,艰苦乐观,昂扬奋发,不怕困难,没有丝毫的胆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包括几处典型的景物描写,并分析作用

四、拓展延伸

老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启示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的学习道路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在这条路上也可能钱难万险,试想我们该如何走好学习这条长征路。

五、总结

学生小结(内容、特色、启发、探索、疑问……)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1篇神话,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六、作业

1、背诵景色描写的句子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老山界》教案4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总结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

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 二次备课

教学步骤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3、本文的结构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说说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一、决定翻越老山界(1段),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注: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与习惯。

教学步骤

四、合作探究

1、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从中我们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回答。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