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老山界》教学设计(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3810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老山界》教学设计(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老山界》教学设计1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1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老山界》教学设计2

一、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1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 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 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

二、 精彩片段

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案3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研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导入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 战胜了 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 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 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 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 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123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