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孟子二章教案1
关键词:观众;小剧场;改编;外国剧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48-03
区别于电影、电视,戏剧的主要特征就是同观众进行即时、现场的交流,小剧场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确立以观众为基础的戏剧观念。[1]早在十九世纪末期,萨赛就曾指出,戏剧可以没有舞台、没有灯光甚至没有布景和服装, 但不能没有观众。[1]正因此,观众接受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之于中国小剧场戏剧,观众对以外国剧本为基础的改编剧目的接受问题又尤为突出。面对不同文化、社会、政治背景和素质的观众,外国经典剧目该如何适应中国小剧场灵活、实验的舞台,将戏剧精神的内涵传达给中国的观众的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值得我们关注。
笔者拟以当今小剧场代表人物之一孟京辉的作品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孟氏早年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外国剧本为基础进行改编,进而排演登台的。如品特的《送菜升降机》,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等。而本文所谈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以下简称《无政府》)是又一部由他执导的、改编自意大利著名喜剧作家达里奥・福的作品。在第一版《无政府》排演前,剧组通读吕同六先生的翻译时一致表示“没感觉”,[2]因此,为了“达到北京观众审美能够接受的地步,只能重写一个剧本”。[3]基于黄纪苏的改编版本,带有鲜明早期孟京辉特色的改编本终搬上舞台。该剧目自上演以来,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演出,场场爆满。本文拟从剧本内容、演出形式和戏剧语言三个方面,分析孟氏《无政府》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因,以探究何种类型的改编剧目更受到中国观众偏爱。
一、剧本内容:新瓶装老酒
这里的“新瓶”指的便是孟氏最终的舞台演出本对达里奥・福原作之间的改编,而“老酒”则是二者相通的思想内涵。孟京辉曾说:“演戏不同于写文章,写文章可以做学问;演戏则必须与时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人要求看到的必须是达里奥・福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我却认为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即那种社会讽刺的意味。”[4] 的确,若是一些观众需要欣赏原汁原味的作品,我们可以邀请意大利的剧团来华演出;有条件的观众亦可自己去国外观看。但这毕竟只是小部分观众可以做到的,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最核心的戏剧精神用中国观众易于理解的方法讲述给大家。在孟氏的《无政府》中, “疯子”这个角色的改编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达里奥・福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名‘疯子’在警察局偶然地接触到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意外死亡’的卷宗。他随机应变,顺藤摸瓜,进行调查,又乔装成最高法院的代表复审此案,终于洞悉了此案的全部内情。所谓‘意外死亡’,实际上是警方对被拘捕的无政府主义者严刑逼供,将其活活打死,又把他从窗口扔到街上,随即向媒体宣称他畏罪自杀。” [5]可见,达剧中的疯子,是一位“大智若愚”的“疯子”,是他最终侦破这一疑案。在西方的戏剧传统中,此类“疯子”并不鲜见。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以“愚人”或是“傻瓜”的形象出现,比如《皆大欢喜》中的“试金石”,《第十二夜》中的菲斯特,《李尔王》中的弄人等等。此类形象有强调现实的荒诞和愚昧的目的,一些常人难以启齿的话均可以通过他们的嘴说出来,终一语道破天机。疯人不疯,反而是洞悉事情本质的大智者,也是讽刺被利益蒙蔽的愚蠢的人们。因而这样的“疯子”更为西方观众所接受。
但是,在孟氏的《无政府》中,疯子是一个热衷于戏剧的精神病患者。他没有“破案”,反而是帮助警察编造无政府主义者意外死亡的谎言的一位“疯导演”;利用他疯子的身份和爱戏剧的特点,不断催化故事的进程,演绎出了一场闹剧。孟氏的“疯子”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谋士”,即在王臣将相身边出谋划策的人。尽管都是一些“馊主意”,但正是这样的形象塑造才增强了该剧的可表演性和可欣赏性。同时也将达里奥・福原作中力砭时弊、讽刺政府的“非理性戏剧”锋芒削弱了,让刚刚开始接受小剧场实验戏剧的“理性的”中国观众更易于接受。
总之,在传承西方小剧场戏剧的实验性精神内涵上,我们应坦然接受并完整地传递给中国观众,但是,这种传递的方式应是通俗的、温和的。基于中国小剧场戏剧偏重现实性的特点,将剧本本土化。
二、演出形式:中西结合
看过孟氏《无政府》的人无不记得该戏开头的一段话:
“达里奥・福,放了一个屁,崩到了莫斯科,来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这个屁,很不满意,找来科学家研究分析,这个屁是一股气,在人的肚子里窜来窜去,一不小心打开后门溜了出去。放屁的人欢天喜地,闻屁的人,垂头丧气,有屁不放,憋坏心脏,没屁硬挤,锻炼身体。屁放的响,能当校长,屁放的臭,能当教授,不响不臭,思想落后。”[6]
这样一段朗朗上口、广为传颂的段子摆在切入正题之前,巧妙地拉拢了观众;即便没有,如此诙谐幽默的开场,也让观众心生好奇――《无政府》怎么会跟这样的段子扯上关系?类似的段子,时不时的会出现在演出过程中,让观众忽而在剧中,忽而游离到剧外,被吊足了胃口。同样,孟氏剧中有多处让演员同观众互动,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这都是小剧场戏剧构建新型观演关系的重要手段,不仅通过小型的剧场拉近物理距离,更通过互动等形式拉近心理距离。
但孟氏的拉拢观众主要是在情感、心理层面,给观众以暗示,让大家产生不言而喻的感觉,无需亲自“动起来”――这是十分符合中国观众传统的观剧习惯的。但是西方的小剧场戏剧的互动性需要观众自发地参与到舞台创作过程中,甚至参与即兴的演出,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戏剧氛围之下基本难以推行。孟氏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在改编时侧重于将实验性与情感交流糅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一部分是对《茶馆》的戏仿。疯子扮演“‘无’爷”,局长是“小王子”,而两位警长则是跑腿儿的。‘无’爷摆着一副架子来视察警察局,小王子忙前忙后的伺候,跑腿儿的沏茶招呼,可最终意大利的‘无’爷却因为一句“意大利要完”就被逮捕入狱,活脱脱的一副人艺老戏《茶馆》里面的情景再现。这一段小小的戏中戏讲述的故事,是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者因为一个中国特色的原因而亡;而通观全剧,这段戏又是中国化的《无政府》中意大利式的《茶馆》。
坦白而言,中国小剧场改编戏剧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过于追求形式上对于西方实验戏剧的效仿。其原因一是在于改编剧目本身内容传达的需要,二是为了迎合审美水平相对有限的中国观众的需求,而后者正是最主要的原因。外国的戏剧观众相对成熟,他们的戏剧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变革而逐步发展的,同时还伴有政治党派的争斗,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剧习惯。他们在欣赏反映现实的小剧场戏剧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不自觉地会参与到演出过程之中,帮助演员完成一出由内到外的实验戏剧。但是在中国,千百年形成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品德使得中国观众在观众席坐定,面对台上演员的互动很少参与,甚至是无动于衷。不过我们应相信,形式的实验是第一步,当我们知道用何种方式讲故事更容易接受之后,讲什么故事的问题自然会提上日程。
三、戏剧语言:朗朗上口
孟京辉曾在一次采访中指出,之所以在《无政府》的演出中,观众看到的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异国他乡的人和故事,而是与我们生活十分贴近的对白与内容,是因为在再创作时,特意采用了中国化、地域化的语言,甚至采用了地道的北京方言;这不仅是对于戏剧的态度,更是对于现实的一种态度。[7]比如:
局长:(激昂起来)你这叫什么警察呀?不等无政府主义闹成了就应该滚下岗!知道什么叫证据不?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对于警察,记住喽,证据证据再证据!(拍拍警长甲愁云惨淡的脸蛋儿)。
……
警长甲乙:(风风火火欲出)我们这就去找!
局长:你们这是去哪儿找呀?是去街上撵小蜜呀还是到农村抓蝈蝈?(指着自己的太阳穴)开动脑筋在这儿找!别显得跟四条腿的动物似的老也不进化![8]
这一段中,在说明证据的重要性时,采用了“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这一俗语,让观众一听就十分亲切;而当两位警长急急忙忙去找证据的时候,又说他们是“去街上撵小蜜呀还是到农村抓蝈蝈”,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浮现在观众的脑海,舞台上正洗耳恭听局长教诲的两位警长仿佛瞬间动了起来,一个“撵小蜜”,一个“抓蝈蝈”,与观众形成了情感上的互动;还有“别显得跟四条腿的动物似的老也不进化”一句,更是体现出了语言的魅力,让两个警长愚笨的形象在观众的心里再次升华。
戏剧语言的本土化是与戏剧翻译这一特殊的翻译领域密切联系的,但这一领域却备受冷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剧本的翻译不仅仅要追求的是翻译的文学性(这里指的是对于剧本文学内涵与精神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可演性与可念性,这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了戏剧文本的动作性和口语性。[9]一个剧本在完成的时候,本身就包含这两个特性,而在翻译或是再创作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避免这两者的流失――这也就是为什么孟氏的《无政府》和最初的吕同六先生的翻译版相去甚远,吕先生侧重于将剧本看作是一部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而孟氏则把它作为一个舞台作品进行合理再创作。但正是这二者的差距加大,才拉近了观众与该剧本的距离。
孟氏《无政府》的特色,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该剧在中国的小剧场舞台常演常新。不但从戏剧内容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同时采用了中国观众易于接受的戏剧形式,连台词都脱胎换骨,从意式对白变成了中国人的日常聊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指出:“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10]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舞台应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汲取西方小剧场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带给中国观众更多的世界经典作品,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世界戏剧舞台的魅力。我们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像孟氏《无政府》一样受到中国观众喜爱的改编小剧场外国经典剧目。
注释:
① 吴保和,《观众是戏剧的基础》,《广东艺术》,2003年第6期,P16.
②③ 李莎:《当代中国导演对西方戏剧经典的四种误读》,《戏剧》,2001 年第3期,P87-P89.
⑷⑦ 李胜先,《孟京辉:小剧场里掀大浪》,《中外文化交流》,1994年第2期,P25.
⑤⑥ 吕同六,《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达里奥・福戏剧作品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P5,P239,P241.
⑧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⑨ 孟伟根,《论戏剧翻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外语教学》,2009年第3期,P96.
⑩ 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P96.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 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孟子二章教案2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和《孟子》,重读孔孟,感悟孔孟情怀。
孔子,孟子两人都推崇“仁”,都讲“仁者爱人 ”,那么,二人眼中的“仁”有什么区别呢?这是许多学生关注的问题,当然也是教师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我们可以把两课中有关“仁”的内容找出来,分析比较,就能得出答案。
《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含义不完全一样。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仁,即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忙,回来又扩充到“泛爱众,而亲仁”。弟子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强调人要通过道德克制自己,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仁”的境界。孔子提出“刚毅木讷为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告诫人们处世要有修养,不要夸夸其谈。此外,“仁”还包括孝、悌、忠、信、智、勇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孔子眼中的“仁”内涵丰富,偏向道德范畴。
《孟子》一书中没用直接论述“仁”,而是将“仁”与“义”结合,希望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即“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从而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另外将“仁”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性善论”,进而提出“仁政”思想,即要求统治者爱民保民教民,使人们安家乐业,从而成就王道。可见,孟子的仁政更多的是规劝统治者施行仁政,偏向政治范畴。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仁”的侧重点不同
孔子的仁政思想比较模糊,孟子的仁政见解更具体,实用,更有针对性。孔子更多地要求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性,虽然也提出了把“仁”与“德治”结合起来,要当政者“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但这样的论述很单薄。而孟子的仁政思想则具体的多,他多次向君王描述他的“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的理想蓝图。要爱民,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要保民,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穿衣吃饭问题。“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使民有“恒产”安家乐业,他们才不会为非作歹。有了物质保障,再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样天下便可大治。
2“仁”在仁政中的体现有所不同
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结构和以“仁”为核心的社会修养学,更注重人的内在的自我修养,靠人的自觉来维护社会秩序。因为孔子认为君臣父子是“礼”的核心,臣下是不能冒犯君上的。相比较之下,孟子则鲜明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与百姓同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得主张。”他甚至还说:“牺牲既成,粢盛即洁,祭祀以时,然而汗干水溢,则变社稷。”当君主不仁时,民可罢免他。“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民众可以诛杀一夫”,孔子是没用提出这样主张的。
3“仁”在孟子那里更有斗争精神,更具人民性
通过比较,我们弄清了孔孟对于“仁”的不同认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差异?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我们还是用刚才的比较阅读法来解决。
《论语》是语录体,本身记述言行比较简单,而《孟子》大多演化成对话体,记述比较详细,议论增多。
因此,体式不同是一个原因。
孔子处于春秋时期,当时虽然社会动荡,,但周礼还在,战争还未波及全民。孔子希望用周礼重建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要求个人以自我控制克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而一百年后的孟子处于战国时期,那是“礼乐崩坏”,诸侯各国相互攻伐,战争已波及全国。孟子看到百姓流离失、饿殍遍野的景象,极为不满,他渴望统治者能关注民生,爱民,教民,让人安家乐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因此,时代不同是另一个原因。
孟子二章教案3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1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
孟子二章教案4
关键词 “cheng”文化;滋养;成长
我校创建于1912年,至今历经百年沧桑。所在地孟河(又称孟城),是齐梁两个开国皇帝的故里,是古代常州江防要津门户,是儒、佛、道三教圆融的始创地,更是孟河医派的诞生地和常州三杰之一恽代英的故乡。孟河医派是中国近代中医药的一大流派,集中反映在最有代表性的费、马、巢、丁四大名医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在拜医、学医、行医、传医和创新祖国传统中医药的过程中融入儒、佛、道三教文化,表现出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形成了独特的孟河医派文化[1]。
近年来,我校确立了“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开发以孟河医派为核心的地方文化资源,着力打造“cheng”(同音关键词:城、承、诚、成、呈)文化特色品牌。在2009年起开展江苏省级少先队课题“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孟河医派精神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并获省一等奖;后续开展了构建“cheng”文化的实践研究,开发《孟河医派》校本课程,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提炼孟河医派文化的精髓――“博爱、诚信、博学、创新”,成为“cheng”文化的核心支点:博爱、诚信,能促成人,博学、创新,能促成才。在孟“城”继“承”、弘扬孟河医派文化精神,博爱“诚”信,勤学创新,体验“成”功自信和快乐,多形式“呈”现发展成果。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思路,点面结合,建设有根基的环境文化,有生命的课程文化,有精神的活动文化,有担当的管理文化,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cheng”文化,走出了一条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环境文化,有根基,接地气
1.整体规划,有重点,显特色
我们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紧紧围绕“cheng”文化核心内涵,采取整体规划、边开发边完善的策略,以三横两纵的葛洪路、甘仁路、渭芳路、培之路和伯雄路等五路构成的网格线,博学楼、博爱楼、创新楼、诚信楼与承园、绳甫园、九峰园,以及诚乐广场、篮球场、田径场都分布其间,东启“cheng”文化长廊,西衔中草药实践基地,由此形成了五路四楼三园三场两廊一基地的整体布局。
在一进校门的主干道甘仁路北面围墙上,先期制作了50米的“cheng”文化长廊,进行了“cheng”所蕴含的四方面(城、承、诚、成)内涵解读,直观形象。后来结合教学翻建工程,在甘仁路南面则依次竖着介绍孟河地方文化、传承情况,展示学校团队风采、活动阶段成果(增添精彩纷的‘呈’这样 “ cheng”的内涵就扩展为城、承、诚、成、呈五个方面)等橱窗,这样的跟进完善和左右搭配设计取得了突出主题、先声夺人的整体宣传效果。
为更好突出“cheng”文化核心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我校把原来的文泽楼修缮后命名为博爱楼(综合楼),文渊楼翻建后改名博学楼(教学楼),文萃楼(教学楼)、溢芳楼(食堂和教师宿舍楼)分别更名为创新楼、诚信楼。同时,整合原有花圃,设计、命名了 “承园”、“绳甫园”和“九峰园”。路名和园名大都精心选择了孟河医派名医的名字来命名,所立路名牌、园名牌风格古朴典雅,和诚乐广场场名牌一样,牌上有医家生平简介或相关文字作内涵解读。
通过赋予路、楼、园、墙、场等新名字、新含义,突出了“cheng”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含解读显性化、可视化,绿化、美化、人文化工程推进有序,特色鲜明,既富纪念意义,又极具宣传教育作用。根据后续规划,我们将挖掘现有资源,给各个园子的代表性花草树木挂牌,大力普及中草药知识,便于师生学习、研究,更好地成就师生。
2.整体推进,根基深,面貌新
我们实施整体推进战略,师生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统一设计,个性展现,做好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体育场地文化、餐厅文化和橱窗、走廊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整个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如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强了文化氛围的营造。各班确定特色中队名称,设计、制作班徽,撰写班级口号,布置班级文化墙,分享诚信、成功的快乐。又如我们为让每一面墙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在博爱楼和创新楼之间的二三层连廊上设置专栏,分别介绍我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各个社团(如小篮球、葫芦丝、科技航模和龙城书画社等)的活动情况及阶段成果。连廊横梁上则张贴孟河医派名医和中外名人名言。我们还陆续把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在走廊、楼梯口等处悬挂展示,美化校园环境,增强学生自豪感、成就感。
这样,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段,都能深切感受到师生参与“cheng”文化建设留下的印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孟河医派文化,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接地气,润物无声,养心性,成事成人。
二、课程文化,有生命,显朝气
1.国家课程,校本化,有活力
我们在学校课程体系框架下,将“cheng”文化建设与家课程的实施相结合,借助打造孟小特色的“成长课堂”平台,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和连接点,适度整合、拓展,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优化学生多元评价策略[2],师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面更广、点更深,课程焕发了更大更强的活力,提高了课程实施效能。
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在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中山陵前”一课时,教师适度拓展,由孙中山先生讲到他题写的“博施济众”,是为了褒奖孟河名医丁甘仁热心公益为国为民、办学弘扬中医的贡献,使学生受到了亲切生动的博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梳理出教材中相关题材的课文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李时珍》等,学习抗击“非典”的医务工作者舍己为人、身先士卒的感人事迹和李时珍编写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时的忘我精神,感受其对病人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和对事业的热爱。
笛А⒖蒲Э紊希教师将中药配方中各味中药的不同克数及配伍比等,设计成填空、选择和四则运算题,放手让学生展开了解性研究,组织思辨交流。学生在领略“探索者”和“思想家”[3]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孟河名医高超医术背后体现出的诚信、严谨、博学和创新。音乐课上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讲一些孟河名医的相关故事予以旁证,解释,分享心得,加深对博爱、诚信、创新等方面内容的歌曲理解。体育课上,教师关心学生健康,指导学生严格训练,遵章守纪,合作交流,提高技能。美术课则采取拓展教材的策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创作佳作,增强作为中国人、孟河人的自豪感。
总之,我们积极寻找“cheng”文化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渗透形式,让学生在“cheng”文化常态化的绵柔滋养中焕发生命活力,健康成长。
2.校本课程,生为本,兴趣浓
我校一到三年级开设生命健康课,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几种中草药,初步了解药效;师生收集、讲述名医故事。四到六年级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孟河医派》,有规定的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全面近距离领略医派风采,解读丰富内涵,学生兴趣浓厚。
为更好适应时展,我校拟将以《孟河医派》教材为蓝本,重新编撰校本课程教材《走近孟河医派文化》,分低、中、高年级三分册,使课程实施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三、活动文化,有精神,溢豪气
1.常规活动,巧融合,养正气
我校常规活动主要由节庆活动、经典活动、班级活动和拓展活动等部分组成,但都将“cheng”文化渗透其中,增自信,去危害,养护赤子之心。
如举行迎春节、庆元旦等节日活动,互赠亲手制作的礼物,在互传祝福的过程中增进感情,懂得博爱能让每个人幸福快乐。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生命教育和消防、抗震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应急处置、安全逃生等生存技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体育节活动中强调公平参赛、公正裁决就是诚信。科技节中突出科技的发展需要理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参与艺术节和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博学创新,持之以恒,实现道德思想和心智技艺的长足发展,感受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孟河人的骄傲。
2.特色活动,形式多,展自信
大力打造我校“cheng”文化特色品牌,为师生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提升学校发展品位。
(1)雏鹰争章,齐争取,自信强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拓展“雏鹰展翅,争做四好少年”主题活动的成果,积极开展“雏鹰争章,争当孟小名医式好少年”特色活动和“博学,我能行”班级学习常规评比活动。
我们设置了四枚以四大名医名字命名的雏鹰奖章,即“小伯雄”章、“小培之”章、“小渭芳”章、“小甘仁”章。各个年级还分别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三级考核指标,并把此考核指标印制在队员的成长记录手册――《成长的足迹》上。这样,人人都把“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的“小伯雄”章,“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的“小培之”章,“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的“小渭芳”章,“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的“小甘仁”章作为自己的目标。
我们每两个月开展一个争章项目(3~4月份争小伯雄章,5~6月份争小培之章,9~10月份争小渭芳章,11~12月份争小甘仁章),每个年级组根据各特色章的内涵与考核指标预先设计好系列活动的方案,辅导员在各自的中队里进行部署,落实,分层次地开展活动,然后在队员们互相协助、督察中对每个队员的成长进行评价和考核,大队部在升旗仪式上对获章的队员进行表彰,颁发奖章。每年6月评选表彰百名“孟小名医式好少年”,目前已评选了4届。此项活动学生参与积极,自信心增强,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了积极作用。此项活动参加了江苏省和常州市的专题交流会,得到了江苏省少工委和常州市团委、少工委领导们的高度认可。
(2)实践研究,重体验,见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是小中医”实践与研究活动,通过各中队的主题班队,中医医师的介绍,校外采集常用中草药的实践活动,中医古方记录等活动,近距离领略祖国医学的无穷魅力。
如我们学校开辟了“丁甘仁中草药实践基地”,发动队员上山挖草药,移植在花盆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和少先队大队部合作开展了中草药盆景展示会,现在也已经成了我校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基地。我校的“我是小名医”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了常州市、新北区一等奖。六(1)中队的《我想做回小中医》的主题班队课,在区级少先队观摩活动中得到了全体老师的高度赞赏。
(3)德育基地,活动多,快乐多
①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孟河医派”陈列馆(费伯雄故居),成立“孟河医派陈列馆”讲解团(自愿报名、考核、上岗培训)。一年级组开展的“走进孟河医派”主题活动都是由“同德堂”社团的队员和总辅导员共同组织,由讲解员分组进行讲解,增强了学生们“孟河了不起,了不起的孟河人,做一个了不起的孟河人”的信念。
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制的“古镇医人”和“宝地寻宝”的录制片,寻访孟河四大医家故居,走访四大名医的相传弟子,收集孟河医话、孟河医林轶事及孟河医家的诊疗故事,学生感到活动多,收获多,快乐多。
②利用节假日时间,尤其是敬老节,组织师生代表到孟河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和义务劳动活动,这已经形成了制度,成为一种习惯。活动深化了思想教育,培育了学生们对身边人的关爱情感,体验到了自己对于别人的重要意义。
四、管理文化,有担当,讲正气
1.制度创新,有针对,正言行
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启动、示范引领、灵活调整、总结提升”的要求,确定了特色项目创建的实施框架,逐步完善了我校孟河医派文化特色教育建设的相关制度,如《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孟河中心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孟河中心小学教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孟河中心小学章程》《孟河中心小学学生雏鹰争章办法》《教师一日常规》等学校核心制度,订立细则,正言立行,发挥制度育人、制度管理人的积极作用。
2.团队和谐,讲合作,乐奉献
由行政团队带领五级梯队、各学科组、年级组团队,在学校文化建设总框架下根据需要,“拆”“分”新组课程建设项目组、学校文化布置项目组等团队,实现跨部门、跨学科的资源重组与优化,沿着规划路线图,分头推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构建“cheng”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完善“成长课堂”和“成长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维度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彰显我校特色。各个团队凝心聚力,分工合作,乐于奉献,提高了我校办学品位和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3.管理优化,下放权,提效能
创新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升格语、数、外和综合四大教研组长为学科责任人,将中层管理的某些权力下放;和中层领导一起参加行政会议,减少行政会议次数和规模,压缩宝贵的时间等资源成本,增加了工作管理中的信息流通量和顺畅度,上令下达、下情上传,减少了对接过程中的信息损耗,给领导层提供了更加全面、正确的决策依据,更好协调了人与人、人与事、部门与部门的相互关系,激发正能量,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面对未来,我们围绕学校教育目标,继续将现代教育理念与“cheng”文化(城、承、诚、成、呈)相整合,以人为本,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大胆创新实施学校课程,完善“成长课堂”和“成长论坛”,提升活动成效。师生在参与“cheng”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得到熏陶、滋养,茁壮成长――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学校。在学生、老师和学校的三方共赢过程中,同步提高我校办学品位和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协润。 孟河医派文化[M].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