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教案(推选(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教案(推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第一篇】
机电自动化技术
机电自动化是一门综合的机电技术,自动化的机电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互相交叉,机电自动化的出现,引发了工程领域中的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设备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动化的机电,对工程领域中的工业的控制、成本的计算、工程的生产方式和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2]。
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1工程机械制造业中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柔性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诞生的。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可以在技术性操作过程和环节中实现自动化操作,自动化的机械工程操作,有力的提高了我国的机械制造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利用自动化技术的工程机械制造操作代替工人的手动操作,保证了施工作业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以数字化控制技术为核心,结合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设备、信息科技技术,利用自动化的操作,可以加快推动我国机械制造的发展,提高机械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柔性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超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工程机械制造中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作为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机电的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的制造过程具有远大意义。自动化的机械控制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控制理论的指导和规定,自动化的机电技术能够实现系统设计、现场调试、控制技术、自我矫正等一体化系统操作。因此,机电自动化对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自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3]。
3机电自动化在水泵机械中的应用
水泵是一种专门输送液体,给液体增加压强的一种机械,水泵输送的液体主要有水、油、酸碱液、乳化液及各种液态金属等,水泵的增压原理主要是先将原动机中的机械能或者是外部能量传输给水泵中的液体,从而达到增加液体压强的目的。水泵具有广泛的应用对象,因此,在水泵的安装使用过程中,提高水泵输送液体和增强压强的作用,对于整个机械制造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自动化的机械可以加快水泵的输送效率,提高增强压强的效果。不同用途和不同性能的水泵制作和安装过程不同,其工作原理也不尽相同,自动化与水泵机械的制造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减少水泵工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另一方面,自动化水泵的制造可以增加水泵的实际()用途,减少水泵运作成本。
机电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现机械制造工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牢牢抓住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确实按照自动化程序操作;二是在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务必要加强机械制造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只有这样,自动化在机械制造的应用中才不会脱节。
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成为我国提高机械制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中技术设备的应用,增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机械制造差距,加快我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发展速度、提升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第二篇】
关键词:铸造机械;产品质量;质量管理
根据设备造型方法的不同,铸造机械又分为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我国国内的的铸造机械技术逐渐成熟,砂型制造与特种制造不仅有较为完备的设备的支持,更有技术经验的指导。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机械制造业,严格把控设备质量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关键,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负责的体现。本文围绕铸造机械的产品质量作简要的探讨,为铸造机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铸造机械产品质量重要性分析
铸造机械安全技术分析
铸造机械的制造工艺是将金属进行高温熔化,当其转变为液态后浇筑到铸型型腔内部,通过冷却凝固得到所要求生产的机械设备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高温、浇筑、清理等都是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的技术。
从其生产的环节来看,铸造机械的工序较为繁杂,同时,各环节中的危险系数较大,工作人员需要忍受高温作业、粉尘和烟雾侵袭、噪声污染等多方面的对人体不利的生产环境,烫伤、爆炸等现象也是铸造企业较为常见的事故。故而,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企业对员工负责的体现。
生产安全一方面要求企业做好基础性的安全教育。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安全操作和科学的生产。操作人员只有确保铸造机械的产品质量,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机械返工和重造,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危险性,另外,由产品质量保障带来的企业效益能够加快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购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生产的科学和安全性。
我国铸造机械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铸造机械的进出口比例来看,铸造机械产品质量的问题较为严重。国外的先进铸造设备的引进相较于出口而言,有着压倒性的数量优势,这不仅是我国机械铸造业发展情况的体现,更是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质量监管的有力警告。国内市场上的中高端铸造机械较少,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品种齐全却核心技术萎靡,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铸造企业进行质量控制,确保铸造机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另外,国内的铸造机械的生产数控化与国外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数控化的程度低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加大了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监管的工作难度。
经济发展为铸造机械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铸造机械的发展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铸造机械需要在以往的发展基础上向生产过程绿色化、生产产品优质化、生产效率高效化方面发展,打破目前国内的铸造机械格局,进行核心技术探索和建设。其次,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积极的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铸造设备的应用率,加强设备的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铸造机械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智能化、数字化、远程控制,提高生产车间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集成系统,及时的处理技术和生产问题,提高企业铸造机械生产的效率。
2.铸造机械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措施
生产环节上的质量管理
铸造机械的生产工艺不仅包含多个生产环节,其对操作人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生产环节上加强铸造机械的质量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首先,根据不同铸造设备的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的生产过程控制。在铸造机械生产中,部分机械设备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热处理,而部分铸件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防锈油处理,这些工艺细节上的差别并不影响整体的铸造设备的生产流程,在开展相应的工作过程中,生产车间管理人员需要综合基本的生产流程进行人员安排,确保生产流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其次,加强生产环节中的铸件质量检测和控制。针对铸件生产过程中工艺的不同进行铸件工艺的参数识别,确定每一铸件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参数。不同的铸件其生产工艺的难度系数也有相应的区别,生产车间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各操作人员能力的不同对其岗位进行适当的调整。环节不同其操作步骤也不尽相同,混砂、造型、砂型烘干、浇包、落砂、清理等都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和能力。
铸造机械生产材料和设备控制
首先,企业需要对材料供应商进行适当的管理,对材料购进进行严格把关。第一,控制原材料供应商的材料供应。原材料的购进包括质量检验、材料运输、材料贮藏等环节,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环节进行措施的落实。质量评估和检测必不可少,同时,由运输给材料带来的磨损现象需要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使之降到最低。材料贮藏也需要工作人员结合材料的特性进行贮藏条件的改善,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第二,根据铸造机械的质量要求进行原材料供应商的慎重选择。促进原材料质量的改进是一项需要铸造企业重视的工作,这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铸造机械的产品生产需要根据设备质量要求的不同合理的筛选供应商,进而促进供应商及时的更新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技术。
其次,铸造机械产业需要积极的进行数控化和信息化管理。在目前国内铸造机械的现状下,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数字化控制技术的管理十分必要。一方面,铸造机械企业需要结合本企业内部的设备情况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已有设备的检修,确保生产的安全和高效。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结合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建构起较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3.结束语
在机械制造业中,传统的现代技术已经逐步让位于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企业的管理与质量监管工作也需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做适当的更新与完善。铸造机械的质量管理同样重要,作为基础性的机械制造,铸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重工业发展和国家施工安全,因此,铸造企业需要针对内部技术的不足进行适当的技术革新和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启林。锻压机械产业聚集 铸造机械形象升级[N].中国工业报,2011(11)
[2]盛国裕,沈海滨,吕丽莹,等。机械产品质检方案策划方法的研究[J].工业计量,2009(09)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第三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构建举措
1.前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含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基础等内容,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厚理论、重实践、强工艺的课程。整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部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及有关的实践环节等内容,可形成一门新型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各种成型方法、零件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性等基本知识,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可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为学习其他相关后续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脱胎于《金属工艺学》,其课程内容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二是内容上未能很好地协调,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金属工艺学课程与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工艺性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重复较多,比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特种加工等内容就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复;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相当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原有的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改革,但由于仅限于单门课程或1—2门课程之间的局部改革,难以与其他相关课程很好地协调和衔接。本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目前关系仍没有理顺,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其间隔时间有时相隔一学期甚至两学期,这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如只在课堂上讲授加工设备和加工方法,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变得十分枯燥,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训练教学本身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因为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工程训练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这就难以满足对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上,一是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实验学时数减少更多;二是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在长期制约着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工科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
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的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但由于客观条件和训练时间的限制,学生仅通过短暂的工程训练所获得的制造基础知识既比较零散和片面,又难以达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程度。
3.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既含有科学理论知识,又含有工艺技术知识,还含有工程实践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对突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我们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课程模块化是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兼容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和以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长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所谓模块,是一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能与其他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课程组成元素,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模块构成。一般情况下,模块本身并不发生变化,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部分陈旧的模块内容将会被淘汰,一些新的科技发现可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形成新的模块。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模块化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更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力求做到“宽、浅、精、实”。在原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吸取相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精选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把技术上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宽的“三新”,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作为基本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吸收过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性内容,并对主干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后续课程形成一组系列的基础课程群,这样既能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同时在课程体系上,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与选修课、并行课和后续课配套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达到整合优化的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归纳、拓宽、加深和应用,尤其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制造技术专业课进行合并和学时锐减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4.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举措
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体系。课程模块化中的模块课程又称为“积木课程”,其最大的优点就体现在其组合特点。我们可以把模块课程定义为一个自我包容的包,它包括有计划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设计这些经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具体的目标。在实施进程中,模块式课程主要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由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机械加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组成;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之成为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整合优化的总体思路,将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工程材料、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成形,该部分将形成以材料和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工程材料和成形原理为基础理论,以选材料、毛坯、工艺和设备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工程材料、成形加工技术手册,在材料和材料成形方面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合理选用常用材料及常用热处理、成型方法及工艺过程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手册的使用方法的学习,在工程材料方面重点介绍工业用钢、铸铁、常用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性能、改性和选用,增强对常用非金属材料的介绍;在材料成形方面,着重对成形原理的理解,去掉繁冗的工艺细节,适当增加新工艺和非金属材料成形的内容。第二部分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切削原理、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和刀具、机械装配等,该部分将形成以机械加工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切削原理为基础理论,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选择零部加工方法和制定加工工艺、控制机械加工质量,以及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将公差与配合融入具体的工艺过程中,以强调其应用性,并通过应用场合实现概念清楚,应用目的明确,同时要简化互换性原理的计算和分析,重点突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选用、查表方法,适当讲授先进加工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有关领域无论是科学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技术成果,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学生更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信息,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将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机械制造基础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如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科技知识。同时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实验车间,加深对高科技知识的认识,提高其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改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际生产的教学录像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对见习和实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热爱专业基础教学、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院系可通过安排课程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可以安排理论教师到实训场所学习,使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5.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是在将一些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将理论、实验、工程实训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付胜,李晓阳,程文彬,安国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应拓宽专业口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6):92-93.
[2]王道林,朱秀琳。《机械制造基础》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建设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VOL4,(7):78-79.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第四篇】
本书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重点讲授零(构)件和器件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失效方式及其对性能的要求,以及机械设计者和制造者必须具备的材料知识和有关的基本理论,介绍各类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冷、热加工(或合成)工艺及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并以实例说明如何根据零(构)件或器件的不同服役条件和性能要求进行合理选材。全书共分13章,包括机械零件(或器件)的失效分析、碳钢、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改性新技术、零件的选材及工艺路线、工程材料在典型机械和生物医学上的应用。为帮助学生思考、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各章后均附有复习题。本书引用国家最新标准,并力求做到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和适应面广。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吸取作者近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科技新成就,对第2版作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声和声发射的测量”一章,加强传感器章节的内容,并用新编写的“计算机测试系统和虚拟仪器”来更换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测试》一章。本版教材仍保持注重物理概念和工程应用的阐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和分析透彻的优点,便于教和学。全书包括信号及其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信号的调理与记录,信号处理初步,位移测量,振动测试、声与声发射测量,应变、力与扭矩测量,流体参量的测量,计算机测试系统与虚拟仪器等十一章。《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及相近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大专、夜大和成人教育有关专业选用,还可作为有关专业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良好参考书。
《机械工程史》介绍自铜器时代以来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以介绍机械发明、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也涉及机械工业的发展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机械工程史》将机械的发展分为3个时代,即古代(远古至欧洲文艺复兴)、近代(主要包括两次工业革命)和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机械工程史》既注意讲清机械科技本身的发展,也试图揭示出机械科技背后的推动力:经济的发展、国防事业和人类科学探索活动的需求;揭示出科技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的关系。
《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一书适用于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培训,适用于工业和手工业机械师、加工制造业机械师、切削加工机械师、工程制图员、工长和技术员培训、工业和手工业实习人员、实习生和大学生。《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的内容遵循以上所列举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编纂而成。《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分为8个章节:1.检测技术;2.质量管理;3.加工制造技术;4.材料工程;5.机床和设备;6.自动化技术;7.信息技术;8.电工学。由于现在工程技术的全面飞速发展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的相应修改,《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对质量管理和维护保养等章节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
专业词汇索引表中还标有英语专业技术词汇。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6版)》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系统的数学模型、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非线性系统、线性离散系统及系统辨识等。除第1章外,各章均有利用MATLAB解题的示例。为使读者对系统设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6版)》连续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结合各章的内容介绍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的设计示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6版)》力求在讲清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更多地结合机械工程实际,为帮助读者领悟与学会应用控制理论来解决机械工程的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6版)》可供机械工程类专业,特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成教、函授、夜大学生作为教材,也可供有关教师、研究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机械设计(原书・第16版)》主要内容简介: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16版)》是“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中的一本,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又可用于工程实践。在不损害《机械设计(原书・第16版)》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我们将其划分为相互独立而又自成体系的24章,在这24章中我们详尽且清晰地讲述了最重要的一些机械零件。读者可以单独学习和使用每一章的内容。
《机械设计(原书・第16版)》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近机类、非机类各专业本科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