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教案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黄鹂教案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黄鹂教案1
[学习重点]
1、 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 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
二、看课文插图,要求学生对黄鹂的外部特征进行表述,并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黄鹂也叫黄莺。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人们总是把“莺”与大好春光、美好春景联在一起,是因为莺的啼叫清脆婉转,悦耳动听。
三、作者介绍
孙犁,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四、对照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黄鹂遭遇”与“作者态度”
次数 境 况 特 点 态度
一 抗战时期,炮火洗礼 色彩鲜丽、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喜爱
二 青岛海滨,杨树林里 追逐逗闹、安家落户 迷恋
三 杨树林里,老史试枪 险遭枪击、一去不返 痛惜
四 囚系鸟市,遭人戏弄 羽毛焦黄、神气凄惨 愤懑
五 江南春季,太湖边上 自由啼叫、自在飞翔、
安居乐业、达到极致 赞美
问题:①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境遇的态度,请用一句话说出本表所要表达的意思。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狂热追求。
问题:②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
问题: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明确:文中五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说第一、二、五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环境,而第三、四次的环境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五、齐读课文最后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④根据以上文字,请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明确:(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问题:⑤在这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明确: A、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
B、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增添文学色彩。
问题:⑥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在这里用整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极富韵味。而“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春雨、宿露、朝露、彩虹等词语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叫、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谁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真正受到一种美的极致。
六、总结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
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
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
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
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七、练习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事物的极致的认识,写1篇不少于300
字的文章。
(2)背诵课文后五段。
[1]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黄鹂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黄鹂教案2
邱龙涛
一、 导入 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有多元性,应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
黄鹂教案3
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意图。
2.借鉴课文的写法,用象征手法说理,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到好处。
3.学习精彩的语言,恰当的文言色彩可给文章增色,排比或对句可使语句整齐有气势。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教学难点 :含蓄的说理;精彩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与评价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提出分析文学作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介绍作者。
3.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教学过程 :
一。介绍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作品中有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的内容,读了后要能评定其价值的高下。因此,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评价要以整体把握,理解课文为基础。只有探得真义,探得精义,真正领会了,才能谈得上分析评价。
(2.评价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坚持实践标准,联系事实去检验文章观点,可以鉴别是非,可以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
(3.评价要看作品思想的深度,是否抓住事物的本质、关键。
(4.评价要看社会效应,就是说,要看文章的思想观点对于人们实践的指导意义,及反映社会实践领域的大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学艺术方面,还是某一部分人。
(5.评价写作方法。
(6.评价语言特色。
评价是前提,借鉴吸收是目的。借鉴吸收,要联系自身情况,认真思考文章对自己有什么启示。思想方面有哪些启示;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启示;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启示;哪些东西是值得借鉴吸收的。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孙犁,原名孙建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其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为《白洋淀纪事》,代表作《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有人称他的小说是“诗体小说”。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起》,中篇小说《铁木前传》。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
三。完成字词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谛听 红靛 远飏
B 憎恨 质量 媲美
C 勾当 提防 筑窠
D 悄然 黧鸡 孵雏
2.下列各个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婉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的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
B 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飘卷。
C 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D 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志,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3.补充解释:兴致勃勃 飞禽走兽 惊弓之鸟 眼福 迅若流星 褒词 天高气爽 网罗 湖光山色 业绩
四。解题与导读。
1.“黄鹂”是该散文的题目,其实也是这篇散文的线索。《黄鹂》体现了孙犁关注“小人物”的写作态度,文章记叙了作者对黄鹂命运的关切,对摧残这类事物的丑恶行径的义愤。
2.思考,导读与整体把握:
(1.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所见的黄鹂美丽极了?为什么又够不上“全部美丽”?
(2.为什么倾倒所见的黄鹂起初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为什么又一去不返?
(3.为什么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一群海鸥也受惊远飏?
(4.为什么太湖边黄鹂展现出“全部美丽”?
五。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一)第一段分析评价。
1.“童年,我很迷恋过一阵捕鸟儿的勾当”中“迷恋”“勾当”两词怎样理解?
答:“迷恋”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这个词表现出了作者对鸟儿的热爱、痴迷。“勾当”是贬义词褒用,表现了儿童时期的调皮。
2.“好象很少见,……好象没有见过……;既不在……也不在……”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好处?
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充分地表现出未见黄鹂的无比遗憾。
3.总结1段:叙述儿童时期迷恋戏鸟,以不遇为憾。
(二)第二段、三段分析评价。
1.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时的黄鹂美丽极了?
答:听到:啼叫诱人;看见:姿态矫健,色彩鲜丽。黄鹂有着迅猛挺进的姿态,成为催人奋进的化身。
2.为什么说“它尖利的啼叫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
答:因为“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它充满战斗激情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3.为什么又不够美?(或为什么“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答:因为毕竟是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能一闪而过。
3.心中的感受是什么?
答:观察飞禽走兽,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激越我对美的追求。
4.总结2、3段:回忆战争年代初见黄鹂,激起我对美的追求。环境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是美丽极了,是为正面铺垫。
(三)分析第二次见黄鹂。
1.描写我疗养住所的环境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描写“鸟儿舒适生活”的句子。
答:我疗养住所的环境也是鸟儿生活的宁静的环境,写这样的环境是为了表现鸟儿生活的舒适自在。“林木深密幽静”“互相追逐,互相逗闹”。
2.景美——物美——人的心情更美。请找出表现“我”感受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答:“饱享眼福”,“新里就更高兴”。其作用是表明人能享受这“景物”一体的极致的美,表现心情的愉悦。
3.为何写高兴时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而去?
答:这是为后文设伏。
4.黄鹂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却何以一去不返呢?
答:史同志想试枪法,吓跑了黄鹂。写环境之美是正面铺垫,写人为的不美是反面铺垫,恰好是这种反差,造成黄鹂“无影无踪”。
5.史同志又代表怎样的人物?
答:代表善良却于无意中伤害了黄鹂的人。
6.作者插叙“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猎鸟”一事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社会上有些人破坏了鸟儿的生存环境,剥夺了鸟儿自由生存的权利。
7.为什么“群鸥远”、“怒涛拍”、“工人愤怒”?
答:表达了对暴行的痛恨与谴责。
(四)分析第三次见黄鹂。
1.找出老头儿戏弄黄鹂的动作,描写鸟儿被摧残的神态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A “系”“悬”“吊”“拉”;B “焦黄的羽毛”“神气”。C 作者反对有意的禁锢,表现了对黄鹂的同情。这样写从反面衬托,为表现主题思想作铺垫。
2.为什么说“它在笼中会被折磨得死去;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它需要的田地太宽阔了”?
答:美需要呵护,美好的事物需要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人则是这种环境的主宰者,没有美好情操的人,又怎么能创造美、追求美呢?
(五)分析第四次见黄鹂。
1.找出文中描写美景的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何在?
答:“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天气。”修辞手法是排比;作用是显示太湖环境的优美。
2.为什么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
答:只有自然环境的极致,才有物(黄鹂)的极致。这里,黄鹂的啼叫,是伴着春雨宿露的,它们的飞翔,是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因而,黄鹂才真正美到了极致。
六、作业 :朗读课文,复习本堂内容。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作者写黄鹂景物一体,达到极致。为什么写“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答:虎、鱼、驼、雁在各自的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展示各自美的极致。作者借此强调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点明写作的意图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
答:(1.“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
(2.“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作者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黄鹂又成了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这里的意思是,能让事物发挥到极致的环境,才有发挥到极致的事物。
3.本文从叙事自然地转到说理,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答:从太湖与黄鹂的关系感悟到环境与事物的关系。
二。用象征手法说理。
1.为什么说第一次描写黄鹂是从正面为表白主题作了铺垫?
答:这个战争次金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史同志和穿皮大衣、卖鸟的,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象征什么?
答:共同点:不懂要让黄鹂或海鸥发挥极致,都不懂要为它们创造一定的环境。不同点:他们伤害的动机不同。即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也各不相同。穿皮大衣的邪恶之徒,最卑劣。
3.象征手法的优点: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长于形象思维,长于文学创作的人,要发表某种见解,可以用这种手法。另外,有时某种见解不宜直截了当地说,也用此种方法。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
三。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倒好处。
1.水到渠成:(1.从几个片段的叙事到篇末的说理,是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2.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2.说理恰倒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才耐人寻味,恰倒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四。精彩的语言。
1.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还多次使用排比句。“这里……这里……这里……。”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五。主题:
无论什么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它们的极致。
六。对作者的评价:
作者有先知先见。孙犁是在60年代之初就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时隔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吃尽了“左”的苦头,才唾弃“左”的一套。终于迎来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新时期。作品主题相当有深度。
[1]
[1]
黄鹂教案4
一、导入 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01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