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精选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背影》教案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背影》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望父买橘
2、情境教学
一、导入
本文作者是朱自清。《春》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1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1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差使 狼藉 簌簌 拭
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
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课文中的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发生的,当时,作者朱自清和父亲一起赶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后,作者也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去找工作,然后,在送孩子去读书和自己找工作之间,父亲是再三踌躇。那最终,父亲有没有亲自送朱自清去上学呢?送了。对,父亲本说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嘱咐──颇踌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画,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体贴、那份关爱。
正是因为是父亲亲自送儿子去上学,才有了我们课文《背影》这个故事。
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⑵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好,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好,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啊?对,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B、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好,那到现在为止,我们把课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应该是非常明确了,是什么?──文章通过 描写,表达了 。(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七、作业布置
写1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子爱父? 父疼子! 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背 影【第二篇】
《背影》
教学目标
1.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4.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 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一、《背影》这篇传统名作,现在编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须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加强语言的基本训练。
二、教学中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参阅注释预习一遍,查词典正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交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间因素;结合写作背景讲读最后一段;正音释词;理清文章结构;研读第一段到第四段。
一、导语设计:
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xx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 任国文系 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有些语句今天初一的学生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教师用讲读法进行讲解。)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三、正音释词。
出示小黑板,学生注音,师生共同释词,有的看课文注释。
[交卸(xiè)]解除职务,向后一任官吏交代。
[奔丧(bēnsān)]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踌躇(chóuchú)]犹豫。
[迂(yū)腐] [颓(tuí)唐]
[琐屑(xiè)][晶莹(yíng)]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sù)] [赋(fù)闲]
[游逛(guàng)][栅(zhà)栏]
[举著(zhù)]
四、自读课文,按第七练习题的要求概括段意层意;注意第一第二段所指的时间;提出疑问。
五、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板书如下:
六、研读第一、二、三段。
1.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的“那年”是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提到“其实我那年已20岁”。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2.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3.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这两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4.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要求读时注意速度、语调和感情。
七、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
——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2.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4.齐读第四段。
八、口头表达训练。
1.复述第二三四段,复述时把以下词语用进去。
交卸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簌簌 天无绝人之路
亏空 惨淡 勾留 嘱咐 仔细 妥贴
踌躇 再三 终于
2.课后朗读课文两遍。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加强朗读和复述的语言训练,进行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并订正。
交卸 差使 狼藉 亏空 惨淡 游逛 勾留 妥贴
嘱咐 熟识 踌躇
2.复述二到四段,把听写的词语用进去。
二、研读第五段。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坐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3.指名朗读或齐读第四第五段,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研读第六段。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而“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的,而“我”呢,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来想不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4.第二层写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的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教师范读一二两层,让学生感受体会。
5.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慈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6.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7.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巳,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8.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四、读写训练。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学生分别朗读第四第五段和第六段。
2.复述第六段的内容,注意采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复述时要把前两段的内容作简要的交代,反映南京送行的全过程。
3.正确运用四个以上动词写一段话,描写一个情节。(当堂交流评议)
4.快速阅读第八道练习题的1篇文字,并说说它的思路。(也可让学生课外阅读。)
五、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主题。
六、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 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七、板书设计:
一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二追忆“背影”(展开回忆)
买橘的背影──拳拳爱子之心
离去的背影──别离的最后印象
三再现“背影”(结束回忆)
一、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妥贴( ) 颓唐( ) 交卸( )
琐xiè( ) chōu chú( ) pán shān(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奔 胖 混
( ) ( ) ( )
( ) ( )
藉 差 ( )
( ) ( )
3.《背影》的作者是 ,江苏扬州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
学者。
4.阅读课文后填空: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回乡奔丧, 、 的描述,特别是对 的描写、充分体现了 的感情。
二、能力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东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那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我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上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给加点字注音。
差( )使 晶莹( )
2.文章开头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提到“背影”有什么作用?
3.解释词语。
(1)狼藉:
(2)触目伤怀:
(3)琐屑:
4.文中“祸不单行”指哪些事?“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句中“惨淡”指什么情况?
5.语段中有许多父亲细心关照儿子的事例,请你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6.文中说“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为什么心里很轻松呢?
7.文中几次写自己流泪,作者为什么而流泪呢?
8.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试分析作者当时的心理。
9.结尾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有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阴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忆。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而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不骨一枝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晚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人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得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案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 。
1.“到部队后”“我”会怎么做?请发挥想像,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文章末尾。(不超过50字)
。
2.本文第③段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④段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
3.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爱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
5.文中与朱自清写的《背影》从内容、语言到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填写下列表格。(“相同点”中,每个空格填写不得超过4个字。“不同点”中,“记叙线索”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5个字。“描写父亲的方法”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8个字)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篇
内 名
容
《背影》
《父亲的信》
篇
内 名 容
《背影》
《父亲的信》
主题
记叙线索
语言
描写父亲的方法
答案:
一、ǒ tuí xiè 屑 踌躇 蹒跚
bèn投奔 奔丧 pàng 胖子 hùn混水摸鱼
奔 胖 混
bēn 奔跑 奔马 pán 心宽体胖 hún混浊、混蛋
jí狼藉 chān差距
藉 差 chà差不多
jiè慰藉 chāi差使
3.朱自清,散文家、诗人。
4.背影,浦口送别,父亲买橘,父亲的背影,父亲关爱儿子。
二、(一)āi yíng
2.开篇点题,是特定环境下给儿子印象深刻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3.(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3)细小而繁多的事
4.文中“祸不单行”指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交卸了。“惨淡”指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回家变卖典质,还亏了空,借钱办丧事等一系列不幸带来的困难。
5.为我请来脚夫,亲自讲价钱,拣座位,再三嘱咐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这是为写“背影”作铺垫
6.因为父亲觉得自己为儿子尽到了责任,心里感到忠实和满足
7.几次流泪,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心疼和敬爱之情
8.做儿子的对父亲的行事很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大了,对父亲当时细致入微的照顾有一种逆反心里
9.结尾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抒发思念父亲之情,与文章开头呼应。
(二)1.(1)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了父亲的名字
(2)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
2.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意思对即可)。
3.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名字)
4.略(言之成理即可)
5.相同点:父爱 平实(朴实) 不同点:背影 信 正面描写(有外貌、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无外貌、动作描写)。
《背影》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狼藉”“簌簌”“颓唐”“蹒跚”等词语。
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实录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听课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栅栏(zhà)
颓唐( tuí) 晶莹(yíng)
2、须掌握的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 背 影
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2、背影、眼泪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分析流泪的原因和饱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
课后小结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线索:背影为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背影》写作背景【第四篇】
李茂堂
语文姓“语”,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导同学们补足题目: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三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组织教学。
朱自清先生记叙父亲说的五句话,平平常常,朴朴实实,不婆婆妈妈,不千叮万嘱,但把一位身处逆境,老态蹒跚的父亲爱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抓住这五句话,“缓缓咀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为宽慰簌簌流泪的儿子说的。“如此”二字笼罩了第二段里“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和第三段里“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词语的全部内容。但他不向儿子倾诉苦衷,反而宽解儿子,劝儿子“不必难过”,话语短促而有力,心胸豁达而乐观。为了让儿子安心求学,父亲一肩担起了接踵而至的灾祸。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决心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他们”其实是单数,指的是“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但用复数,意思就有了明晰的层次感:别说这个熟识的茶房,就是别的任何人去,都比不上父亲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③“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是为了买桔子给儿子在旅途上解渴说的,反映出在人声嘈杂人群拥挤的情况下替儿子考虑得还是那么周到那么细心。“几个”不多,但手头拮据的父亲的爱心却是无价的。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是把桔子交给儿子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说的。感叹号透露出强烈的感情,表面轻松,内心却蕴藏着对“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的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⑤“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叮嘱道。“里边没人”是说车厢里没有自家人,是叫儿子进去的原因。但父亲不说“里边没人,进去吧。”而是把“进去吧”提前说,这反映出父亲微妙的心理,首先担心的是儿子劳累伤感,其次担心的才是丢东西,但又说得很平淡,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表明不是命令式,而是商量的口吻。语调不高昂,态度很恳切,可能正如古诗所说的:“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这是一种“无话可说的苦”(朱自清语)。
背影在文中出现四次。
第一次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爱就要直截了当,爱不要华丽包装。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第二次是具体实写父亲去买桔子的背影:他,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又往那边月台上爬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特写镜头没有音响,没有色彩,完全由动作构成: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手攀,脚缩,身倾,努力。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心灵震颤、热泪涌出,又急又多,所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一位感情丰富,领悟父爱的年青人把激动和感激深深埋在了心里。终于,在黑色的基调上,在晶莹的泪光中,出现了一抱“朱红的桔子”。朱红,象征着热烈与热情的火焰,烘暖了读者的心,冲淡了凄凉惨淡的情调。第三次是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这说明父亲普通到了极点,与千千万万人并无二致。父爱埋藏很深,越发掘越觉得了不起。第四次是读信时儿子想象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刘勰语)。
涌动在《背影》中的情感潜流出现过三处跌宕,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父亲到南京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本已说定不送儿子,但“终于”不放心。这里两次使用动词“踌躇”:“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出思想矛盾尖锐,内心斗争激烈,侧面反映出压在父亲头顶的生活阴霾是多么的浓重。但不管多浓重,终究遮盖不了父爱的光芒,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去送儿子。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走与不走又是一处跌宕。上车后诸事停当,儿子请父亲走,但父亲欲离又难舍,终于不走而去买桔子,于是留下了那感人肺腑的永久的一幕。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老境凄凉的父亲触目伤怀,悲哀忧愁和苦闷郁积心中,常常为家庭琐屑发怒。“琐屑”无非鸡毛蒜皮,为此而发怒,说明父亲谋事不成,心绪愈坏,家事国事天下事,搅得他心态失去了平衡。但在儿孙面前,他宽容,仍始终惦记着儿孙。明明身体不好,自知大去之期不远,但给儿子写信却说“身体平安”,还是时时替儿子着想,怕儿子分心,耽误了学业。全文无一“爱”字,但把挚爱表现得催人泪下;全文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但把亲情表现得缠绵悱恻。这就是《背影》的语言魅力。叶圣陶说得非常中肯:“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
为了表现父爱的博大、含蓄和深沉,作者还以自我忏悔、自我谴责进行了反衬。好比音乐中的破调,故意让不和谐来增加和谐。文中有两个“聪明”。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对此作者自嘲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对此作者又自嘲道:“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个“聪明”均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这种反衬体现了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入,同时也是对最后一段中“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一句中“不好”二字的呼应,否则这“不好”二字就没有着落了。
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打的是逗号而不是感叹号,表示短叹)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情韵之厚,已是沦肌浃髓而有余”,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全都包蕴其中了。这声长叹融入了多少的情和爱,多少的忧和愁。这是掺进浓浓温馨之中的一股绵长的苦涩的遗憾,这是嵌在记叙之后一种不能自已的辛酸的感慨。灵魂的创痛,生活的沉重,人性的美丽,亲情的温暖,通过这声长叹而得以释放,紧接着引出最后的呼唤:“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何时”遥相呼应了开头的“二年余”,把父子真情推向了更深层。由引可见缜密之至,由此可知“背影”内涵:背影者,内心深处之谓也。
《背影》写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之事,只是“不惜郑重”地写出了“芝麻黄豆大的事”(朱自清语),但它却让人过目不忘。我曾先后询问过十名理工科大学生:中学语文中的哪些散文你印象最深?他们几乎都提到了《背影》。可见《背影》品位之高,感人之深。于是我在《背影》结束课上,不怕献丑,作诗赞曰:
舐犊情深数背影,
一声长叹泪沾襟。
人间自有真善美,
玉壶冰心堪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