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822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第一篇】

摘要:在文学创作上,情感活动十分突出。从《背影》的文质、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情感的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情感是共振器,能够产生文学共鸣。

关键词:情感;驱动效应;共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背影》是散文园地里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它,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曲,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位不领“救济粮”的志士挥动如椽巨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呢?是情感,是情感的激流无时不在撞击着作家的心灵,是情感的波涛无处不在震撼着作家每根神经的缘故。现代心理学也充分认识到情感的驱动性,并把这种驱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基本动因来看待。情感的驱动力,在传情达意的文学创作上,其活动非常独特,其作用十分突出,构成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上的所谓“驱动效应”。

(一)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情感是澎湃在作家心中的一股激流,它带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膊,激发作家的灵感,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文坛宿将也好,无名小辈也罢,无一不是睹物思人,览物生情,尔后挥笔成文的。在“物”→“情”→“文”的双重转化中,作家本人必须要被情感所熔化,所“淹没”,所撼动。如若不然,朱自清眼里的背影,就会成为其心中的“背影”,也就无以成为他笔下的《背影》。

写于1925年的《背影》,是1篇回忆性的散文。1917年冬天,因祖母去逝,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同车北上。到浦口车站,父子离别之际那种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刻画,显得情真意切,爱意绵绵。车站一别,令作者终生难忘。特别是父亲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在其心头萦绕,使之躁动不安):先是“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然后“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只见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笔法,勾勒了父亲年老体弱的形态:体态──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真实地体现了父爱的真诚,深刻地揭示了彼时彼地父亲的心情。目睹此景此情,就连一般人都因之心颤,因之落泪,更何况是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感受,且面临家境衰败,祸不单行这一境遇的作者呢?这次离别之际,父亲佝偻的背影,更使之伤感、痛心和愧疚。作者目睹父亲的背影,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千般爱护,万般体贴,由此便滋生了无限感激之情。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愈来愈深沉愈强烈了,时时震撼着他的心灵,处处激起他对父亲的深思,最终成为构思《背影》,触发写作《背影》的一股强大情感潜流。所以,《背影》一开头,作者就直抒胸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末又紧紧的回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父亲的背影成为作者抒发思念之情的一条小河,或者说,作者把长期郁结在心头的强烈感激之意,刻骨的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对父亲背影的形象刻划上。文章以“背影”为题,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可见,无论从写作背景看,还是从《背影》本身的内容来考察,这篇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亲眼目睹父亲“努力”去买橘子后而萌生的感激之情长期孕育的结果,是作者敬仰父亲之心不断交融、升华的结晶,是心中感情自然的流露,而非应酬之作、为写“背影”而写《背影》。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博大的情怀,还是纤细的思绪,我们要是能恰当的“截留”住,就能歌唱出宏篇巨作或吟咏出精制的小品。要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作愁,那么,情感绝不会给你半点的恩赐。

(二)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诗人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审美要求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之九书》)。文学是人学,文学更是情学。以情为血液,因情而动人,是文学作品的固有属性。真正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其间必定流淌着人类情感的涓涓细流。

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家,其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禾农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其散文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心;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十分重视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并能熟练地掌握这种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抒情方式。

作者善于抓住瞬间的生活体验,以背影为行文线索,以“我爱父亲”为抒情基调,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了博大、深刻、永恒的父子之爱的主题。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怀念之情,犹如一股激流奔腾于字里行间。他的怀念之情、欲碎之心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即情景交融)。作者在文中,表现了高人一筹的抒情技巧:他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也没有直露地表白自己的感激之心。相反地却不断地叙说自己的悔恨,悔恨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无情地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悉心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之情,使之显得格外含蓄、真挚和深沉。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与他相见”,仅其平淡一语、蕴藏着何等彻骨的悲思!作品至此,嘎然而止,曲终情在,余味无穷,催人泪下。文中父子二人的对话同样蕴含着父子之间的浓情厚意,文中对话只有四次,且十分简洁,但话短情深,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不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心儿子沿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实是再简朴不过了,但却包着千情万绪。它把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体贴、照顾之意,丝丝牵挂、依依难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加重了“背影”在儿子心头的份量。因而,当父亲走后,作者凝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不是泪,而是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的“情”与“爱”!在平实的叙述中,字字蕴情,句句含情、且含蓄、真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三)情感是共振器,造成文学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作者及其作品来看,要想感染读者,不论是“直接刺激”,还是“含蓄暗示”,都必须形之以情,运之以情。而此“情”又必须通过“托物抒怀”中“寓情于景”或“叙事抒情”的输出方式,才能达到“以情感物”,物我交流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物、作者、作品之间形成情感的环流。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欣赏者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也必须“以情会文”,“以情感悟”,“以情延读”,这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也形成了情感的环流。当“创作”的情感流和“欣赏”的情感流,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时,这两种情感流自然合流一体,或者分流共振,或者交流共振,“共鸣”于是便产生了。

第一,阅读时,情绪共鸣。在《背影》里,作者的感情抒发得如此真挚,如此自然。阅读时,我们的感情不自由主的随着文中的情感波动而波动,心理上深深的承受着作品的感染:作者思念。我们思念;作者悲伤,我们悲伤;作者落泪,我们也跟着落泪。不难看出,这一阅读情绪的共鸣,是作品中的情和爱与读者的情感相交融的结果。

第二,思想观念的共鸣。作者在《背影》中深深的悲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罢这篇散文,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父亲的背影似乎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若隐若现。通过这个“背影”,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小资产者生活的极大困苦,揭示了像“父亲”那样的许许多多的小资产者苦苦挣扎了一辈子,“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而结果还是落得晚景凄凉的悲惨命运。这一小资产者形象的思想意义实质上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表现了作者对所有像“父亲”一样辛苦的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一形象,启迪读者去深思,也会对“父亲”产生同情心,对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产生强烈的愤恨之情。这是思想认识的共鸣。

第三,人伦之爱的共鸣。“背影”的一次次再现,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父亲体贴爱护儿子的真切之情,同时,反过来也表达也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至。父子之情,在人世间,是一种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感情。因此,人们阅读《背影》,便会情不自禁的产生联想,尤其是与朱自清有着相近或者相同境遇者,更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到自己的父亲(或其他亲人)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眼前浮现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自然产生感激之情,萌发报答之心。这就是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常常拨动读者的心弦而使之情思绵绵。

总之,情感是引起共鸣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共鸣”是在“创作”的情感和“欣赏”的情感之间,排除差异性,求得了一致性而产生的。因此,没有情感在二者之间的“合流”、“共流”和“交流”,共鸣便无从谈起。

一代文学宗师朱自清在“挥手拂旧梦”的激流冲击下,供助咫尺篇幅的《背影》,小河潺潺的倾注了“悄然话离情”的活流,因而才有了我们读《背影》,忆“背影”、情系“背影”的艺术审美效应。

[作者简介]刘志定(1965-),男,安徽肥东人,肥东师范学校讲师。文中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朱自清《背影》,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自《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19卷第4期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1)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为“我”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 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4)写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 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1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1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范例参考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第三篇】

教学设计

1、朱自清的《背影》是1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教法,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屏幕显示《咱爸咱妈》的主题曲《父亲》的画面。)

师: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二、作者介绍

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屏幕显示作者照片、简介及为朱自清题词的图片,同学读。)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时为他题词。这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学识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组)

1、本文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2、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能说说原因吗?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并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看来作文中你常用这种开头形式。

生:第二次背影是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作者所看到的,它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天下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可以看出你很激动,他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此时朱自清先生感动之情淹没一切。他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所以他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师:谁能说说第三次出现的“背影”。

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依恋情绪由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师:他分析得精彩极了 ,让我们为他鼓掌。

生:我认为此处惜别的“背影”,写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来写,距离由近到远,视线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

师:你这是从写作手法角度理解的。

生:作者想到父亲谋生的艰难时,更会为父亲担忧,难免会辛酸、惆怅。这样父亲怕儿子路上有闪失担忧,儿子为父亲的前程担忧,从中我们能体会父子深情。

师:你的分析更深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生: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晶莹似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这是思念中的“背影”。

师:分析不错,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尤其是看到父亲在信中所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后,思念之情更是不能自已。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次背影,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呢?

生:作者详写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因这一情节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所以详写。

师:说的好,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那我们来齐声朗读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来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父子深情。

生自由朗读五分钟。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做一下有关本段的练习。看哪个小组做得快?

(屏幕显示第六段的内容及课堂练习)

1、划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

4、本段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回参与。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肯定,以此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师: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一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在下面解决了。“蹒跚”可是一个关键词,父亲走平路尚且困难,月台爬上爬下就更吃力了。那谁能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生:我认为应该围绕中心来选材,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要详写。这一情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最能突出中心,所以应该详写。

生:刻画人物要抓住特征,本文着重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值得我们学习。

师:说得都有道理。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构成的,那些与中心联系最紧密的理应不惜笔墨。我们在作文时应留心身边的事,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写事要写最感动的事,写过程要写最动情的瞬间。那我们现在来讨论第三个问题。

生:第一次流泪是在作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悲伤的眼泪。

生:第二次流泪是在看到父亲买橘子不易的时候,被父亲的爱子之深深地感动了。

师:是啊,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父亲在车站中对儿子的一番照料,对儿子的深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直到我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才深深地领会到真正的父爱。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生:第三次流泪是在父子分别后,作者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的时候。作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对父亲格外依恋,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难过、辛酸。

师:分析得很透彻。

生:最后一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之泪。

师: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当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不由想到当年车站月台上父亲的“背影”,于是,心中感慨万千,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师(小结):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梳理一下上面的主要内容。背影   朱自清 (叙事散文)

线索

背   开头设疑── 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 悲 伤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 感 动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 惜 别

影   结尾思念── 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 思 念

家境惨淡 父亲失业

祖母去世

祸不单行 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

四、领会主旨,情感升华

师:你们写父亲或母亲是要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那本文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不全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说,表现父子情深。

师:好。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背 影 流 泪

父 爱 子 子 爱 父     师:那谁能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生:他对儿子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他是一位慈父的形象。

生:我总觉得这一父亲形象少了一点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

师:真的是这样吗?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这一“慈父”形象的背后,有阳刚的一面。比如父亲的话语“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表现了父亲坚强的一面。

师: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表面上在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父亲啊!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齐读。)

五、品味语言(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师: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话不多,却含义丰富。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说的四句话,体会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师: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他自己步履蹒跚,还要为儿子过铁道买橘子, 这句话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

生:“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儿子。

生:“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到)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长途乘车口渴,主动提出为儿子买橘子,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记着儿子是否路途平安)

“进去吧,里头没人。” (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体贴关心)

师(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六、拓展迁移

师: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吧。写在习作本上,等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

七、感受深情(屏幕显示背景动画《懂你》)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感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汇报它。让我们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吧。

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第四篇】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1篇叙述文,描写了父亲送作 者从扬州返回北京的路上,父亲与小贩讲价、跨上月台为他买桔子、临行前叮嘱他等故事,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全文的题眼,通过“背影”歌颂了父爱的伟大。本文写父爱,把背影放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来写,使得父爱尤显深情动人。

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因父爱而感动,因感动而更加珍惜亲情,并学会感恩父亲、体谅父亲。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本文在特定情境中细致刻画形象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中。

(二) 本课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文的特点,设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难点:特定情境下对形象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二、 说学情

1.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上学期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一的学习,他们对叙述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如何借助叙事来表达感情、借助特定情境来刻画形象,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2.我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从小都是在父母格外的呵护下长大的,习惯了父母为他们做事情,对父母的爱甚至有些忽视了。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唤起他们对亲情,尤其是父爱的关注和珍视。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把握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以及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法;

(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朱自清在刻画形象时设置特定情境、运用朴素语言进行描写的特点;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三) 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父母亲情是学生们身边能切身感受到的情感,所以我采用情境问答的导入方式,让同学们说出他们眼中的父亲。导入语设置如下: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父亲是什么样的?谁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你的父亲呢?(学生回答)

学生们对自己的父亲都有不同的形象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导入课题:可怜天下父母心。相比于母爱,父亲的爱也许更深沉,更隐藏,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那么,大作家朱自清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和我们的父亲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背影》。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首先安排学生初步通读课文,并能够对每段最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具体环节如下:

1.教师播放朗诵录音带,将情感的氛围营造的更加浓厚;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文意。

(1)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描述一下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同桌之间交流。

(2)请找出文中四个写背影的地方。

3.找出感动点: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里,哪一段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呢?

(三)仔细品读、体味感情

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体味和分析重要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并能够认识作者在刻画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在本环节我做了这样的安排:

1.解读关键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设置悬念,点出文章主脑)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铺设背景)

(3)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通过特定情境,烘托出父亲的情感)

2.重点赏析:第二次“背影”

学生重点阅读第6自然段,并进行小组内讨论。

(1)在这一段中,我和父亲所处的情境是什么?

(2)作者是怎么描写父亲的背影的?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3)父亲这样做,饱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4)“我”为什么很快的流下泪来?除了看到父亲的背影,还有什么别的更深刻的原因吗?

3.再次朗读,体味亲情

请同学们用最真挚的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为同学们播放歌曲《父亲》,让大家在情感上对父爱产生更深的共鸣。.

(四)知识回顾、拓展延伸

1.知识梳理:在新课学习完以后,及时的予以回顾,能够更好的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内容。本课时的回顾设计如下:文中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2.感情升华:父亲的背影令我们感动,其实我们的父亲也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同学们一定要珍惜这份父亲深深的爱,同样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爱他们,多表达对父亲的爱。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100-150字左右,描写你眼中的父亲,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深。通过细细的描写,体会父爱的伟大,更加珍惜亲子之爱。

六、 说板书设计

背影

第一次背影 第二次背影 第三次背影 第四次背影

(开头) (买橘子) (在人群中) (读父亲来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292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