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家长学校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703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家长学校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家长学校教案1

家长学校教案: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孩子在六年级孩子的变化,认识六年级阶段学习的特点。

2、掌握六年级学习高效的方法。

3、解决六年级家长教育的困惑。

教学重点:掌握小学六年级学习高效的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讲解,家长与老师互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和长期以来对学校、对我们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召开这个家长会,主要目的是我们一起研讨怎样提高六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现状分析

各位都知道,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原有知识基础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小学六年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

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学生开始时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

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

分析这两种学生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两条路线起点相同,分歧点就在学习方法上。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确实至关重要。首先来看我对孩子平时学习方法做的调查结果:(多媒体播放)

课前准备

长期坚持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做。占学生数15%

有计划,但不能按计划去做。占学生数75%

没有计划占学生数10%

课中听课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地接受知识。占学生数40%

认真听课,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占学生数50%

听课不认真,经常开小差。占学生数10%

课后复习

坚持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占学生数50%

有时能复习,有时有抄作业情况。占学生数20%

不复习,不愿意做作业,是老师逼迫做。占学生数10%

考试

有考试方法与技巧。占学生数40%

知道方法,但不能在考试中使用。占学生数43%

没有方法。占学生数17%

那么我们的孩子的学习是属于以上哪个比例中的一员呢?现场向二位家长提问:(没有方法的学生家长)

过渡:像这样没有方法的学习,我们的孩子就是有再好的智力也学不好的。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呢?

三、指导学习

(一)教会孩子学会写学习计划。

中国有句俗语: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这句本是对老百姓过日子说,我认为孩子学习不会做计划,学习也“富”不起来。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小龙在学习上很刻苦,可成绩一直上不来,原来他做事没有计划,做事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捡了这个,丢了那个。考试前,他有时忙起来,恨不得把整本书都看完,可越看越糊涂,考试起来,还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他很出力地学还是学不好,渐渐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也不相信自己的成绩能赶上别人,结果就因为学习方法的问题,耽误了他的前途,并且这种自卑感伴随他一生。

再看一个相反的案例:

小程同学的成绩非常好,而且看上去学得一点也不吃力,他是班上最喜欢搞笑的一个,也最活跃,上课发言都不会少了他,别的同学看他学得这样轻松,都向他请教,他拿出一张计划表说:我全是靠它了。他的计划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每天都用荧光笔标出大大的“休息”和“玩”,他说能痛快的玩,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的计划中他不仅写学习的时间,还写学习要达到的效果,最多的是“理解”,“运用”,“掌握”的字样,他回家后每天不是先忙作业,而是先看看今天上课做的笔记,看明白了,再做作业,而且很轻松完成了。做完了作业后,他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把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拼在一张图上,并与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计划表中还留出半个小时的补漏洞时间,把每天的错题都抄在一个错题本上,再来做一遍。

看了上面两个案例我们会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是不是发现学习与做工程一样都要有计划,这种习惯如果养成,那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家长怎样指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呢?

第一,学习计划应该由孩子自己来订。

孩子自己定的学习计划,可以让孩子觉得这不是家长强迫自己在学,这是自己对父母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努力完成,不能让父母失望的。

第二、学习计划要重视效果。不要只有时间安排,而没有效果。

很多的计划总是重视学习时间,不重视学习效果,容易导致有数量没有质量,计划不能成为孩子搪塞家长的一纸空文。

第三、计划要注意劳逸结合。

作为家长,在孩子放松的时候可以陪他共同娱乐,给孩子带来新的动力。

第四、完成计划要给予奖励。

如果孩子能完成计划,家长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奖励的内容尽量由孩子自己提出来,可以给孩子买学习用具,周末陪孩子一起出去玩等。让孩子品尝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五、学习计划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家长要求孩子强调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画知识结构是好办法,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对着知识结构谈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六、学习计划是为了帮孩子增强自信,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想办法鼓励孩子,不能让计划成为孩子的负担。要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处理难点。

(二)指导孩子进行课前预习。

中国《礼记中庸》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语“笨鸟先飞”都是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准备,学习也一样。

(多媒体播放)材料:湖北宜都市中考状元余金桥,他说:“我的经验其实很简单:注重课前预习,抓好课堂效益,注重课后巩固。很多同学都轻视课前预习,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多此一举,而我以为,课前预习是主动学习,它不仅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而且使我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对难点、疑点处会格外留心。因为我知道无论多么优秀的学生,总有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但在听难点、疑点处时丝毫不能含糊。隔三岔五,我总会抽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作一下梳理,因为记忆与遗忘有个规律,要抢在记忆模糊之前巩固,这样,记忆就会事半功倍。我从来不等到老师催逼或考试时才去抱‘佛脚’。”

很多好学生的学习心得是: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预习能使自己对课本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由于事先作了预习,等老师上课的时候,自己能够很快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但仍要认真听讲,了解哪些是重点内容、常考知识点,及时做好标记,这对备考非常有利。

看来预习的好处很大,我们怎样指导孩子学会预习呢?

问两位家长:你的孩子在家有预习的习惯吗?他是怎样做的呢?

1、知道预习的要求:要求孩子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准备。

2、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难点,疑点。

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马上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来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来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孩子不愿意动脑,这对孩子预习与自学很不利的,我们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尽量自己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3、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最好是每当孩子做完了作业后,提醒孩子作课前预习,并且对孩子的预习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了解,知道他现在学哪个知识点,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明天上课可能会学什么内容,让督促与检查能有的放矢,这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三)指导孩子精心听课。

孩子有了预习,就有想法在听课中知道老师怎样讲课了,而老师的讲课比孩子预习程度要深,面也要广,如果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用心听,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孩子学起来应该是很轻松的。

而有的孩子还是不能认真听讲,其原因概括来讲有这几点:

一是孩子学习基础差,根本听不懂;

二是自制力差,容易受外部,内部因素的干扰而走神;

三是缺乏学习兴趣。

四是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课。

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有上述情况,那我们做家长应怎样指导呢?

第一、教育孩子做好课前准备。

有的孩子上课前一直在跟同桌讲话,课桌上什么都没有,即使是老师来了,站在讲台上,他还在跟别的同学讲话,当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他还在找书,唉,这样的上课,怎么能学习好呢?

第二、教育孩子课间活动要适当。

我们班有的同学很活跃,下课后,如果没有老师在教室,疯疯打打,全身是汗,搞得上课时好长时间不知老师在讲什么?还有的同学下课不出门,一直在做习题,搞得上课还在做题,大脑没有及时休息,这样也会影响听课的效率。

第三、教育孩子要寄希望于课堂,而不是寄希望于“课下”。

现在我们有的孩子就已经对“课下”学习产生依赖。记得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反正星期六星期日妈妈帮我补课,所以我上课没有听懂没关系。

所以我们要纠正孩子这种不正确的想法与做法。

第四、教育孩子课中听课要集中思想,紧跟老师思路,不能钻“牛角尖”

我们班有个成绩好的学生,上课最喜欢跟老师争论,跟同学争论,提出一些新问题,新想法,这种感于思考本是个优点,可是在课堂上提出来,甚至还纠缠下去,这样做肯定不好,因为这样既影响了老师讲课,也影响了自己听课,如果有想法最好是课下再提出来,这样就最好了。

第五、教育孩子课中听课要做好简明的笔记。

中国古代的《论语》就是学生做的笔记,特别是语文英语,做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第六、帮助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

喜欢学习,与喜欢老师是不可分割的,喜欢学习的孩子,因为知识是从老师那儿得来的,自然就喜欢老师,可是每个老师的性情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同,要想喜欢每个老师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要想学生成绩平衡发展,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喜欢老师。有时老师批评孩子的时候,他会认为是老师跟自己过不去,会跟家长说:我很讨厌某某老师,这时我们做家长一定要做好耐心的说服工作,尽可能树立老师的好形象。

(四)教导孩子做好课后复习。

古人有句话:温故而知新,追新而不固旧者,记而不深,学而不牢。

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还能记住33%,两天后就只有28%了,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是先快后慢。

从这儿可以看出复习对学习真的很重要,而我们有的孩子回家后却不想复习。我们做家长要做好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当然也要注意方法。

指导孩子复习方法:

1、放电影回顾课堂,忘记的对照笔记。

2、看教材,边看边思考,深思难点疑点。

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看教科书,丝毫马虎不得,要一面看书、一面思考。因为这时已不是初次看书,而是在预习、听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全面过目,重点思考。对前面环节中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必再花很多的时间,要在那些回忆不起来、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的地方多花些时间,直到彻底弄懂记住为止。

(五)指导孩子成功考试。

看个故事:上海的一个家庭,儿子小时候成绩全是第一,他父母为之骄傲,看不起任何人,认为他儿子永远是考第一。但“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脚”,有一次,考砸了,成绩全班第五名,儿子回到家时边走边流泪,感到这个世界快要破灭了,希望回到家父母能安慰一下。哪知儿子回到家,老师的电话就打来了,于是家里就搞个底朝天。儿子的心碎了,心想反正考不好,就破罐破摔。成绩一下子掉到第五十几名了。父母看到骂不行,就打了,可后来成绩是越越坏了。

最终父亲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老用打骂不是办法,要换个思路,于是等儿子考完试后就问儿子:今天考了第几?儿子说:那还要说,肯定后几名了。父亲又说“儿子,我跟你说句实在话,爸爸发现倒数第一名太好了。”儿子愣住了,爸爸接着说:赛场上第一虽是最荣耀的,但是他也是最紧张了,因为后面追他的人最多,跑到中间的人后面还有一半的人在追他,而最后一个,没有压力,没有对手,你只要努力一把,肯定能上去。这下儿子看到父亲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学习也更有信心了,消除了恐惧感。经过一段努力后,儿子又找到原来的学习感觉。

在这个材料里,我们可以发现儿子的变化是在父母的变化中产生的。考试的成绩与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家长指导孩子考试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孩子找到自信。让他能轻松应试。

除了让孩子自信,还要掌握基本的考试技巧。

1、按照顺序,先易后难。

按照题号的顺序审题,会一道做一道,一时不会做的跳过去,继续往下做,直到把会做的题目做完,然后按照这个方法,把第一遍没有做成的题目再来做一次,如果能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做完就是最大的成功。有能力攻克难题,再来做难题。

2、审题要稳,书写要快。

每次考试时,我们都发现有学生在考试中没有发现要做的题,看漏了题。这是审题不稳造成的。

另外我班有个学生语文成绩很不错,可是碰到题量大,语文分数就大减,原来是书写的速度太慢,碰到难一点的作文,就早早收场,自己考完了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考好,因为书写的速度太慢,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看题,做出来的答案也是不准确的。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要慎重提醒;有的学生做题很快,书写很潦草,别的同学要二个小时,他最多一个半小时就做完了,最后分数出来还没有及格,这样的学生犯的是做事太毛糙的毛病。

3、想不起来,先放一放。

4、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很多学生是等到考试结束后,才想到自己哪一题做错,而在考场中就是检查不出来,造成考试失利,这是很可惜的事,而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检查的方法,检查要先用很短时间检查容易的,省时间的,错误率高的,自己没有把握的题目,后检查难的,费时的,错误率低的,把握大的题目,而有的学生是先检查分数多的题目,而刚好这个题目又是难题,那样其它的题目就没有时间检查了。

5、坚决不作弊。

考试是真实检验平时的学习,作弊只会让孩子很快养成懒惰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对孩子健康人格的成长造成影响。

四、小结:

各位家长朋友们,今天我跟大家讲解了孩子学会学习的五个重要步骤,即:

第一,教会孩子学会写学习计划;

第二、指导孩子进行课前准备;

第三、指导孩子精心听课;

第四、教导孩子做好课后复习;

第五、指导孩子成功考试。

这五个步骤,也是环环相扣的,我们不能忽视对任何一个环节的指导,当孩子已经对这五个环节形成了学习的习惯,他们的学习真的会让我们放心的。

中国陶行知曾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小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我们要正确合理的教导孩子才能解除孩子的痛苦,增进孩子的幸福。

当然方法都是他人总结出来的,我们只要找到了适合孩子的方法那就是好方法,愿我们一起为了孩子的明天,多多学习,多多努力,也但愿我今天这堂课能给大家带来收获。谢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家长学校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总结2

教师针对家长讨论的情况和教育故事给予的启示以及专家课堂,进行总结,引导家长朋友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游戏,让网络成为辅助孩子学习,开拓知识的工具。

教学过程:3

(一)阅读教育故事,进入学习情境。

教材情景创设:孩子希望像同桌一样得到更多的零用钱,却遭到了妈妈的拒绝,孩子心理不平衡,爸爸通过耐心的谈话,了解孩子零用钱的去处以及孩子渴望得到零用钱的目的,引导孩子合理支配零用钱。这位父亲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大家效仿的。

阅读教育故事,评价分析。4

和家长朋友一起阅读书中的教育故事,面对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孩子,家长的苦恼溢于言表。教育故事中妈妈的软弱和爸爸的粗暴都是不可取的,而教育专家通过和孩子和风细雨的交流,是孩子及时悬崖勒马。那么,在家庭中如何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使孩子健康成长呢?进入第三环节。

家长学校教案5

一、家庭教育是家长的基本职能

家长朋友,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的寄托。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的“行业”是什么?“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马克思一句话就把我们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说了个透。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更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强弱的根本大事。现在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国家的宏伟目标最终要靠他们来实现。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里。”

我国有三亿多个家庭,六亿多个父母,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队伍”。如何让孩子这粒种子在家庭的土壤里健康成长,如何履行社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承担起缔造未来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为父为母者亟须深思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教育者。尽管其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等会有所不同,但对子女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由于家庭固有的血缘、伦理道德、感情上的内在联系,使我们的家长在担任教育者时,在许多方面有着学校教师无法超越或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我们家长必须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是我们家长的基本职能。

二、父母——孩子的第一老师、亲密的朋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由于家庭是由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与孩子朝夕相处,感情相依,子女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抚下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品德、志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对子女产生极深刻的影响。子女和家长的血缘关系和子女对家长生活上的依赖关系必然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和信任感。我们从子女同父母的这种特殊的亲子之情来看,家庭教育具有亲密性和权威性。家庭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处世态度、和谐程度,教育思想对子女的成长过程,具备特有的感召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情在教育中极具感化激励作用。一般子女最乐意听父母的话。

孩子的精神、品格和气质往往是父母精神的写照。父母自身的事业心、责任感、会感染到子女的身上。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彼此情感亲切真挚。而情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感召力。所以,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的融洽,父母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的真挚情感会强烈地影响孩子。

家庭是孕育孩子的摇篮。孩子在青少年阶段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会在整个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孩子从出生、成长到走上社会,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里,受到父母多方面的影响。

学生在校时间少于在家时间,父母与子女有更频繁的个别交往机会。教师了解学生偏重于某一阶段,而家长对孩子每个阶段都了解得比较清楚。孩子在家庭中往往由于对父母的亲昵而显得随便,这使他们的弱点与不足之处随时都会在家里表现出来。如有的孩子贪玩、偏食、怕吃苦,有的孩子“吃软不吃硬”,喜欢“戴高帽子”等。因此父母在进行教育时,针对性就强,且有连续性。另外,家长能对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个别的、随时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教什么,缺什么教什么,有条件就某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育。如走亲访友时进行礼节性教育;看戏看电影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外出旅游、参观甚至逛马路商店时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各种知识教育;在家读书、看电视进行学习目的性和用眼卫生教育等等。又由于家庭教育是分散在各家各户,由家长亲自实施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的灵活性。

正由于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备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性,又由于家庭教育具有连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就决定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同时也告诉我们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老师,必须首先把孩子作为亲密朋友来对待,否则老师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我们曾对不少后进学生进行过“心理咨询”调查,这些孩子反映了许多父母的错误的教育思想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它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上的创伤。有学生写道:“本来我应该是快乐的,可我从来没有欢笑……他们总是找岔子骂我。我对这个家庭感到心灰意冷,我得不到别人所能得到的父爱和母爱,所以每天放学我便到处游荡,到晚上六点才极不情愿地回家。我也曾为改善这种关系作过努力,可都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根本放不下自己的架子来和我做朋友。在他们眼里,我应该是一个件件事照办的木偶。我对这个家彻底·失望,总希望自己能早日自立,走得越早越好…—.”坯有一个学生因为一桩事情没按父母的意见办,他父母就“大发雷霆,处处找我的岔子,使我处于一种提心吊胆的状态”。“学习上的压力本来就大,再让我承担这种无形的而又是无比巨大的精神压力,我实在是受不了。如果长此以往,我的精神会崩溃,这是真的。”落款是“一个处在困顿、压抑状态下的等待您帮助的学生”。

针对两代人的“代沟”问题,我们也作过问卷调查,题目是“你和父母的关系怎样?你希望和父母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几乎每一次问卷中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不满意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的还十分反感。他们在问卷中写道:“父母·和孩子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父母与孩子是管教干部和劳改犯的关系”;“不敢说话,害怕父母”;“儿子像风筝,父母紧紧拴住它,不让它高飞。”孩子们对父母应怎么教育子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作为大人不应该以长辈自居”;“大人不能以大压小”;“作父母的不应该包揽属于孩子的权利,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父母不应该发号施令,好像孩子是他们的附属晶,要他干什么就得干什么”;“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我们,使我们产生抵抗情绪”;“父母是正确的听父母的,父母不正确的,也应该听听我们的”;“父母做错事,要有勇气向儿女认错。”这些都是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沪喊。我们做家长的难道不为之触动吗?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飞跃,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在心理上,出现成人感,独立性也增强。他们开始讨厌老师、父母对他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感。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主要求。当然这不等于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而是对孩子的积极要求要支持。我们要保证对孩子物力和精力上的投资。如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去郊游或公园游玩。对孩子的提问,尽可能答复。对孩子一些必要的购买要求应满足,尤其是在学习、生活上的必需品。对办不到的事要合情合理的解释,切不可简单粗暴,生硬地拒绝孩子的要求。

其次,对孩子的自立要求要给予具体指导。例如,现在的初中生往往对生日很重视,凡有一位好友过生日,他们就想送上一份礼物。送什么呢?这时往往需要父母给予具体指导。父母应告诉孩子,对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孩子来说,生日庆祝,不应过高地追求物质,而应以祝贺生日者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主。当然买一支钢笔或一本日记本赠给生日者也是很好的。

要当好孩子的朋友,坯体现在评价自己孩子时,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过分乐观,又不悲观失望。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孩子,既要看到孩子的才华和能力,又要承认孩子的不足和缺点。当孩子成功时,父母要为之庆贺、勉励;当孩子失败时,父母要真诚宽慰、激励。对孩子的长处,父母要赞扬、肯定;对孩子的过错,父母要批评帮助。

特别是对失足的孩子,父母要冷静、理智。要认真思考孩子的明天,思考对社会的责任,要给孩子更多的爱,鼓励他重新做人。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足的原因,提高孩子的认识,增强道德修养。要坦诚地检讨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缺点和失误,用自己的精神、行为去感染孩子,增强孩子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决心。

三、家庭教育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不毕业的学校。家庭对下一代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在家庭奠定的。孩子在形成个性雏型的早期,虽然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他们首先是由家庭开始踏上社会化征途的。

(一)为人指引基本的人生道路

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家长不会和学校老师一样对学生规定一定的教育内容,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进行一定的教学检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自子女呱呱堕地始,在随后的家庭生活的相处过程中,家长每时每刻都以自己日常的言谈和行动影响着子女。尽管家长的言谈和行动有时是无意的,但都会对子女起到一定的影响,而有时它的影响往往会更大。

如某一位家长因子女在同学中打架吃了亏,请别人去报复,自己感觉是在替子女出气,或挽回面子,却无意中在向子女实施了相互仇恨,目无法纪的反面教育。

相反某位家长因子女的错误,主动带子女到学校向老师承认错误,就是在自觉地向子女实施要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正面教育。

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谈和行动影响教育子女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在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

言传身教作为一个教育过程,也不同于学校课堂的教育过程。后者是规定时间内,通过教师有重点的专门讲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前者则是贯穿在子女的日常生活中,由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谈和行动有意无意地影响子女的思想,这种影响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地融人子女的心灵,为子女指引基本的人生道路。

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自身素质决定其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产生或“好”或“坏”两个效应。良好的言传身教过程犹如阳光雨露般地滋润着子女的心灵,使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有利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人。相反,会损害子女的心灵,使他们身心扭曲,不能成为健康的人。

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由家长创造、设置的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指引基本的人生道路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功能。人们常讲的“音乐世家”,“教育世家”,“书香门第”的形成与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功能是分不开的。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他们之所以成才,对社会作出贡献,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往往都与家庭生活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的父母是一个史官,从小学习了许多诗书和历史,立下了要写史书的愿望。司马迁在家庭生活的影响下,跟着父亲博览群书,帮助父亲整理书籍,不仅学会了写文章的本领,也树立了宏大的志向。所以,父母去世后,他能够继承父业。当他受刑以后,还以顽强的毅力写出千古名著<史记)。

被人称为“数学王子”的原上海向明中学学生吴思皓,父母是交通大学的教师,夫妇俩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对四、五岁的儿子并没有过多的伦理教育和辅导。一到晚上,父母学习和工作,儿子坐在父母中间,也自觉自愿地开始自己的学习,在纸上画各种图画,很沉得住气。父母看几个小时的书,他就画几个钟点的画,逐渐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进入小学,父母对儿子提出要求,要他在规定时间内看完一定量的书。又培养了他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和自学能力。父母的悉心教育和精神熏陶,使他走上了数学研究的成功道路。

家庭生活创造、设置的内容很多,总的来说,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包括购置的电脑、打字机、科技和文艺书籍,以及音乐、美术、书法、体育、工艺、摄影等用品和装饰。精神方面包括父母的议论主题,对社会、学习、工作的态度,父母在家庭的行为,语言的表达,处世态度等。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融合成的家庭生活的氛围是一种潜在的,而且是惊人的教育力量,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在许多调查研究中都发现,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也督促孩子学习,提出严格要求,购买一些书籍报纸,可自己却很二》读书看报;有些家长要孩子学习,自己却热衷于看电视、打牌、搓麻将、跳舞;有些家长对孩子不尊敬自己很生气,自己对老人却不敬不孝。这样的家庭生活难免使孩子在认识上发生偏差。教育家马卡连柯谆谆告诫做父母的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说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怎样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至于孩子将来成什么材那要看他的努力。在孩子渴求了解世界时,作为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也是常任教师,应该珍视自己的责任。

(二)为人塑造基本的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用品德、学识、情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给孩子的熏陶的过程。往往从孩子的身上能折射出家长的影子。因此,做家长的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塑造好孩子基本的道德品质,必须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1、要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事业心。

热爱祖国,是我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义务和道德素养,是评价人的道德水平的起码准则。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祖国”带有民族性的意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也就常常和一定的民族心理相联系。一般来说,每个人对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艺术风格等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爱和认同意识。在与民族利益和声誉有关的问题上,对民族的多数成员来说,祖国的前途命运和个人前途命运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只有祖国昌盛、民族强大才有个人尊严的保障。因此,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应是对家长的起码要求。

当前,我们的国家还面临着许多因难,在体制、政策等诸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还存在许多弊端,社会生活中也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还很落后、贫穷。但我们不能因此藐视自己的祖国,轻视自己的民族。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尤其需要发扬民族自尊和自强的精神。为使孩子的心灵里扎下爱祖国的根,做家长的应该自身先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

爱祖国首先应该表现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事业心上。在当前,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的尊严,首先表现为在自己的岗位上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国家、民族赢得荣誉。一个好家长应关心社会、关心本单位本部门的生产、工作、事业的发展,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家长具备高度自觉的工作责任心对孩子的学习也能起到激励作用,往往在家长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家庭中,子女也表现学习的热情和对集体的关心。同时,这种家长也能引起孩子的敬爱。

2、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具备正直善良、诚实友爱的良好品行。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我们家长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首先表现在说到做到和有错就改。不要因为怕在子女面前失身份,对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强词夺理不予承认。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威信,反而会影响子女在接受家长或老师教育时也如此效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表现在待人处事坦率、真诚。不能见风使舵,两面三刀。不要在当面对人奉承赞美,而背后却诋毁、贬低。否则,孩子看到父母的“双重性格”很容易变得世故、圆滑,用同样行为对待家长、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形成心灵的畸型。正直、善良、诚实、友爱、勤劳、谦虚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在现阶段体现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一个正直善良的,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爱”人。我们家长做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仅能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快乐,而且也能使孩子富有同情心、正义感。有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的妈妈是一名护士,除了繁忙的工作外,还义务照顾邻居孤寡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这位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了母亲的好品行,母亲在她心目中是很崇高伟大的。她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热情、正直、友善的好品质。受到了同学的拥戴和老师、邻里的赞誉。

3、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勤劳俭朴的优良作风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好家长,就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管社会环境如何,都应该保持基本的做人准则,保持内心的平稳和良好的心境。应该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追求的美好东西很多,不能把那些丑恶的东西当做事物的主要方面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正确对待生活,时常在子女面前流露消沉悲观的情绪,将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有一位中学生,从小聪明伶俐人人喜爱。自进人小学到毕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父母从不为其操心。但进人中学后,成绩日益下降,且品行也出现不端,并由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发展到结伙偷窃外逃。家长在回顾他的成长过程后痛切地说,责任全在家庭。原来其父母在家里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常常发表感慨,进行议论,并牢骚怪话不断,情绪消极,感到未来没有希望,人生没有意义。久而久之便影响了孩子,使孩子感到读书无用,知识无用,没有知识同样可以获得金钱,而有了钱便有了一切。于是学习热情减退,远大抱负丧失,过一天混一天,逐渐走上错误的道路。这事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家长所持的生活态度,会给子女带来深刻影响,家长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使子女受益无穷。

家长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应该表现出有理想、有志气、有自尊心、有自制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气馁,有百折不挠的气概。要避免自卑、狂妄、敷衍、混事等不良情绪和态度。

同时,做一个好家长还要具有勤劳俭朴的美德。勤劳是指勤奋工作、热爱劳动的品质和行为;俭朴是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侈享受、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和行为。勤劳俭朴的美德是日常生活中长期培养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

根正才能叶茂,这就需要家长身教重于言教,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把孩子的基础道德教育好。

(三)为人的一生塑造个性特点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地方,生活的场所。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而创造这一气氛的关键就在于让“爱”弥散在家庭中。

家庭生活中的爱是多种多样的。有夫妻间的情爱,有子女对父母的敬爱,有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有兄弟姐妹间的互爱。这种种爱,应洋溢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体,夫妻如果不和会对家庭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造成孩子身心发展的障碍。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经常吵嘴、打架,会给子女心灵投入阴影。使孩子觉得在家中压抑不舒畅,精神上苦闷,感受不到温暖,于是便可能向外部寻找寄托。

关于初中学生早恋和出走的调查表明,有许多和家庭气氛不和谐有关。也有的夫妻虽然不吵不闹,但相互间感情不沟通,长期处于冷战之中,这也会使孩子感到非常痛苦,容易形成内向阴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所以建立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好的个性特点的养成很重要。

建立平等相处的民主家庭,对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很起作用。

了解和理解子女是教育子女的基础,尤其初中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更需要获得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渴望过平等民主的生活。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应当采用平等的说理方式进行。说理就应避免打骂和体罚,对子女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不限制子女正常的活动。子女的同学来家作客时,要热情欢迎,并不在同学面前讲孩子的过错,以维护子女的自尊心。

家庭的民主还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遇事互相协商上,尤其是家庭中的大事更应协商。遇事如父母硬性规定或子女自作主张,都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不利于家庭民主的发扬。

建立协调教育型家庭,对孩子个性健康发展很有帮助。

在家庭中,教育力量之间的矛盾,一是表现在父亲与母亲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一致上。例如父亲要求严格,而母亲却溺爱、放纵。二是表现在父母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教育思想、方法、手段不一致上。例父母要求严格,但祖父母、外祖父母却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一批评孩子,老一辈马上出来袒护。三是表现在教育者教育态度前后不一致上。例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随自身情绪变化而变化。情绪好时,对孩子很迁就,态度也和颜悦色,情绪不好时就对孩子耍态度,甚至迁怒于孩子。这种教育力量不一致的矛盾型家庭是十分有害的。它容易造成孩子的二重心理,使孩子有机可乘,学会钻空子。或者它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主见。久而久之形成孤僻、执拗、神经质的毛病。

家庭成员间的教育不一致会使各种教育力量相抵消,不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建立协调教育型家庭。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配合

学生是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队伍。

学校教育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要运用深化改革,切实落实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宗旨。学校应掌握教育孩子的最新科研成果、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要现代化。校园生活也需生动活泼。

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重要环境,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不仅有养的责任,而且有教的义务。在现代社会中,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老师,同时也是最好的朋友。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具有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必须懂得教育儿童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家长对孩子培训的责任。

社会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教育是教育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开放的社会,社会教育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强,是绝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工作也更为复杂和迫切了。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只靠家庭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要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各界、家庭个人都要以这部法律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以新的眼光,从新的高度,以更强的责任感,把教育孩子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