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优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五个会认字;
会写“琥、珀、脂、渗、裹、澎、湃、黏、稠、详”10个会写字;掌握“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过程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具:
挂图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什么是琥珀?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幻灯片)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可以入药。
2、初读课文
师:琥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一种东西,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引导探学
1、出示试学范围(课件)
师: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但它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介绍琥珀的特征,那么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试学范围: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琥珀的形成、发现、价值三个方面来总结。
3、检查朗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评价要求:正确流利
声音洪亮
字正腔圆
声音甜美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柏吉尔)
师:柏字的读音为bó。柏拉图、柏林、张柏芝等,多用于人名地名。这篇文章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5、试学范围:“作者在讲述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第3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他读的好不好?
好在哪了?怎样才能有感情呢?
首先要正确流利,其次注意停顿,最后要身临其境,想像画面。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画面: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空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松脂的香味,一个小苍蝇――
读出小苍蝇快乐自由的语气。
7、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巧妙?(掸拂拭)
一边读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小苍蝇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在打扮自己呢)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学习作者是怎样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 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 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 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作者还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使1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试图逃离,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门关。松脂继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犹可觌。”(“觌”读dí,是见或相见的意思。)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兰琥珀博物馆 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宝石文化一样,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就被视为吉祥物,她温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观,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而琥珀又被称做 “北方的黄金”。格但斯克是世界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馆”。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琥珀》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二)能力训练点
1、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想象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我利用教材资料设计了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微机演示形象再现科学家的推测,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堂实录采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 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略)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45页,头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采用高效读书法自学。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课上实录)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再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作者这样描写小苍蝇(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里快乐地飞舞。)
生:老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第四自然段写道(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说的好,我也同意。
生: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1、有松柏树。2、夏天,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松树林。3、蜘蛛和苍蝇碰巧在一起被一大滴松脂包裹住。4、松脂不断往下滴。
生: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还需两个条件: 1、经过漫长的时间, 2、地壳变动。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呢,同桌交换一下意见。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看投影(微机展示松脂球形成的过程)认真观察后要作复述。
师: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生练习复述之后师点同学复述)(略)
(此处,展示课件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清晰、形象的认识,他们刚刚十二、三岁,新奇感占优势,看看动画,肯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怎会不活跃呢?同桌互相复述,给每个孩子同等的锻炼机会,活动面广,正符合现在提倡的课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的思想。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贴近学生成为他们喜欢的伙伴、合作者。)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还有什么高见?
生:我发现科学家的想象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的发现过程上,他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
师:同学们同意吗?如果同意说说理由。(找学生读14—17自然段,再阐述理由)
生:儿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才发现了琥珀。如果换了大人他即使踩着硬东西也不一定挖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生:爸爸很识货,知道这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琥珀才被发现。
生:我知道1-17自然段是想象,18自然段是事实。
(这一环节我用课堂实录作例子,无非是想证实课上的交流是每个自主教学必要的环节。学生可以把自学到的知识、感受都公布于众,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学生正确的点评和引领。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舞台,而且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五)学生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那么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1、书中说“一个小苍蝇”为什么不说“一只小苍蝇”?
2、第8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为什么不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汗珠里”?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有价值。那究竟为什么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生:前面我说过作者把小苍蝇写得很可爱,他是不是有意用“个”而不用“只”更能体现小苍蝇的人格特征突出小苍蝇的可爱。
生:我同意,作者其实就是把苍蝇当成了可爱的小生灵,就好象是人一样。
师:也许正如同学们所说,我赞成同学们大胆的推测。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用“汗珠”更合适,因为当时正是夏季,而且晌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老松树一定很热。
生:我认为用“泪珠”好,作者这样写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得句子形象生动。
生:用“汗珠”也是拟人句啊。
生:我认为用“泪珠”更合理,老松树是多么不情愿看见两个小东西被自己伤害啊!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而感到欣慰。其实我觉得作者用“泪珠”比“汗珠”好,正像最后的同学所说他多么不情愿伤害两个小东西呀,这充分体现了老松树人性的善良。如果你愿意用“汗珠”的话,让它出现在你的故事中。
(这一环节是孩子们思维火花的碰撞,大家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或拓宽。)
(六)学生总结一节课所得。
(让学生把一节课的重点总结、归纳是个好办法,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课上所得)
(七)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j、故事。
(微机将录音和画面合二为一,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且录音对下面的感情朗读有示范作用。)
(八)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九)拓展统习(课了作业)
师:这是科学家的想象,那么你们这些未来的小科学家们,你们是不是有更生动、更精彩的设想呢?发挥想象也写《琥珀》,千万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科学根据。
(这是课上的延伸,对学生的思维会是个很好的锻炼,孩子们课上的突发奇想,总得有一个描绘的空间,这儿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由时空,任孩子们随意抒发。)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第四篇】
《琥珀》是1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