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通用5篇
【导言】此例“致女儿的信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致女儿的信【第一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作者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其意义在于,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当然,这种定义是非常个性化的。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作者给他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后有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二、问题研究
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见作者著《爱情的教育》)。但是,毋庸讳言,“性”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作者曾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受弗洛伊德“性本能”学说的影响,夸大了本能、性欲对于人格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客观而辩证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强调他的爱情观,既是与当时苏联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有关的。我们在和学生研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
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此不应求全责备。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练习说明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脉络。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学生只要有所领悟即可,不必统一认识。参考答案如下: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此题意在延伸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爱情的真谛。
教学建议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杜殿坤)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二、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戈洛瓦诺夫)
他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说得很对。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他不是凭从外部观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为一个经常过问这类事情的人,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面地研究了儿童怎样发育成长为少年、青年的过程,怎样进入成人期,怎样结婚,怎样建立新的家庭关系,最后,他们怎样生儿育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学校。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即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孩子。他每天观察他们,同妻子安娜·伊万诺芙娜一道抚育他们成长。这种情况也为他思考“这个难以给予教育、且常被教师忽略的人的心灵深处这一隐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母亲”这个词可以同它相提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中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关系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对爱情的看法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
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虽然他们在年满18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摘自《爱情的教育》一书的序言,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女儿的另外两封信
1.第四封信
亲爱的女儿:
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父亲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产生祸害的原因是由于他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没有培养出一种情操,他易动感情和无知,由于这一切而发生了下流行为,没有向着人类真正爱情迈开一步。我的女儿,你要想一想我的意见:那些追求性爱,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她一千次地用众所周知的那句话为自己的无知作辩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爱他,就是这样。”如果小伙子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了灾难,归根到底是给社会造成了灾难。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给他本人也带来了损害,那么你们──姑娘们的无知首先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为聪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谨慎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只有当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我常劝告姑娘们,要慎重、再慎重地选择配偶──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轻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的话,那么姑娘的心灵上就会产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将会出现全面的协调一致。
2.第五封信
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小孩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
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更无私的。但是,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作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写信。
(选自《爱情的教育》,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四、卢梭论爱情教育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心了。他同别人的种种关系,他心中的一切爱,都将随着他同这个伴侣的关系同时发生。他这第一个欲念很快就会使其他的欲念骚动起来。
这个本能的发展倾向是难以确定的。这种性别的人为另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天性的冲动。选择、偏好和个人的爱,完全是由人的知识、偏见和习惯产生的;要使我们懂得爱,那是需要经过很多时间和具备很多知识的。只有在经过判断之后,我们才有所爱;只有在经过比较之后,我们才有所选择。这些判断的形成虽然是无意识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不真实的。真正的爱,不管你怎样说,都始终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为尽管爱的魅力能使我们陷入歧途,尽管它不把那些丑恶的性质从感受到爱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丑恶的性质,但它始终是受到尊重的,没有这种尊重,我们就不能达到感受爱的境地。我们认为是违反理性的选择,正是来源于理性的。我们之所以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它的眼睛比我们的眼睛好,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关系。在没有任何道德观和审美观的男人看来,所有的妇女都同样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头一个女人在他看来总是最可爱的。爱不仅不是由自然产生的,而且它还限制着自然的欲念的发展;正是由于它,除了被爱的对象以外,这种性别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满不在乎。
(摘自《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致女儿的信【第二篇】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吕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况。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位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作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见下表)
开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土地、一把铲、一把谷粒
一年后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窝棚、一片成熟的谷物、一个婴儿
五十年后
老头和老太婆、圆木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三年后
老头、金黄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位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环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致女儿的信【第三篇】
第八课《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
学习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4.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同学们已满十四岁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2、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二)、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附板书2)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附板书1)
(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三)欣赏名人名言
爱情是这样的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说的呢?
多媒体出示: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四)朗诵爱情诗词
欣赏完了名人的爱情观,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音乐,学生齐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 。
——欧阳修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汉乐府·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五)讨论早恋现象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着成熟的时候再品尝。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乃至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六)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七)、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1篇文章。
附:
板书1、
真正的爱情=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板书2、
爱情,它高于上帝 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致女儿的信【第四篇】
[文题解通]
◎导读
“哪个少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子不善怀春。”我们在长大,我们的心事也在长大。“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萦绕在我们心头,读读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智慧的启迪。
阅读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会用故事说理的方法。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语音
1、萌发:“mēng”不能念成“mīng”。
2、刹那间:“chà”不能念成“shā”。
3、惩罚:“chéng”不能念成“zhēng”。
4、伫立:“zhù”不能念成“chù”。
5、一抔黄土:“póu”不能念成“bēi”。
6、一幢:“zhuàng”不能念成“dòng”。
◎字形
1、繁衍:“衍”不能写成“演”
2、摇篮:“篮”不能写成“蓝”
3、嬉戏:“嬉”不能写成“嘻”
4、凝视:“凝”不能写成“疑”
5、繁殖:“殖”不能写成“植”
6、一抔黄土:“抔”不能写成“杯”
7、坚贞:“坚”不能写成“艰”
◎词语
1、宿愿:很早就有的愿望。
2、繁衍:繁殖孳生。
3、勃然大怒:突然生很大的气而发怒。
4、化为乌有:变得什么没有。指全部消失。
5、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跟它相比的。
6、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遏制住自己情感。
7、忐忑:形容心神不定。
8、气质:指人稳定的个性特色或人的风格、气度。
◎常识
上帝
上帝是基督教所信奉的最高神,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是万能的主,是人类的救世主。
[内容析通]
◎理文脉
本文作者针对14岁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首先表示对女儿的充分理解和真切的关心,接着用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作了回答,最后意味深长的提醒和告诫女儿。作为文章主体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框架来展开叙述的,实际上是对爱情含义阐释不断丰富、不断深入为脉络来层层推进的。
◎辨结构
◎探意旨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向女儿诠释了爱情的真切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同时热情赞颂了真正的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文章表达对女儿理智而深情的父爱。探求本文的意旨与关键是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
本文所讲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的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的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未当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均揭示故事意旨。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议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生,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谈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须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精神,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是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真正的爱情远于离于生理的需求,爱情饱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
4、作者提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结合本文的观点,应如何理解?
明确:根据作者对爱情的解释: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体现人性的光辉。因此,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能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特色鉴通]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话题。但本文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讲述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语言生动优美,充满深情。
哲理的诗意阐释。对爱情注释,是不是抽象,而是通过富于童话色彩的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其旨意蕴含中,正如盐溶于水。
构思独具匠心。本文所述故事的构思匠心独运。①前有暗示,后有点晴。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接受。”“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②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咱他所不能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永恒的人类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而他最后离去,是对人情力量的认可和屈服。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敷衍 fū 宿愿sù 怒不可遏è
b、伫立 zhù 忧郁yù 一抔黄土pēi
c、嬉戏 xī 一幢zhuàng 刹那间chà
d、鹤群 hè 繁衍yǎn 无与伦比lú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惊荒不已 传宗接代 繁殖
b、化为乌有 萌发幼芽 真谛
c、消磨时光 伫立凝视 坚贞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到,无与伦比的窝棚前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b、读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有如沐春风之感。
c、这些人只顾追求个人利益,对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d、听着老师语重心长的话,我用浅浅一笑,迎接他那平易近人、热情期待的目光。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 ,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处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5、请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的修辞,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如果 ,那么 , , 。
二、语段阅读
〈一〉给女儿的信(节选)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一种生物罢了。
1、文中加点的“这”指的是 。
2、作者本段提出了人类独有的感情是
。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人类美”体现是
。
4、对作者认为“只有人才能够爱”这一观点,你认为
。
〈二〉跑过春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牧牧:
①你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②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是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③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幅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④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⑤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⑥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⑦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中仍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⑧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恒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⑨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切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⑩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11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看着你美丽。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12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13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14尽一切人生之责!
○15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16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父亲
1、文题中的“冬天”是什么意思?“跑过冬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封信是父亲在女儿成人之际写的,开头三段写女儿五岁时跟父亲晨跑有什么用意?
3、下面两小题选做一题(答题前先注明序号),若两题都做,按(1)评分。
(1)在⑦—⑩段中父亲对女儿得出了哪些谆谆告诫?请用词语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2)在○11¬—○14段中父亲对女儿提出了哪些期望?请用词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4、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2)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5、试就本文的标题、内容和写法各写几句鉴赏性文字。
《致女儿的信》[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d 5、略 二、(一)1、具有生活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幸福;人类有了爱才有生机,真诚的爱成为人类主宰自己命运的“上帝”;人与人之间有了美好、真诚、忠贞的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具有活力的真正的人。2、美好、诚实、坚贞;人类的爱情。3、美好、诚实、坚贞的爱情。4、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回答。 三、1、文题中的冬天侧重指人生要经历的挫折、磨难,“跑过冬天”即战胜人生路上的苦难。 2、以特写的画面唤起女儿对幼年生活的亲切回忆,点题。为下文说理作铺垫。 3、(1)强身健体、节俭助人、坚强尽力、守住自我。(2)注重内在的气质的培养、衣着整洁协调、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尽人生之责。 4、(1)人生短暂,要尽力使自己的人生发出光芒。(2)从来都没有“救世主”,人和逼供能靠自己。
5、能就本文标题、内容、写法方面的特点作赏评即可。[示例] 标题:形象、醒目,耐人寻味。内容:这封父女间交流的书信,凝聚着父亲的人生经验,饱含着真挚的人间亲情。 写法:用女儿五岁时晨跑的经历开篇,亲切自然;用排比表达父亲的告诫和期望,条理井然。
致女儿的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1、由学生熟知的爱情故事,激发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课件展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探究──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畅谈体会和感受,通过辨析探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拓展延伸,资源交流,深入理解爱情的真谛,进行爱情教育。
5、知识积累,辨析理解,提高认知水平,学习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
教学步骤
一、投影仪播放影片《梁祝》、《泰坦尼克号》的精彩片段,导入新课
1、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以上的影片你熟悉吗,请回忆一下故事情节并谈谈你的感受。
2、你是否和父母谈论过“什么是爱情”这个话题?曾经有个与你同龄的女孩向她的爸爸问过这个问题,想知道这位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致女儿的信》。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
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动画展示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多媒体课件展示提问。)
⑴面对女儿的问题,父亲持什么样的态度,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
3、学生自主质疑,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例:
⑴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⑵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的上帝。
⑶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⑷…… (略)
三、课堂小结:请谈谈你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甲:感觉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通情达理,善于教育子女的慈父
学生乙:基本了解了什么是爱情…..(班里有学生在窃笑并小声说“缺少实践”)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讨论:爱情是美好的,是需要实践,同学们现在去实践合适吗?
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总结:
同学们现在犹如一株成长中的小树,脚下的土地是如此贫瘠──知识贫乏,身体稚嫩,精神有待丰富,个性有待成熟,还在不能解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还不具备爱一个人的能力,应等到自己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时再供爱情之鸟栖息。
教师再次引导,男女生交往中可能产生爱慕之情,这是爱情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是,并引用政治老师的话“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异性,甚至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这只是“异性友情”,而决不是爱情!
教师总结:著名大诗人歌德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可见,作为青春期的你们,异性之间产生好感是正常而又美丽的事情,但那可能只是纯洁的友情,要把握好“度”,别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迫不及待地把那根本还没有成熟的果实摘下,那你获得的将是苦涩。
(教师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认识到友情和爱情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师让学生继续谈谈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丙:了解了爱情与友情的区别 (不少学生会心的笑了)
学生丁:知道对于抽象的道理可以运用小故事来阐述
学生戊:再次巩固学习了书信的写法
学生己:感觉那个女孩胆子怪大的,敢对她爸爸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们都在笑)
……(其他略)
四、拓展延伸,资源交流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爱情歌曲、名言、诗句,唱唱、听听、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课下收集有关友情的名言、诗句、歌词。
2、学习运用故事来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以“友情”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
爱情忠诚人成了大地的上帝
心灵的追念
教学反思
本教案以新《课标》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本教案通过课件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收获:
对于解答“什么是爱情”,故事的理解是本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集体分析课文,鼓励学生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自主质疑,合作交流,进一步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创设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在探究、争辩中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行爱情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课堂小结”的教学环节中,我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
5、善于抓住细节,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驾御能力:
当班里有学生在窃笑学生乙的回答“基本了解了什么是爱情”并小声说“缺少实践”时,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现在去实践爱情合适吗,男女生交往中产生爱慕之情是爱情吗?”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走好青春第一步。
6、紧扣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如“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我不仅使教学落到实处,即学生通过练笔学会用小故事阐述来抽象道理,更让学生在积累、辨析、阐述中,明确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进一步理解了爱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