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10130

【导言】此例“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

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 ( ) (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平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0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