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41218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

2、电脑,多媒体课件;

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3.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3.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7÷2=3(盘)……1(个)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根、12根呢?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问题: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步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2、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我们学习了两步式题,你能把学过的。两步式题分成两类吗?怎样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总结分为含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两类,进而归纳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二)课堂练习

1、学生比赛完成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先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样的两步式题?应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计算。

小组订正。

3、趣味练习:小猴过河。(激发兴趣)

分析小猴过河遇到了哪些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计时,集体比赛。

找出获胜者给予鼓励。

4、练习二第4、9题。

学生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去掉中间问题变成一道完整的两步式题,并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第5、6、7题

正确读出算式。

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带x的第8题)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8=715-8=75×3=15

2、 8+7=155×3=15

7、思维训练题(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根据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引导)

(三)总结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6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