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11406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爱莲说》教案一等奖(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第一篇】

课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情感

态度

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

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1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 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1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1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 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九、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教后

心得

爱莲说【第二篇】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短文两篇》之二。 二、    课题:《爱莲说》 三、    设计者: 阆中市石子中心校   董小明 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分析表

课目内容名称 知   识   点 学习目标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爱 莲 说 1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2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3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4 分析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5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6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1 知道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识记 2 领会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诵读、体会 3 应用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积累 4 分析 分析领会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分析 5 领会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领会 6 评价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讨论 六、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七、    教学难点:  衬托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好处。 八、    媒体选择与组合: 媒体选择工作表 教学单元/ 课目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之二:《爱莲说》 知识点 学习水平等级 媒体 类型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 来源 媒体使用方式 1 领会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导入 2 知道 cai  课件 呈现 预习过程 展示预习内容 自制 学生利用资源库自主学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 领会 cai  课件 提供示范 展示 朗读 资源中心 播放练读 4 分析领会 cai  课件 提供范本 设疑思辨 展示莲花的定格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莲”的形象-领会-诵读 5 综合 cai  课件 理解感悟 播放三种花的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写作特色-讨论-总结 6 评价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讨论本文的现实意义 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此环节2分钟] cai 课件一边展示动画片段,教师一边激情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预习课文。[此环节13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并展示预习要求): 1、了解文体和作者 2、正确诵读课文,节奏准确,语音流畅,情感丰富。 3、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4、把握文中“莲” 的形象,理解作者爱莲的独特思想感情。 (三)、配乐朗诵,感受文章精辟的语言美。[此环节5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 1、学生齐声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四)、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感受莲花这一形象的诗意美。 (cai 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此环节8分钟]  (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莲花的形象的? (2)、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你觉得恰当吗?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领会文章隽永的意蕴美。 (cai课件出示要讨论的问题)[此环节5分钟] 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而世人甚爱牡丹”,这里的“独”和“甚”能删去吗?为什么? 2、对爱这三种花的人,作者持什么态度? 他要表达什么思想? (六)、拓展练习。[此环节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并说说 有什么好处。 2、你认为本文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有何作用? (七)、课堂小结  [此环节2分钟]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北宋·周敦颐) 爱高洁之莲  ——————  慕君子之德 陶渊明                   菊      正—————隐逸者    鲜有闻 世人         爱        牡丹     反—————富贵者    宜乎众 予                       莲      不染、不妖                                  通直、不蔓不枝    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香、清、净植                                  不可亵玩                         托物                       言志 附:教学结构流程图。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第三篇】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第四篇】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   )花,可(    )爱者甚(   )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    )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       朝代        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1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试题举例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词语:

1、

可:值得

蕃(fán):        。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        。

清涟:                        。

涟:                。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        。

枝: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亵(xiè)玩焉:玩弄。

亵:                。

隐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                。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相关链接

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 莲花、荷花

学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3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