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833

【导言】此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推荐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87分左右,及格率75%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综合成绩县前五。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挂图,实物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请同学们类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仔细阅读课本中"全等"符号表示的要求、

二、导入新课

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ABC≌△DEF,△ABC≌△DBC,△ABC≌△AED、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问题:△OCA≌△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

将△OCA翻折可以使△OCA与△OBD重合、因为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所以C和B重合,A和D重合、

∠C=∠B;∠A=∠D;∠AOC=∠DOB、AC=DB;OA=OD;OC=OB、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解:对应角为∠BAE和∠CAD、

对应边为AB与AC、AE与AD、BE与CD、

[例3]已知如图△ABC≌△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由学生讨论完成)

借鉴例2的方法,可以发现∠A=∠A,在两个三角形中∠A的对边分别是BC和DE,所以BC和DE是一组对应边、而AB与AE显然不重合,所以AB与AD是一组对应边,剩下的AC与AE自然是一组对应边了、再根据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可得∠B与∠D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所以说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做法二:沿A与BC、DE交点O的连线将△ABC翻折180°后,它正好和△ADE重合、这时就可找到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1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利用性质可以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也是这节课大家要重点掌握的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五、作业

课本习题1

课后作业:《新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同学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同学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同学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同学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同学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同学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同学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D?D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同学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同学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同学自由表述,其它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9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