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5259

【导言】此例“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精彩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第一篇】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阅读讨论、以读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想象中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六组的1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编选本课的意图一是使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二是使学生学习作者从周边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可我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长大,她们缺失农村生活的体验,要他们体会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想象人们走搭石、修搭石的情景,体会乡亲们的朴实、善良也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学会“洪、暴、猛”等11个生字,认识“谴、惰、俗”等7生字,正确读写“间隔、懒惰、联结、清波漾漾、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各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乡亲们走搭石、修搭石等一系列简单平凡的事件中体会理解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反复诵读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习课文1、3自然段,初步感知搭石以及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课文2、4、5自然段,深入体会理解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并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吗?农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刚刚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说了自己在农村的经历,以及农村给你留下的印象,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1篇有关农村生活的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农村和你们印象中的农村有什么不一样。

2.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难写、难写的字词。

2、教师引导纠正,一行人的“行”“涨”“间”是多音字,“俩”读“liǎ”,“绰绰”是翘舌音,注意“衡”的笔顺书写。“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3、交流读后感受:什么叫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搭石的便利,搭石是家乡的风景)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对母语具有一定的敏锐度,所以生字词主要让其同桌以及小组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解决,教师在一些易错的字词上适当指导纠正,做到点面结合。

三、再读课文,感觉风景美

1.引导:同学们都说到了有了搭石行走方便了,那么没有搭石的时候,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理解体会什么叫“脱鞋挽裤”

(2)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没有搭石的不便和危险:工人出工要脱鞋挽裤,收工要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去要脱鞋挽裤,访友去要脱鞋挽裤,访友回来也要脱鞋挽裤,学生上学去要脱鞋挽裤,放学也要脱鞋挽裤。

(3)不管干什么,只要过这条河,就要脱鞋挽裤,在这一次次的脱鞋挽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现在是夏天,脱鞋挽裤没关系,那么进入冬天呢?还能脱鞋挽裤吗?

2.引导:搭石给人们带来如此大的便利,这一排排的搭石在作者心中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走走那搭石,感受一下那美丽的风景。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和搭石有关的风景?你觉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分为四个层次教学: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第一层:感受动作美

①通过举例子,想象,出示图片等一系列方式,紧紧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体会理解“协调有序”。

②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朗读这段话,读出协调有序的感觉。

第二层:感受声音美

学生自主发言为什么说人们走搭石的声音会像轻快的音乐(估计学生会从脚步声整齐,人们心情愉悦等方面进行理解)

第三层:感受倒影美

理解体会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出示“绰”的三种解释:宽,不狭窄;富裕;形容姿态柔美,供学生选择,从而加深理解。

第四层:感受心灵美

①读着这样的一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学生想象交流,讨论

③播放人们行走在搭石上的动画,配以音乐,使清波人影两相和的美好画面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要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悟语言文字才能表现出来,语言不是无情物,通过品悟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升华情感;通过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场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结: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也通过一行人走搭石感受到了这道风景的亮丽。文中还有许多描写和搭石有关的风景,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这篇课文把搭石写的如此美丽,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且积累你认为美的句子和词语。

(3)最后,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再次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第二篇】

一、字形小魔术

例:共 __(洪水)

孟 __(  )  张 __(  )  库 __(  )

急 __(  )  谷 __(  )  犬 __(  )

告 __(  )  辛 __(  )

二、填上合适的词

轻快的(  )  (  )的情感  山洪(  )

踏踏的(  )  (  )的风景  溪水(  )

(  )的石头  (  )的流水  清波(  )

三、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搭石课堂实录教案【第三篇】

课前交流:

师:老师的家乡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里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而且新疆还被誉为“歌舞之乡”。今天,老师要表演一个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课件出示新疆风景图片,配音乐,老师表演新疆舞。精彩的表演赢得学生、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领略了老师的家乡新疆的美丽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轻音乐起)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生看)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21.搭石——

师:像老师这样读,21.搭石——(声音干脆利落)

生齐读:21.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同学们读课文特别认真,什么是搭石?谁来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生: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应是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同学们听出来没有,他读的时候有什么问题?

生:他总是还没到停的时候就停了一下。

师:停顿上有问题,请以后改正,好吗?他有个字音没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沉默)

师:认真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后可要注意了。刚才他把“二尺”读成了“两尺”,一起来读。

生:(齐读)二尺。

师:再读。

生:(齐读)二尺。

师:对了,读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准。(“间”变红)这个字是多音字。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准确,他读的是几声?

生1:四声。

师:对了,读给大家听。

生1:间(jiàn)隔。

师:一起来像他这样读。

生:(齐读两遍)间(jiàn)隔。

师:它还有一个音,谁知道?

生:间(jiān)。

师:组个词,好吗?

生:黑白相间(jiān)。

师:应该是黑白相间(jiàn)。平常我们经常说的时——

生:时间。

师:再读课文里的字音——间(jiàn),读词——间隔。

生:(齐读)间隔。

师:“间隔”是什么意思?

生:距离。

师:课文里指的是距离,是什么之间的距离?

生:是搭石之间的距离。

师: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她。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

生:会脱鞋——

师:把问题回答完整。

生:如果没有搭石的话,人们会脱鞋绾裤。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绾”是什么意思呢?

生:绾裤的就是卷起裤子。

师:在这里脱鞋绾裤的“绾”就是把裤子卷起来。把鞋子脱掉,把裤子绾起来,这就叫——

生:脱鞋绾裤。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很麻烦。

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感受到人们来来去去很麻烦。

生2:人们上工时,收工时,赶集时,访友时等等都感觉很麻烦,因为都要脱鞋绾裤。

师:是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这还是在夏天的时候。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生:搭石。

师: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注意了“二尺”,读。

生:二尺。

师:再读。

生:(读)二尺。

师:什么样的石头?

生:平整方正。

师:对了。平整方正的石头。把“平整方正”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平整方正。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搭石是用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的石头组成的。

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觉得搭石怎么样?

生1:有了搭石后,人们很方便。

师:除了方便,搭石还给了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2:我觉得搭石很美。

师:多好啊。你们和作者刘章爷爷想的是一样的,他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了搭石的美,谁找到了?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们现在来交流吧,谁来说一说?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坐。(课件出示语段)同学们来看他找的着这两句,(“行”变红)这里面也有一个多音字,他读的什么?

生:一行人。

师:对了,一行人。这些在搭石上面行走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对了,再读一遍,一行人——

(生读)

师:它还有个读音是什么呀?

生:行(hánɡ)。

师:组个词。

生:行(hánɡ),银行。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我们来读一读。先自己练习读一读,等会儿请小老师带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她读对了,同学们跟读两遍。

(生读)

师:小老师当得不错,同学们读得也很好。

师:那么,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

生1:协调有序就是很整齐,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

师: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她刚才说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搭石,感受一下什么是协调有序。

师: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

师:(引读)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对了,就这样。哪个组来走一走搭石?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如果没接上,你们就会掉进小溪里的。(师读,但学生没弄明白要求,师把要求重述一遍)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两遍)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地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对,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板书“协调有序”)

师:再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两句,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画面的美呢?

生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怎么啦?

生:他把“人影绰绰”的“绰”(chuò)读成了cuò。

师:你再把“人影绰绰”读一遍。

生1:读。

师:“人影绰绰”的“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师:同学们来看,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 宽;不狭窄

B. 宽裕;富裕

C. 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第三种解释:形容姿态柔美。

师:对了,在这里”人影绰绰”的“绰”形容姿态柔美。多么柔美的姿态呀,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着两个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读得很准确,谁来带着感情读,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幅画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美呀,把我们带进了画里,请同学们像他一样读读这两个词。

(全班读)

师:再柔美一些,读。

(生柔美地读)

师:多美呀!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大声地读,同学们小声地读。

(师配乐朗读)

师:是啊!它不但是一幅美丽的画,而且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

生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全班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无数次走过搭石。每次走过搭石,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请女同学读——

(女生有感情地读)

师:刘章爷爷一遍遍走在搭石上,一遍遍数着,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请全班同学再来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全班同学再次融情朗读)

师: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来说。

生: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经常到山里的人……”

师:“俩人”,跟着读两遍。

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都是让对方先走。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这两个人很谦让。

师:多好的一个谦让,他读懂了家乡人美好的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部分内容。

(生齐读)

师: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里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读两遍。

生:fú,fú。

师:“伏下身”的“伏”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动作来表示?(到讲台上表演给大家看)

(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注意年轻人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伏下身子”就是把身子——

生:弯下去。

师:年轻人恭恭敬敬地弯下身子,还把老人安安全全地背过小溪了。

师:(采访一男学生)年轻人,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啊!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年轻人会因为老人没有向他表示感谢而感到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板书“理所当然”)同学们想一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别的老人来过小溪,他会怎么做(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那如果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肯定会有其他人怎么做?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通过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所当然”,你们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家乡人孝敬的品格。

师:孝敬的品格,再这里应该用——

生1:尊敬。

师:他用了一个词——尊敬,家乡人非常尊敬老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尊老,敬老已形成民风、乡风。家乡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我们看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真是景美,人更美。

师:难怪作家刘章爷爷由衷地赞叹道:(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全班齐读该句)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师: 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

生1:一位妇女。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一位妇女?

生:一位妇女抱着小孩。

师:把话说完整。也许会有——

生1:也许会有一位抱着小孩子的妇女来走搭石。

师:人们会怎么做?

生1:会帮助她,背她走搭石。

师:是把她背过去吗?是帮她——

生1: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师:谁再来说说还有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

生2:还有上学的小姑娘来走搭石。看,那个小姑娘很胆小,年轻人看见了,把她抱过去。

师:多好的年轻人哪!还有没有人走搭石?

生3:会有带着行李的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们会帮助他们把行李提着,扶着他们过搭石。

师: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生动笔写。师巡视,并提醒:写完的同学读一读,把句子写完整)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没写完的也没关系,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假如有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走搭石,人们总会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师:还有吗?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就交流到这儿。

五、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师:同学们,这条搭石静静地躺在小溪里,它们任人踩,任人踏,默默地为大家做贡献。难道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这搭石吗?

生:还有家乡人。

师:对了,还有像搭石一样默默奉献的家乡人。我想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纯朴、善良的家乡人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里。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家乡人的美?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21. 搭石

协调有序

理所当然

《搭石》课堂实录【第四篇】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针对选编意图和我班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

一、以“美”贯穿课堂始终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开始就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搭石美的句子,再投下引子“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积极创设情境,感受由“搭石”所蕴含的美

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调整搭石”画面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当老人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出示句式:

1、当上了点年岁的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他不由停下匆匆的脚步,心想:( )。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这样地做着。

2、他先( ),接着( ),然后( )直到满意才离去。又如在感受“协调美”中,我让一组的学生开小火车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语速一次比一次快。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协调有序”再如体验“敬老美”中,我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一做年轻人。过了小溪后问他“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又引导学生说,“这个老人年轻时肯定也……”“这个年轻人老了以后,肯定有……”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指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7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