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精彩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背影》教案(精彩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背影》优秀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音、形:
奔丧 狼藉 妥帖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惨淡 赋闲 迂腐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祸不单行 天无绝人之路 东奔西走 交卸 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根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顺序安排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顺序;将事件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
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背影》是1篇纪实散文,也是1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共7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思念父亲,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照应开头,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背影》教案【第二篇】
研究专题:
文学作品中的亲情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个性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沟通个性体验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序曲
课前欣赏名曲《送别》。
一、 赏析名句,千古情怀看离情。
1、名句赏析
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诗经》)
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乐府民歌)
与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
2、小结: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或壮别,或惜别;或亲情,或友情,或恋情;或豪情万丈,或柔肠百结,其中都蕴含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我们千古不变的情怀……
二、 走进文本,泪光点点读深情。
1、 复习: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 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有哪些表现?(流泪)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请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与哪些事有关。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悲哀之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之泪)
——……,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早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之泪)
——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怀念之泪)
3、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4、视频表演读展示及学生表演读。
5、问题探究一: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与大家交流。
(从特定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身份来分析。——文章感人的!)
6、问题探究二:以此文为例,文章要感人,在选材上有什么要求?
(真实,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小结:素材来源于生活,感动来自于真实。
三、 走出文本,春秋笔法悟语言。
1、 说说“春秋笔法”:孔子修《春秋》著微言而知大义,褒、贬尽含简洁文笔中,后称为“春秋笔法”。不仅记史,记人记事皆有此笔法。
2、 朱自清“春秋笔法”分析:
3、 1)叙事简洁,还原生活本色。
全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着一“悲哀”,悲哀尽现。
2)描写方式为白描,再现生活情景。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完全用白描的手法。作者用廖廖的几个动词,写出了传神的细节……
3、小结:真情出自于朴素,形象来处于细节。
四、 贴近生活,回忆往事说亲情。
1、 同题作品赏析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回忆到这儿,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三毛《背影》)
2、 师生作品赏析
我特意去看了我家的那座山。昔日荆棘满布、乱石突出的大山,杂木、柴禾都被父亲砍掉,并重新翻垦植上了新苗。我满眼晃动着父亲那双被砍刀和锄头磨过血泡、生成老茧的大手。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我的父亲却用他的爱征服了一座山。面对父亲征服的大山,我哭了,成年后我第一次哭了!(尹甫清《父爱不关诗》)
“琴琴!”背后传来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拧头一看,真的是爸爸!他把手中的袋子递给我,又从裤袋中掏出些钱给我,还叮嘱我要吃饱、好好休息、有事打电话回家,还未容我说一句话,那拉长的影子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了。……,那一夜我迟迟未眠,那拉长的影子湿润了我的心。(黄文琴《背影》)
暑假过去了,我要回远方的城市去读书。“乖孙女,好好读书,别太担心奶奶,奶奶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奶奶,我会的。我会常会来看您的”。——临别的夜晚,杨桃树下,这些对白被我和奶奶演绎了无数次。奶奶告诉我门前的杨桃树是她在爸爸和叔叔外出的那一年亲手栽的,她想让儿孙们记着回家的路……
第二天,奶奶在杨桃树下向我挥手告别。杨桃树已经长高了,它的一片浓荫庇护着奶奶瘦弱的身影。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泪水模糊了我渐行渐远的脚步……(陈祖怡《故乡,那棵杨桃树》)
3、感人亲情自述。
五、 放飞思绪,我以我心写我泪。
亲情,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在我们的生命体验里,一定有被亲情感动得淆然泪下的情景。现在,我们放飞思绪,以一个小片断、一个小细节写下我们生命中的流泪和感动,来表达我们对亲情的一颗感恩的心。我以我心写我泪!
《背影》教案【第三篇】
《背影》教学实录
本溪县第一中学 马波一、简述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
生: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的作用。故曰点题的“背影”。
师:你是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普天之下所有华夏儿女都感动的“背影”,摧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可以看出你很激动,朱自清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老师我可以对李航同学的发言做点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觉得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见解独到。我想朱自清先生是应该有遗憾或后悔之情的。
生:我觉得此时朱自清先生感动之情淹没一切。因为这是他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
师:但我们不能否认朱先生此刻内心十分复杂,会有一点点遗憾懊悔之意,你们能理解接受吗?
生:可以。
师:谁能说说第三次出现的“背影”。
生:我认为这是惜别的“背影”。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师:分析很精彩。
生:我认为此处惜别的“背影”,写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来写,距离由近到远,视线由显而隐,但感情却愈来愈浓,没有用浓墨重彩,只用白描手法,却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这是一种很成功的空白艺术。
师:你这是侧重从艺术手法角度理解。
生:我认为作者此时心情应该很悲酸痛苦,特别是想到父亲找工作的前景时,更会为父亲担忧。这样父亲怕儿子路上有闪失担忧,儿子为父亲的前程担忧,从中我们能体会父子深情。
师:你的分析更深刻,触及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认为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思念中的“背影”。是完成形象定格,令朱自清先生永世难以忘怀的“背影”。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所以此处更是感人至深。
师:你的分析,令老师感动,此刻,你是我的老师。
生: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我想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师:我想到一个成语“锦上添花”,你的分析更进一层,可谓“锦上添花”。
师:我有点疑惑,难道四次“背影”作者是平行分配笔墨的吗?
生:不是。
生:作者详写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因这一情节感人至深,所以详写。
师:我明白你说的意思,谁还能进一步谈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材料安排的详略与否,与文章中心有关。这一情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最能突显中心,所以理应详写。
师: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构成的,那些与中心联系最紧密的理应泼浓墨重彩。此外还有一点决定这一情节得详写,看谁能答出来。
生:因为从这一情节中,作者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第一次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其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要详写。
师:对。这正说明将后三次“背影”的顺序颠倒是不适合的。道理李明同学已说得很清楚。
师:同学们,难道没感觉到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很特别吗?
生:说来也奇怪。一般表现一个人物,都有正面描写,都有音容笑貌,可本文留给我们的却是“背影”,我想这个角度很独特,算是独辟蹊径吧!
师:是的,这是个新视角。
生:我认为这个新视角之所以能成功,也就是“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一位身体肥胖的、步履蹒跚的父亲,爬月台留下的,其中的努力、费力、艰难的情状可想而知,实在令人感动。
师:仅有独辟蹊径的精神,角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做支撑,否则就会华而不实。
生:听了同学和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很深。我以前写作都是前人走过的老路,没有创新,让人读来一眼看穿来龙去脉,直来直去,不会设置悬念,给人回味的空间。
师:我想对每个人的启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收获,这种独特的手法技巧我们能学来,也应该学会。但更重要的是认真观察体会生活,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来。否则再高的手法技巧,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老师,我有个建议,今天的作业 就模仿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好吗?
师:当然可以,我没意见,同学们以为如何?
生:好!(齐声)
(三)触及主旨,情感升华
师:你们写父亲或母亲,是要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那本文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我认为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本文中心,无非就是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说,表现父子深情。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我们常说严父慈母,可文中的父亲更多的是像一位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自己的儿子,这岂不是对严父形象的糟蹋。
师:你说的“糟蹋”,言之过重了,但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提出的问题很深刻,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我也有同感,我总觉得这一父亲形象少了一点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
师:我保留意见。
生:我认为这一“慈父”形象的背后,有阳刚的一面。比如父亲的这句话语“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语气坚定,有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师:你明确而创造性地表达了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语气。(生齐读)
师:很好,读出了坚定乐观的语气。
师:你们说得丰富多彩,认识深刻,所提的问题,也很有见解,希望你们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多媒体播放《父亲》,师生齐唱)
师:同学们,普天之下似乎只有母爱无边,但我要告诉你们:寰宇之内仿佛更有父爱永存,真是“可怜天下父亲心”呀!而“父母的心”,其实就是伟大的无私的爱。让我们把这种伟大无私的爱传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下课!(大屏幕出示)
三、点评:
马波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优秀案例。
从教学全过程来看,全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导语 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设计独具匠心。内容分析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重点突出,难点启发引导很讲技巧,有很强的调控能力,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特别是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更是锦上添花。齐唱《父亲》是活动形式的变化,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刻表达,真是说得好听,不如唱的动听感人,使全课教学余味犹存。
一句话,全课可谓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值得细细品味,好好咀嚼。
《背影》的优秀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
理解本文选材立意及文中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回忆性记叙文“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的一般结构式。
2、较高目标:
体验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
进行外貌描写片断训练。
课时计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落实基本目标)
一 导语: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抒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
请翻开课文,先看“预习提示”,标划出作者简介,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提示。
二 略读(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全篇结构)
提问:“预习提示”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本文写的是“那一回”的事,这个“那一回”指的是“哪能一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情形?请用三分钟时间快速判断:文章从第几段一第几段都是在写“那一回”的来龙去脉的?
明确:第一段开篇主题,提出难忘“背影”(板书),引出回忆。第二段开始追忆“背影”(板书),展开回忆,具体描写“那一回”事件的详细经过。第三段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那一回”的背影(板书:再现“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 朗读第二部分(或播放音像),熟悉第二部分内容。
四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选材立意。可围绕以下问题殿开:
〖〗1、第二部分中写了两处“背影”,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它们各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明确:都发生在南京车站: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板书)
2、“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明确拳拳爱子之心。板书)“离去的背影”为什么使“我”的泪又来了?(明确: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板书)
3、在写南京父子离别之前还写了在徐州随父亲奔丧、家境的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从中你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材料表现了世道艰难,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心境自然不好。把“背影”放在这样特定和环境条件下,写出特定的家境,心境,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才更加哀婉感人。
五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验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六 指导导学生概括全篇中心。
明确:通过一次父子离别情形的回忆,表现了父亲拳拳爱子之心,抒发了作者对父亲不尽的怀念之情。
七 课堂类化训练(口头作文)
读完《背影》,我们都被文中父子那种真挚哀婉的相爱相怜之情所打动,激起我们内心感情的共鸣。其实,我们自己双何尝不是在父母的般慈爱与呵护中长大?我们又何尝不曾经历过许许多多令人潜然泪下的动人的一幕呢?请打开你记忆之门也向大家叙说你感受最深的“那一回”。
八 课外作业(习题二、四、七)
板书设计:
一 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二 追忆“背影”(展开回忆)
买橘的背影──拳拳爱子之心
离去的背影──别离的最后印象
三 再现“背影”(结束回忆)
第二课时
(落实较高目标)
一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如:听写并解释加线字义:
交卸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赋闲
踌躇 蹒跚 拭干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举箸 晶莹
二 精读有关“背影”描写段落(即倒数第二段),体会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请同学用括号标出父亲爬过月台买桔的背影细节描写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表情朗读一遍。
2、提问:“我为什么看到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背影,会很快地流泪呢?”如果把文中四个动词换成别的词语,还会有让人“流泪”的效果吗?
(把“探”换成“纵、翻”;“爬”换成“跳、跃”;“攀”换成“抓、拉”;“缩”换成“跨、登”。)
明确:这四个动词准确地描摹出父亲年老体胖而爬过月台时的艰难、笨拙、费劲的情景,从而生动表现出父亲为儿买桔不辞劳苦的至爱深情,因此才有如此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3、把这段动作细节描写再读一遍,然后给一分钟准备,完成背诵。
4、在写离去的背影时,也有一个动词选用很准确。请问:“再找不着了”一句中的“找”可否换成“看”或“瞧”?为什么?
明确:“找”,寻觅父亲的身影,表现了儿子对离别的难舍,想最后再看一看父亲的真挚感情。而“看”,“瞧”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三 课堂训练(片断描写训练)
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限时十分钟完成人物外貌描写。比一比,看谁描写得最准确、最细致。
四 课外练习(课文练习五、八)
《背影》教案【第五篇】
教学创意:
让学生感悟真情,品味生活。
朱自清的《背影》是1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再进一步研讨:父亲爱护儿子,文中哪些词句、段落能体现?儿子理解思念父亲,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平台展示]
一、整体感知
播放Flash动画(车站买橘),导入
课文
教师:“背影”是作者父亲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给作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感情。
二、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感情诵读,在朗读中体会父子深情。
三、探究
以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找出文中能体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句、段。
2、找出文中能体现儿子理解父亲、怀念父亲的。句、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体现父亲爱儿子的深情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再三嘱咐,两次“踌躇”,
决定亲自去送
②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两个“忙着”拣定
座位,叮嘱再三
穿铁道买橘
离别时的惦念。
③父亲来信。
体现儿子对父子的理解,怀念之情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首尾的思念。
②“真是太聪明”的自嘲、自责、追悔。
③父亲买橘时,对父亲的细致观察、描写(外貌、动作)。
④三次流泪。
⑤描述父亲“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对父亲的理解、讴歌。
小结:整篇文章抒情气氛浓郁,通过日常生活中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用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意,表达了父子深情。
四、拓展延伸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为大学生的儿子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亲倾尽全力,攀越月台,体现了坚韧、真诚、执拗的性格,反衬出了作者脆弱,面对生活琐事急躁无奈,对人对事缺少真诚与耐心的的缺点,面对这样一个浓缩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亲的伟大、坚强,怎能不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泥!
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确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