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精编教学设计【实用4篇】
【导言】此例“《马说》精编教学设计【实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马说》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1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马说》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1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1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韩愈资料(一):
韩愈资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马说》教案【第四篇】
知识目标:
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能力目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缺乏文言积累,应注意引导并强调分析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