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7555

【导言】此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优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第一篇】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  ) 旌旗(  ) 天堑(  ) 挑x n(  ) 上s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     )  崇敬(     )

践踏(     )  峻峭(     )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a、接近  b、流传  c、挂下  d、低下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  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  d、从低往高观看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c、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5.对本文说明顺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

b、由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

c、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d、纪念碑建筑过程顺序

6.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读选文,回答问题: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7.以句号为标志,全段共四句话,分析它们的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句话说明了纪念碑四个部位的装饰。

b、第一句概括全段内容,后三句分方位说明纪念碑的装饰。

c、前三句按纪念碑的部位说明装饰,最后一句概括纪念碑的“风格”和“精神”。

d、第二句是全段的核心内容,作重点说明,其他三句略写,点到为止。

8.读下面咏牡丹的诗句,选出与小碑座四周雕刻牡丹的寓意相同的一项(  )

a、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裴潾)

b、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

c、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雨枝残。(唐·白居易)

d、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唐·薛涛)

9.第二句中的一个“      ”字表明了小碑座的四周除雕刻有三种具有象征的意义的花之外,还有其他花草或画面。

10.文段最后一句中的“民族风格”是指    ,“鲜明的新时代精神”是指    。

11.小碑座四周雕刻的大花圈为何是“八个”,而不是四个、六个或十个,揣摩设计者的意图是什么?

第二部分:

人的光芒

⑴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

⑵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⑶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     (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⑷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⑸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

⑹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     (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⑺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躇,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使冻僵在路边。

⑻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⑼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⑽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   a  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⑾丹娘·萨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  b

⑿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  c

12.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l)满天弥漫的浓厚的     (a、黑烟  b、硝烟)

(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     (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

13.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三处中的      处。

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14.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

900天——

15.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事例四:

16.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

17.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

第三部分:

18.富兰克林说过,很多人都曾为一个“哨子”付出过过高的代价。这“哨子”在每个人那儿具体所指各不相同。阅读下面的语段,说说两处“摔碎的茶壶”的具体所指是什么。(2004年无锡试题)

从前有一个人担着茶壶去卖,不料经过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出来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有人提醒他:“你的茶壶摔碎了,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了,看又有什么用?”

其实,人生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的远远比摔碎几个茶壶严重。你能否脚不停头不回从头再来,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著名话剧演员波尔赫德活跃在世界戏剧舞台50多年,71岁时,一场意外使她破产。更糟的是,她的脚因受伤引起脉管炎,不得不截肢。当医生忐忑不安地把这消息告诉她时,她却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其他办法,那就面对现实吧。”波尔赫德平静地面对摔碎的茶壶(a),重新站立,还活跃在舞台上7年。

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它可能经过诸多挫折和失败才有望实现。能像那个卖茶壶的一样的人实在不多。我们所见更多的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他们面对已摔碎的茶壶(b),往往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结果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说不定因为分神还会摔碎更多的“茶壶”。

a:

b:

19.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004年温州试题)

a.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

c.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d.房内飘出了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20.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2004年无锡试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他们继承先烈未完成的事业,奋勇向前。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

分析:“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3.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

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米。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4.说明的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归纳: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归纳:十块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

(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和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感情。根据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

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对理解文章时空顺序的完美结合大有帮助。

5.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分析: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

(1)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

(2)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图——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航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目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

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          镏( liǘ)金

上溯(Sù )          五卅(sà)

朽(xiǔ)           幅(fú)

天堑( qiàn)        镶(xiāng)嵌( qiàn)

发髻(jì )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结合“理解·分析”的提示,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第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 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表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发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以及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并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十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待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照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6.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0节)。

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碑东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碑南    武昌起义

(后)   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空间                                        时间

碑西     八一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碑北      胜利渡长江

(正面)  解放全中国   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而是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l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7.讲读课丈第三段(第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本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3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一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四)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十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五)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   活动顺序:(接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离开(纪念碑)

2.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十幅浮雕)

东(2幅)→南(3幅)→西(2幅)→北(3幅)

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建立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840年以来在历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们。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兴建纪念碑的决议。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参加奠基典礼,毛泽东同志亲自执锨铲土奠定基石。1952年8月动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五一”节正式揭幕。

三、关于牡丹花、荷花、菊花的象征意义。

牡丹,花大色艳,富丽堂皇,是我国的名责特产花卉,号称“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之誉,一向被推崇为“中国名花之最”。很多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就把牡丹视为富丽繁荣(高贵)的象征。荷花,又名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荷花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作为虚心正直、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纯洁)的象征。菊花,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喜爱的花卉,古往今来,多少人钦佩它,赞美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如何”?(陈毅:《冬夜杂咏》)菊花以其傲霜和耐寒的品格赢得了美誉。因此,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的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韧”。

(摘自《初中语文教材新探》第一册,吴林书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分析文字)

(贺洪恩)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 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 本文篇事物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 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所以略讲,只作一般性了解。

三、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在学生能力上的培养。

五、 课前预习:

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说明文的结构特征,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六、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安排: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明确体裁、解题 复习、思考、圈画

2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字、词、结构等) 阅读、讨论、思考

3 创设问题情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朗读、讨论、思考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课文第2—5节重点了解这一部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阅读、勾画、思考

2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6—10节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 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3 学习评价:你认为文题中的“人民英雄”究竟包括哪些人? 思考、自由发言

4 组织交流: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 畅所欲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向您介绍我们的**中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参与活动:出示中学平面图 讨论、自由发言、个别发言

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 :

1. 到网上去收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了出一期板报。

2. 课后请收集为国捐躯的顺德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第四篇】

一、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天堑 上溯 镏金 逾越 巍峨 挑衅

àn shuò liū yú wēi pàn

àn sù liú yù wěi xùn

àn shuò líu yú wéi xùn

àn sù liú yú wēi xìn

二、按拼音写汉字 。

ān___仰 ù___立。

3.镶qiàn___ 4.重màn___。

āo____刻 áo___穴。

7.五sà___ àn___基。

ì___墙 10.周定fǎng___。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万年长存 高尚 纯洁 怀念 敬仰 丰功伟绩 民族 风格 新时代精神

1.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象征着烈士们的( ),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 )。

2.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精神( )。

3.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 )、( ),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 )。

4.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 ),又有鲜明的( )。

四、调整句子顺序,并说明这样安排的依据。

①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②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③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④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顺序:______依据:______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_____(建成、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_____(参观、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_____(直立、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2.“巍峨”的词性是_____,在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瞻仰”___________。

3.文中准确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特点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是按照________的空间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一、d

二、1.瞻 2.矗3.嵌4.幔5.雕6.巢7.卅8.奠9.砌10.舫

三、1.丰功伟绩、怀念。

2.万年长存。

3.高尚、纯洁、敬仰。

4.民族风格、新时代精神。

四、④③①② 空间顺序

五、1.落成、瞻仰、矗立。

2.形容词 突出纪念碑的雄伟高大;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

3.巍峨、雄伟、庄严。

4.打比方,形象地写出了纪念碑的高大雄伟。

5.纪念碑 由远到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

三、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有条件的可绘制一组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五、课前预习:

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文后理解·分析一、二的要求和提示,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六、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作品,正音正字,划分段落,学习1-6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挂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

瞻(zhān)仰(yǎng) 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镏(liǘ)金

上溯(sù) 五卅(sà)

朽(xiǔ) 幅(fǘ)

天堑(qiàn) 镶(xiāng)

嵌(qiàn) 发髻(jì)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结合“理解·分析”一提示,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碑文。

2.完成“揣摩·运用”三。

3.预习第7-10节,试填写“揣摩·运用”四的表格。

4.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7-11节,理解并掌握说明中的记叙,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 南(3)─→西

(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揣摩·运用”三、四。

2.背诵碑文。

2.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4.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9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