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6057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游褒禅山记》 教案1

A.课时安排:三教时。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4篇课文中有3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4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4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 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情境导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一)音谬之思

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

1. 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 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 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

①古人观自然有得。(例证)

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 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1. 王安石写作缘由:

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2. 同游之人共鸣

父(甫)的探讨,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音谬——深思慎取 游洞不尽—— 力

教学难点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课文4

1、听读课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讲解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

本名①→由来②③→山洞名及来由④→仆碑、本名⑤→音谬⑥

3、作业:书面翻译第一段在笔记本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5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 周玉崧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课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

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丽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⑴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⑵ 记游洞经过。

⑶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⑷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⑸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1、补充注释: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⑸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⑺ 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⑻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⑶ 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⑷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⑸ 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⑹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⑺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4、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5、分析理解:

⑴ 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⑵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⑶ 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⑷ 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1、补充注释:

⑴ 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⑸ 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2、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⑴ 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⑷ 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⑶ 险以远,则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⑸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叹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⑴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 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⑷ 《临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2、课后作业:

⑴ 背诵全文。

⑵ 完成《高考神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6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