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1728

【导言】此例“《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迸溅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蜂露蝶阵   盘虬卧龙

2、学习本文托物寄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方法细致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景物描写表现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2、联系生活,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启发式。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作品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紫藤萝瀑布》。

二、作者:

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之女。主要作品有小说《三生石》,散文《丁香结》等。

三、背景:

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文革。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

四、朗读:

板书:迸溅   繁密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蜂露蝶阵   盘虬卧龙

五、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再总结)

1、问:本文几自然段,可分哪几部分?

答:11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10),第四部分(11)。

2、问: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看到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我停住了脚步。

第二部分(2-6):正面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紫藤萝。

第三部分(7-10):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四部分(11):紫藤萝给我精神力量,使我加快了脚步。

六、思路:

停步——紫藤萝——生命——加快脚步

七、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

一(1):停步            悬念

二(2-6):紫藤萝        正面

三(7-10):生命         深入

四(11):加快           照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意思?

答:四部分。

第一部分(1):看到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我停住了脚步。

第二部分(2-6):正面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紫藤萝。

第三部分(7-10):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四部分(11):紫藤萝给我精神力量,使我加快了脚步。

二、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1、景物描写:

比喻:紫藤萝——瀑布

表达效果:形象

拟人:欢笑——挑逗——嚷嚷

表达效果:生动

2、借景抒情:

景:瀑布一样的紫藤萝

情:热爱,赞美

3、托物言志:

物:紫藤萝

志:生命之树常青

4、前后照应:、

前:停住脚步

后:加快脚步

四、主题:

本文通过对一树紫藤萝花多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突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了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一、停步       一、景物描写

二、紫藤萝     二、借景抒情

三、生命       三、托物言志

四、加快       四、前后照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这4篇《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答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出示紫藤萝瀑布的视频片断,定格于一丛灿烂的紫藤萝花,并以此画面作为整个课件的背景)

美好的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紫藤萝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练习。字词教学:

P19读一读,写一写。

配乐范读。明确要求:听一听全文的内容,从中感受那花的色泽,花的神采和花的气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出示问题:

⑴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⑶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听读后讨论,再简要回答。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二、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整体感知,只能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具体把握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必须研读好的章节、段落、精彩片段。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⑴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⑵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⑶赏析语段中好句子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3、学法指导:

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文章有感情,重音、语速及四声。

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⑴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

生命的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⑵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师小结:理解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感情的变化。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对人生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⑶赏析语段中的好句子,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的感悟。

教师小结: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是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对生命的长久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能被厄运压倒,要振奋精神。面对新的生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小组合作交流。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⑴学生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⑵教师向学生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拓展延伸:

⑴类文欣赏:《生命就是奇迹》

⑵提供材料(如野菊花),学生口头作文:《我看野菊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像一首深沉的歌,是一幅绚丽的画,它不与群芳争艳,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的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象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3

课堂上,我们搀扶着走过

——《紫藤萝瀑布》教后

暮色时分,一个体弱多病的八岁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气,爬到六七米高的悬崖上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到。是他的父亲,鼓励他、指导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探着挪动身子,最后安全地回到了平地上。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的关于自己成长的故事。作者从这番经历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让他一生受用。我在指导学生学完这一课之后,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他父亲的那句话:“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句话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是一种启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总是广受诟病,这种境遇从“满堂灌”时期一直持续到“满堂问”时期,现今到了“满堂说”的新时期,满意率似乎也未见上升多少。目前,在主流视线关注下的中学语文课堂,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里,师生的课堂行为大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发生和进行。但是,如实地说,即便是从那些经过反复演排并精炼出来的课例里面,我们在经历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暂欣喜之后,仍不免有“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慨。

我相信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据我十分有限的课堂阅历看来,教师的教学姿势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前的课堂里,教师似乎无所不知,授课成了呈显才学的机会,是居高临下式的;现在学生主体以后,教师便煞费苦心地将课堂设计成娱乐板快,自己成为节目主持人,还是那种“快乐大本营”式的。我并不否认,教师在课堂里有时候需要作为“知识的上帝”出现,有时候扮演节目主持人效果可能更佳。但教师的本色使命除了课堂的组织者外,更应该是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尤其是参与者,教师应该有身临其境的参与姿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超然于学习活动之外,做一些应节而舞的假动作。而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表现出来的通常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真实姿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组织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格外注意与学生“同甘共苦”,从而有了意外的收获。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紫藤萝瀑布》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人生”主题单元。这篇出自学养深厚的名家之手、几于“大象无形”的散文名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即使将它作为大学生的功课,也是很有事情可做的。而初中生学习这篇文章,则只能“取一瓢饮”。所以,备课时,我计划安排课前预习,然后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问题。然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一些特点:⑴花多(课文是“繁盛”),⑵由“株”、“穗”、“朵”组成,⑶每一穗上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⑷每一朵花的颜色是“上浅下深”。 学生的正确回答显然得益于预读课文的“先入”作用,为学生观察紫藤萝图片提供了帮助,是真实的收获。同时很自然地获得了关于课文的第一条线索——景物描写的顺序。

接着,我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与我们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相比,有那些不同之处?学生听完后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像个在田野里捡拾粮食的长者,忠实地收起他们抛落的谷穗,整理如下:

⑴课文写了紫藤萝的花瓣和花蒂,图片上看不清楚;

⑵课文写的是一大棵紫藤萝树,图片上的只是一棵小树,也可能是一根树枝;

⑶课文写了花的香味,图片上闻不到;

⑷课文中的紫藤萝是立体的,动的,图片上的则是静止的,平面的;

⑸课文还写了从前的紫藤萝,并与眼前的进行了对比,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学生的观察很仔细。我据此指出,很多时候,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本文的作者正是这方面的榜样。

在介绍了作者的有关情况之后,我问学生: 刚才有同学说课文中的紫藤萝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那么,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脱口就说出了文中的重要词语“焦虑悲痛”和“宁静喜悦”。我提示他们:人的感情变化有时流露在表情神态上,有时则表现在言谈或动作上。学生马上明白了,文中的“停住了脚步”、“加快了脚步”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这样,就有了关于课文的第二条线索——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接下来是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经过短暂的思忖,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几番辩诘之后,概括如下:“赏花忆花,感悟生命。”

最后,学生默读课文,整理读书笔记;酝酿阅读感受,发现并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用于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一上课,我就明确将课堂活动分为“交流感受”和“提出问题”两个阶段,并约定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当有同学在重复别人的看法,而且越往后重复越多时,我就在一位同学讲完之后,马上采取“表决”策略,用“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省去相同观点的重复,尽量让不同的感受有机会得到交流。因为听重复的内容是一种消极体验,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学生的交流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有意识地利用学习笔记上记载的内容思考问题,

⑵根据课前“导读”的指示,从课文中寻找材料加以印证,

⑶解答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用于交流。

我对这种从自己出发,重视经验,有目标的学习策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然后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大多通过学生互动来解决,只在互动无效时我才参与进去。例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生死迷、手足情’到底怎样理解才正确?”

师:哪位同学来接受这一挑战?试一试?

(没有反映)

师:回答问题完全可以猜测。从知道的地方开始,可以从一个词开始,来,老师和你们一起猜一猜。

生1:可能是她的亲人遭到了不幸。

师:说得对。“亲人”是谁呢?

生2:兄弟。

师:何以见得?

生2:“手足”比喻兄弟。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不幸”又是指什么?

生3:死了?

师:“焦虑”是着急忧虑的意思。“死了”还有什么可“焦虑”的?

生4:明白了。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

师:重到什么程度?

生5:治不好。

师:你怎么知道?

生5:悲痛。能治好就不用悲痛。但是还活着,什么时候会死去象谜一样,看着亲人慢慢走向死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很焦虑。

师:你看,不是答得很好吗?作者的弟弟得了癌症,死于1982年10月,这篇文章写于当年5月。弟弟病危,人们常常会悲痛欲绝,而作者在文中只用了六个字一带而过,毫不矫情;作者的性格如何?(齐答:坚强——)这就是她的为文风格。

对于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而难以一下子理解的问题,我就采取“布白”的策略。如,有学生问道:“文中说‘爱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话怎么理解呀?

师:莫名其妙是吧?作者说的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生:十多年前。

师:十多年前是什么时候?不知道?就算十年吧。82年之前的十年是72年,72 年前后的十年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代。

生:文化大革命。

师:你知道文化大革命吗?

生:不知道。

师:有谁知道吗?

(沉默,摇头)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文化大革命”的?

生:听爷爷讲的,书上也看到过。

师:大家想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吗?(齐答:想——)好,关于“文化大革命”,我只能说,那是一个黑白颠倒,极度荒唐的年代。剩下的就要大家自己去发现啦。这是咱们的一次家庭作业 ,题目是《我所知道的文化大革命》。回家请教长辈,或者看书,或者上网查找,写1篇300字以上的文章。作业 张贴在墙上交流。

学生自由提问,课堂气氛很活跃。多个话题的快节奏转换,充满了不确定性,不时会有叫人紧张的瞬间出现。就在我打算结束“提出问题”,进入下一个程序,介绍“借景抒情”的时候,真正的挑战出现了——

生:老师,我觉得课后练习第二题出得不好。

师:是吗?哪儿不好?

生1:课文写紫藤萝主要写的是花树、花穗和花朵三方面。第二题列出了四个句子,是关于花树、花朵和枝干的。一二两句应该合在一起,不应该分开。

生2:我不同意。第一句是写整棵紫藤萝花象瀑布,第二句写的是瀑布上的花朵。这是从整体到局部。

生1:但是两句一分开就不是整体了。

生2:“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这不是整体是什么?

生1:你不懂。我问老师,没问你!

生2:你——

师:好好,你们不要争了,先坐下,冷静地考虑一下对方的意见。

两人发生争执,全班同学都全神贯注地看着我。我还没弄清楚问题的焦点是什么。额头上已然渗出了汗珠,好象有人在窃笑。

师:你刚才说“一分开就不是整体了”,这话很特别。你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1:第二句描写的虽然是花朵,但它和前一句不能分开。

师:分开了又会怎么样呢?

生1:分开了——前面写的就是模糊的,象一张淡紫色的彩纸一样,是平的。

师:说得好!你的感觉很敏锐,也很独到。我赞同你的说法,这两句都是在写瀑布的整体。第一句是粗略扫描,第二句是细腻刻画。两句连在一起,紫藤萝瀑布就是立体的,有了质感。我们在前面交流时,只注意到了这一句中的“朵”、“部分”这些字眼,而忽略了“紫色的大条幅上”、“点点”、“每一朵”这些修饰语。你的发现帮助我们大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略到了作者写景状物的高明之处。谢谢。(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另外,我还理解了你的另一层意思。课后练习将这两句话分列开来,容易让我们误以为它们是分别属于“花树”和“花朵”两个方面的。的确如此。不过,这不是编题人的错。这是我们的定势在起作用,定势是一种习惯。

感谢“彩纸”,这是一个天才的比喻!我分明有一种脱险后的庆幸之感。在走向讲台,准备进入下一个程序的时候,我脱口问了一句:“还有问题吗?”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偏巧,一只手已经应声举起了。

生1:老师,宗璞是什么意思?

师:(错愕,不解)你问的是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吧?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问作者本人。(哄堂大笑)我确实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当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办法来尝试着解决。查字典。先查“宗”,“璞”显然是表示名称的,那么“宗”就应该是表示动作的。

生 2:“宗”表示动作,它的意思是“效法”。

师: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师从、崇尚等意思。“璞”呢?

生 3:“璞”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

师: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那样一种高雅、高尚、高贵的品位。连起来讲,“宗璞”的涵义就是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高雅境界。天哪,这倒是非常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取向的。现在我倒有些好奇,(转向生1)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1:她的原名是冯钟璞,估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起的。笔名应该是自己起的,她本来可以用“钟璞”作笔名,也可以用一个跟原名不相干的笔名。我想,她选择“宗璞”,应该有她的想法。

师:你想得很独到,也很有意思,作者确实也可以用“钟璞”做笔名,这个笔名还很好听。那她为什么不用呢?大家再看看词典上是怎样解释“钟”的?哪一个解释更合适?

生:人的感情很集中,例如“钟情”、“钟爱”。

师:对。根据我们刚才从工具书上了解的意思,大家比较一下,“钟”和“宗”的差别在哪里?

(沉思片刻)

生:感情是一样的,都是喜爱之情。

师:有没有差别呢?

生:有差别,程度上,“钟”的色彩要强烈一些。

生:表现方式上有差别。“宗”的感情含蓄些,看不出来,很深沉的那种。“钟”的感情浓烈一些,是露在外面的,可以看出来。

师:很精彩!由作者的笔名,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在大家的启发下,我真正感觉到了“宗璞”意谓的丰厚,它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品位的审美趣味,让我们知道了她喜欢什么,而且感到了作者在精神深处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明白了她是怎样做的。同学们,我们这次简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是了不起呀!(掌声)这次学习,我们不仅读了1篇好文章,还认识了它的作者,拜访了作者的心灵。那么,我们靠的是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文字”)对,文字,汉字。汉字是有方向的,可以把我们引向广度和深度;汉字又是有情态的,可以放映喜怒哀乐的故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走向眼帘的那些汉字的形态,实际上就是作者心跳的样子,正在对着我们倾诉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啊!现在再看看课本的封面,上面有我们的名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给我们起了名字。这些名字要么是吉祥美好的字眼,寄托了父母的祝福和期望;要么是独特或典型的标记,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仔细搜索一下吧,看看我们自己的名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今天的作业 是课外练笔,题目:《寻找我的名字》。

下课铃响了。我用赞赏的眼光看了一眼我的学生,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了教室。其时,我完全忘了我的教学设计,也不记得自己连续布置了两个写作练习。可怜这些孩子!他们真实地阅读,他们自由地说话,他们天真地思考……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孩子们聪明的表现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屡屡为之感叹。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不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吗?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语文教学中,反复地拿“体验”说事,常常是一种滥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要学生比较图片与课文的区别,也是一种“调动”。“比较”的能力,学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节课上从无到有、凭空建构的。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为了激活它,使之浮出水面,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我因势说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一番话,则是现身说法的教化。对于现在“卡通的一代”来说,初中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卡通争夺孩子的眼球。而对“生死谜,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读,包括《寻找我的名字》的写作练习,正好有利于展示汉字的内涵和魅力。我一直觉得,汉字是汉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请原谅,我非常反感用“词”替代“汉字”。我怀疑是“词”离间了我们的心灵和汉字的距离,否则,何以有那么多的人在获得了汉字的支撑,站直了以至跑出去之后,就过河拆桥,用全球化的“词”来教训汉字呢?这也许是题外话。

还需要说明,我对“教学姿势”的体会是,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对“宗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成就了一次真实的探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的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⑴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⑵ 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3、问题组:

⑴ 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⑵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⑶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2、自主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3、问题组:

⑴ 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⑵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⑶ 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

(教师指导朗读)

4、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⑴ 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 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⑵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⑶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⑷ 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⑴ 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⑵ 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2、拓展延伸:

⑴ 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⑵ 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 ______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1、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2、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健康个性:

如:要求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感悟后,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通过对看花、忆花、思花三个部分内容赏析,让学生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同时提出了“谈谈自己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谈谈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从而陶冶自己的感情。

2、富有时代气息,加强人文教育:

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重点研读了“手足情、生死谜”、“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两部分,让学生在“忆花”的部分中去感受时代给予人的感受;“思花”部分重点在于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这种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又是潜移默化的自然的渗透,使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崇尚生命、珍惜生活、珍爱人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人文教育放在显著地位。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案中的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研讨,以及畅谈感受的环节设计,都是重视语文全面素养提高的措施,而不把语文当作纯粹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另外,教案采用了青岛市的“板块式”教学,流程顺畅,可操作性强,既重视了人文精神,又不忽视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统一,也使学生提高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4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