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乡愁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460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乡愁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愁 教案【第一篇】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使教育工作者们对原有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初中语文乡愁教案编写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乡愁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的反思

是1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乡愁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 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教案【第三篇】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6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