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亡羊补牢》教案【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30028

【导言】此例“《亡羊补牢》教案【汇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亡羊补牢【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1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 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 “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 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 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 ),就( )。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 ),就( )。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 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亡羊补牢【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⑴ 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 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 “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③ 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④ 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⑤ 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⑥ 指名背。(指导方法)

⑵ 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 “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 引导评议,齐读。

④ 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⑤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⑥ 指名读,评议。

⑦ 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⑴ 指名读第4节,评议。

⑵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⑶ 齐读第4节。

⑷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⑴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⑵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⑶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⑷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⑸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⑹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⑺ 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⑻ “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⑼ 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亡羊补牢【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学习《亡羊补牢》,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一、导入新课。

1.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看吗?(想)一起来说说吧,都有那些礼物呀!出世图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刻舟求剑

小朋友,表现得真棒!谁来说说王老师带来的礼物是什么?

生:王老师带来的礼物是寓言!

你回答得真好!对,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接触过,你们还记得,寓言是什么意思吗?(不记得没关系)寓言中的寓是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得意思,那么寓言就是包含某种深刻道理的小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寓言两则中的“则”是什么意思?谁来说?(“则”相当于“篇”)我们这节课先学习《亡羊补牢》。板书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或比较难理解的字吗?

指名解释。亡:丢失。牢:关牲畜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小朋友表现真棒!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kūlongjiēfangdiāo

窟窿街坊叼走

quànquān

劝告圆圈后悔

结结实实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提醒注意窟窿的窿是轻声,街坊的坊是轻生,圈是多音字,另外读音是juàn)

2.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相信小朋友能更好的读通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想问一下课文中哪几小节是写丢羊?(第1小节~第4节)

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读第1小节~第4节,思考一下,养羊人为什么丢了第一次,还会丢第二次呢?

1.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羊圈破了个窟窿。(小朋友们,王老师太紧张了,有点糊涂了,听不懂,谁能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说。)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所以第一次养羊人会丢了一只羊!

(哦,总算听懂了)齐读:“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1)窟窿是什么意思?(洞),怎么样记住这两个字呢?

(2)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过渡:小朋友,王老师真不明白,为什么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第二次还会丢羊呢?第一次丢羊后发生什么事情!

1.街坊劝告,他不听。

a.“街坊”就是邻居

b,街坊是怎么劝这个养羊人的呢?

出示:街坊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2~3个)

街坊对养羊人这么关心,可是养羊人呢?养羊人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指名读)

1)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羊丢了就算了,修好了羊圈,丢失的羊也不会回来。)

2)你能用四字词来表示他当时的心情吗?(板书:满不在乎或毫不在意)

3)看,好心的街坊真情意切,养羊人却满不在乎,不听劝告。我们分角色来读读。

(指名一两个,男女对读)

唉,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把街坊的话当做耳边风,那我们再来看看,不听劝告的结果。

出示: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1)读,(你读得真好,特别是这个两个“又”字?这个“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羊又丢了,养羊人又犯错了,说明不改正错误的结果是再次犯错)

2)齐读第4段

刚才我们学了第一段到第四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3)我一起再来读读第1小节~第4节吧。

第一次丢羊,养羊人满不在乎的样子,但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划出有关句子。

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1)自由读。说说养养人态度发生什么变化了?(后悔)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读出后悔之情。

(3)幸亏不晚,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晚,为什么?

(4)课文里面用了一个词语“赶快”如果把它去掉,好不好?(不好,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5)养羊人这一转变好不好(好),从哪里看出来?(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6)“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造句。

五、体会寓意

1.小朋友,想象一下,要是养羊人在修补羊圈的时候,原来那个曾经劝他的街坊刚好经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样说,养羊人又会怎么样回答。

2.如果养羊人不修补羊圈,会出现什么结果?

3.揭示寓言

出示: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太晚)。

4.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交流,再指名说。(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5.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2、其实呢!“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来学习《南辕北辙》。下面我们写几个字。

七、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窟、窿

窟:上面“穴”,下面“屈”。

窿:上面“穴”,下面“隆”。

2、教师范写,学生跟着练写。

八、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满不在乎后

亡羊补牢【第四篇】

片段一:

我上课前准备了一只“羊”的图画。上课铃响了,我拿着这只“羊”走进教室,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我把“羊”贴在黑板上,问:“谁能用羊组词?”许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羊圈”,有的说“养羊”,有的说“山羊”,有的说“绵羊”,还有的说“亡羊补牢”。学生既扩充了词语,又巧妙地引导了出“亡羊补牢”这个寓言题目。

片段二:

课文中有一个词“窟窿”,“窟窿”是指什么呢?学生说是洞。我又问道:“谁能用手比画一个窟窿的样子出来?”一个平时上课就很活跃的男孩站了起来,比画了一个脑袋大小的洞,接着,其他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比划出了更大的洞。我紧接着问:“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

片段三:

课文最后一段有一个词 “从此”.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从现在开始。我又进一步问 “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又答到 “从养羊人修好羊圈开始”.

解读:

无论在什么时候, 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一、形象直观, 激发兴趣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于是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引入课题时出示了羊的图形,粘贴在黑板上,学生很感兴趣。再用羊组词,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

“亡羊补牢”这个词,也就切入了我们的主题。

二、联系生活, 自感自悟

我经常提醒自己每天的学习还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行。 学习

“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先让孩子了解

“窟窿”就是洞,再让孩子联系生活,联系课文情节进行理解。然后用手势表示。 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整个过程,

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 本课的 “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

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 我想:

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窟窿”一词的意思,而是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啊!

三。、感悟体验,理解字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这一蓝本,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内容的丰富。例如:在理解“从此”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得到“从此”是指从现在开始。为了使学生感悟“从此”一词在文中丰富的含义,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充分理解:“在这一课中,从此是指什么意思?”学生们纷纷说道:“从此在这里是指羊圈修好以后。”

在这个环节中,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学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体验、情境、语言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对文本抽象的语言有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感悟。

四、教学模式

1.利用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让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识字的能力。

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使教学变成有吸引力、有趣味、有哲理、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模式还在探索形成阶段,我们还将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完善、研究出现的新问题,使这一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形成特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