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4137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乡愁》阅读题及答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第一篇】

山东省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薛启华

一、设计思路

自读质疑 合作探究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① ──→ ②

整体感知 品味研读

点拔释疑 拓展延伸

──→ ③ ──→ ④

朗读指导 比较阅读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第一环节:初一是初次接触新诗,教师应加强指导,教师要发挥教学目标 的导学导读功能,利用系列化的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去研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二环节: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学生是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内容,特别是品味“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 矮矮”“一湾”“浅浅的”这些叠词和数量词词语,体会诗人如何将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第三环节:朗读指导。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会确定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我把朗读的训练与指导贯穿于本诗的学习全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用阶梯式朗读法指导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初读全诗做到流畅、准确;再读全诗要求读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怀念。

第四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两首诗风格、朗读方面,加以适当的指导。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书:乡愁)

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读准字音。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ei 海峡xia 后来呵ya〕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 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

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 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 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问:为什么?

多名学生回答,必定有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①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干系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②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③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 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

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④中国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 令人心痛)

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

〔点名读〕

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 语速 节奏 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估计生能回答。

(多名学生回答:

乡愁是一台电话机;

乡愁是一座桥梁;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乡愁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声。下面请同学, 欣赏另一位中国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相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布置作业 :

师:乡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以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

师:(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同时祝愿中国台湾同大陆早日统一。

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 ─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板书设计 :

小时候(少年) 少年清愁 │ 生离之愁 │ 家愁

长 大(青年) 夫妻离愁 │ │ │

后 来(中年) 丧母哀愁 ── 死别之愁 │ ↓

现 在(老年) 思归浓愁 国愁î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第二篇】

江高二中 李秀芳

创新设计

学习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教学蓝图

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 及内容

一、导入  :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中国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随着他的《乡愁四韵》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四韵》〉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关于时人的评价、诗人的情感世界等)

三、朗诵: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分小组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感情的?2、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贯穿这几个意象?

3、诗的每个章节分别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4、请把每一个章节想象成一幅图画,并给这幅图画取一个题目。

(讨论后明确并用幻灯出示板书)

五、主题的探讨: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让学生从诗人的文字表达中总结出诗的主题。(教师适当小结,幻灯出示板书)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______________                 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七、比较阅读: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朗诵、领略音乐美:

1、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幻灯出示板书)

2、自由朗读。

3、请两位同学朗读。

十、作业 布置:

选取乡愁中的一节,展开精彩想象,试将属于你心中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逐层

后 来    坟墓 (托物寄情)  ↓推进

现 在    海峡        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半个月的时候,你们回想家吗?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原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念。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资料助读

1、余光中(1910~)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中国台湾。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 《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的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时间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⑵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 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紧扣了事物的特征。但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3、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4、比较阅读。

5、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6、背诵课文:

⑴ 有感情朗读课文。

⑵ 自由背诵。

⑶ 指名背诵。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长新的主题,古诗中有许多象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首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诗人的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分组合作讨论。

自由背诵课文。

五、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舒兰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你

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分别指什么?

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鉴赏诗歌。

六、作业布置

《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都没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写清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4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