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现代文阅读答案【精彩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月迹》现代文阅读答案【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月迹》现代文阅读答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第3节 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
第5节——第21节 写“院中望月”
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
第22节-第24节 写“杯中饮月”
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 月亮入心
第25节-第29节 写“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第30节写“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盼望” ——“失望” —— “羡慕、嫉妒、争执” —— “越发觉得奇了” ——“都觉得满足了”
五、赏析语言
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示例:
第五节:“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银银”写月亮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只有小孩子才会这么表达。
六、深入研讨课文,挖掘其内涵。
1、 如何理解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月亮是美好、圆满的象征,指月亮是个美好的东西,是个美好的事物。
2、 “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争着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3、奶奶最后说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你如何理解呢?
月亮是属于我们任何人的公共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美丽的权利。
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像印章的主人一样,我们成了月亮的主人,我们成了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了天体,我们拥有了宇宙!这样一种气势真可谓气贯长虹啊!童心具有极为高超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喜爱月亮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
这篇课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大多是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的主题,多是伤感之作
和本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实在祖辈的引导下共同赏月。
(2)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泪、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伤感、悲凉的。
(3)作品有意识的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其在寻月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升华。
八、思考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说:“月亮是每一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九、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发挥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太阳、星空、风、雨
教学反思
《月迹》是1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一、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吟诵诗句,揭题激趣。
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们整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诗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接着话锋一转,这么多诗句中有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学生们畅所欲言,特别感悟突显。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1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3、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时的确做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不过引路人。最大的亮点是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感情非常细腻,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还是注重知识的理解太多,积累太少。标点符号的运用应该涉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标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会引导发现对话中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为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第二篇】
《月迹》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精选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精选教案范本一
(一) 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月
(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精选教案范本二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月迹》。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说: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一、教材特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比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月迹》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册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1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4、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难点是奶奶形象的特点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
三、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流程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感知“月迹” 寻找“月迹” 探究“月迹” 品读“月迹” 延伸“月迹” 。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1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2、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3、介绍作者
4、检测预习掌握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 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解读: “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 的眉批,做点批注。 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 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延伸“月迹”
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 “月亮”的诗句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 板书设计
奇特想象 童真童趣 盼月 议月 寻月 (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眼中,月亮是诗情画意的写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眼中,月亮是对亲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张若虚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壮志的书写;自古以来,月亮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寄托,随着 “玉兔”的成功着陆,梦想正逐步靠近,朋友们,还等什么呢,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奋斗吧!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第三篇】
教学设计一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教学设计二
(一) 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月
(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月迹》。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说: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一、教材特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比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月迹》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册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1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4、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难点是奶奶形象的特点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
三、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流程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感知“月迹” 寻找“月迹” 探究“月迹” 品读“月迹” 延伸“月迹” 。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1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2、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3、介绍作者
4、检测预习掌握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 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内涵。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解读: “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 的眉批,做点批注。 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 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延伸“月迹”
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 “月亮”的诗句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 板书设计
奇特想象 童真童趣 盼月 议月 寻月 (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眼中,月亮是诗情画意的写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眼中,月亮是对亲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张若虚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壮志的书写;自古以来,月亮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寄托,随着 “玉兔”的成功着陆,梦想正逐步靠近,朋友们,还等什么呢,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奋斗吧!
《月迹》现代文阅读答案【第四篇】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搜索记忆中的咏月诗句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导入课题后又设置了古诗文填写题,似乎重复多余。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我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但是感觉学生一看到问题就反感,就茫然。是不是可以设置一些图文或者表格之类的来改变文字 带来的乏味的视觉效果?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者。奶奶身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应该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由于后面时间不足,所以对奶奶的分析不够具体深刻,草草收尾。
另外,事先安排好的拓展性探究也没有来得及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努力逐步去改进,努力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