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97500

【导言】此例“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1

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教者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凭借教材因素,从不同角度实施美育的任务。《月光曲》是篇思想性强、意境隽永、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篇章之一。下面就以《月光曲》一文为例,谈谈做法: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伟大的,一类是平凡的代表。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文章主要叙述了他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谱写了《月光曲》的事。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笔者注重向学生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来莱茵河畔旅行演出这一事实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贝多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这样,“为人民作想”这种人格美深深地震憾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平凡人物形象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很穷,生活很困苦,但还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盲姑娘外表是美的,而内心更美,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教学中教者可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处,使学生体会穷苦劳动人民善良、纯真的精神世界。

二、从广远的意境中感受自然美。

《贝多芬》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遂。细细赏品,不难发现─种描绘了三幅隽美的图景。第一幅,“莱茵河畔静夜图”。不难想象: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莱茵河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结束演奏,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的情景,展现的是一幅悠闲、恬然的自然美景。第二幅,“茅舍借月弹曲图”。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弹着琴,穷兄妹俩静静地听着,忘记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这样,人物与环境构成了美的“整体”,美的“空间”,产生了美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了强烈的美的印象。文中还虚出了一幅“月光海啸图”,展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观。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美景,表现了广远的意境,教学中教者可以借助有情朗读,读中想象等方法使学生认真品味、体悟自然意境的静谧美、和谐美和壮观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目的。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欣赏艺术美。

文中虚出的“月光海啸图”是穷兄妹俩静听贝多芬的演奏时产生的想象。它与弹琴的旋律相一致,体现了乐曲的层次和节奏感。月亮初起,微风轻拂,微波初泛,粼粼银光,洒遍海面。由此可以想象音乐旋律定是徐缓的、清幽的。当月亮越升越高,穿梭于柔云之中,呈现出娇柔动态之美时,不难想象音乐节奏渐强、气势增猛。而当海面上狂风乍起,掀起狂澜的时候,雪亮的团簇的浪花扑击着岸石,呈现出雄伟壮阔、气势轩昂的景象时,从而,从中可以感受到高昂激越的音乐旋律。透过“弱→中强→强”节奏,可以体会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变化经历了由“同情→激动→激烈”的过程。同时,透过旋律的变化过程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到“黑暗的社会需经历一场革命与变革”的思想;可以引领学生认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力量正象征着“蕴含在劳动人民中的强大的斗争力量”。教学中,教者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开掘内涵的目的。

四、从蕴涵的意旨中揭示思想美。

通过以上的审美教育,学生领略了美好的人物形象,欣赏了隽永的意境,感悟了绝伦的音乐魅力后,获得了美的享受,受到了美的教育。回品《月光曲》又总感觉到这种美似乎被罩上了一层哀婉、悲凉的情感,实质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意旨,流露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思考,缘情晓理,使学生情感升华,从理性角度认识美感,从而达到揭示文章思想美的目的。穷兄妹俩对话时,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笔者引领学生抓住“贵”与“穷”的辨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家实在太穷了。又抓住茅屋内的单调、寒酸的陈设布置以及月光照射下的“清幽”氛围,充分让学生感知了“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贫富的不均。作者以美的笔调,哀怜的心情关注了穷苦人民,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痛恨之情。

总之,以上笔者着重从鲜明的人物形象、广远的意境、优美的乐曲、蕴涵的意旨等角度较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格美、自然美、艺术美、思想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3篇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月光曲教学实录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2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准备

《月光曲》音乐、画面贝多芬图象。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想不想听?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段优美的乐曲。

(播放《月光曲》,师朗诵。)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首怎样的乐曲?

(平静、优美……)

3、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知道它是谁谱写的吗?

板书:

月光曲

对,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板书:

贝多芬

媒体出示,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一同去感受月光曲的美。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⑴ 文章写了他与穷兄俩的一件什么事?

⑵ 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⑶ 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⑷ 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⑸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1、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还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读。

2、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谈感受,质疑: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

《月光曲》究竟是首怎样的曲子?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1、刚才老师朗诵的那段话是课文第九自然段的部分内容,也是月光曲所要表达的内容,

2、出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自由朗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交流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5、多美的意境啊,(媒体出示三幅画面)那么你能不能听着音乐,借着画面通过你的朗读把大海的变化表现出来呢?自己准备。

6、请三个同学分别读三幅画面表现的内容,大家听听他们读的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

7、还有谁愿意再来读,你可以任选其中的一层,读完后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向你挑战。

8、全班配乐朗读。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四、学习《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接着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8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2、交流。

3、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四人小组再读读课文,讨论:

⑴ 对穷兄妹的同情:

① 板书:

散步(听)

②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

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想(太可怜了,太感人了,我要为他们弹一首曲子。)

③ 小结: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于是,贝多芬决定走进茅屋为姑娘弹曲子。

板书:

感动

走进(弹)

⑵ 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① 是什么原因促使贝多芬又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呢?

重点理解: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出示:

听了姑娘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 (这穷苦的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能从琴声中分辩出弹琴的人是我,我遇到知音了。)

② 小结: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⑶ 当时的环境促发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① 正当贝多芬准备再为姑娘弹奏一曲时,发生了什么情况?

生:一阵风把……格外清幽;师:贝多芬……琴键来。

板书:

月光清幽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② 小结:

这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

板书:

创作

五、再现《月光曲》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屏幕出现画面,再配以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他们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

2、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给《月光曲》配上文字。

3、再次借助媒体(动态的画面、《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诵课文。

(这里教师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收到解读课文之利,使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对贝多芬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再一次体会了《月光曲》的优雅意境。)

六、课外拓展(机动)

1、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月光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曲名为《步步高》,它是广东音乐中描绘喜庆气氛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想听吗?

2、生欣赏音乐──《步步高》。

3、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

出示: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

4、交流。

5、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6、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板书

月光曲

散步(听)(感动)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贝多芬走进(弹)(激动)创作《月光曲》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月光清幽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3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 山草香…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

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69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