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支玉恒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4723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支玉恒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优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篇】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刘长永

过去,我们认为“文本”是上帝,学生读文本就是复制文本,就是向文本*拢。这可以称之为“文本中心主义”。现在似乎方向变了,变成了“学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的老师淡化了文本,只把文本作一个“引子”,然后去“创造”一个与文本并没有本质联系的“别一文本”。要么做文本的奴仆,要么远离文本,势必导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不平等对话关系,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文本阅读,很少见到学生能与文本真正融合。陈建先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充分发挥了文本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实地走进了文本,在双方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成为了文本的知音,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从学生与文本的交往过程可窥一斑。

一、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

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正是因为陈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展开,让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到处闪现: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二、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1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陈老师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片断一: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

片断二:

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篇】

13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谈话

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上)(教学录像)

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下)(教学录像)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描写扫路人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再理解人物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好的。)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人物形象。

过渡: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学习的目标。)

1、自读课文。提示: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对扫路人的形象的理解是正确而全面的。)

4、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想了些什么?

(1)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作者直接议论、抒情的内容。

(2)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作者当时对老人说的话。

(这一步的要求是高的,需要进行研读。通过研读,初步知道直接抒情的方法。)

5、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又回到了整体,也能再现两人交谈时的情境。)

三、比较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是如此的巍峨险峻……(生读)。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饱览了无限风光,心里怎么样呢?(生读:“好不得意”。)

2、提问。

晚上,作者在散步时又遇到了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扫路人,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出示填空。

这次,作者游览了武夷山,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4、学生填后,齐读。

(这一步的设计很有创造性。不仅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而且理解了课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仅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下自己认为能回答上面问题的句段。

(2)读一读划的句段,想一想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3)与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4)读好所划的句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四、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自由汇报读书体会:

关于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端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她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练习感情朗读。

五、练笔。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三篇】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游天游峰认识了一位扫路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2)练习感情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交流。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

(2)指导朗读。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2)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老人有精神。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抓住“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体会老人很勤劳,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任。

(2)抓住“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体会老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3)抓住“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体会老人的豁达、乐观。

(4)指导朗读。

小结:是呀,这位老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锻炼,一种责任,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扫两次,应该是很累的。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

(2)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很累。

(相机出示图片)游客们登山都很累,那老人一级一级扫上扫下肯定更累。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累”表现出来?

过渡:面对如此辛苦的工作,老人却说不累,可见老人的确非常豁达、乐观。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抓住“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深情。指导朗读。

(2)小结: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和与他作伴_自勺花鸟。在我们看来,老人的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却以苦为乐,舍不得离开。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

(1)“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抓住这句话体会老人的自信和豁达。

(2)学生交流老人自信、豁达的原因。(①锻炼;②环境好;③心情好、自信、乐观)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有了这些前提,我们相信老人肯定能长寿。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这更是一种自信、豁达。

同学们,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个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你们说,这样的人他普通吗?对呀,他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不普通。他那种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紧扣课文,让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这儿的交流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就必须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透彻地学习,充分地讨论。

三、创设情境,利用文本

过渡:是的,大家都很敬佩老人,但有人还是不理解老人。

事情是这样的:游览区的领导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想让老人退休回家。你说老人能同意吗?那么,如果你是老人,你准备怎么说服领导呢?现在我就是旅游区的主任,你怎么说服我呢?

1.学生准备,要求表达时要注意条理性。

2.学生说服,教师随机进行反说服。

生:吴主任,您好!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身体很硬朗。您看,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每天扫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累。我能胜任这个工作。

师:大爷,我看得出您身体很好,可您毕竟七十多岁了,万一有个闪失,我们可担当不起呀!

生:吴主任,您别担心我的身体,我每天在天游峰,扫上扫下,就是在锻炼身体。再说,我这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呀!雷锋同志说:“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所以,我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师:大爷,您说得有道理。

我能要求您注意身体,却不能要求您不为人民服务,我再考虑考虑吧。

生:吴主任,天游峰的环境好,我在这里工作,每天锻炼锻炼,看看山水,这不仅能为人民服务,还能延年益寿呢!

生:吴主任,我在这儿工作了一辈子,天游峰就像我的老朋友,您说我能舍得离开这位老朋友吗?

师:说得太好了。既然如此;我就破例让您留下来了。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深入文本,也要利用文本。依托文本,练习口语交际,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主任”的反说服,起到了培养学生应对能力的作用。]

四、书写名言。超越文本

1.引导学生将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提炼成一句话写出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人的一生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一生。

(2)大自然是心灵的老师,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存在。

(3)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4)人要相信自己,坚定的信心会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名人。

(5)生命在于运动。

『设计意图:“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随着思考的步步深入,学生的体会更深了。把感受提炼成名言,不仅使学生的理解得到了深入,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五、拓展想象,延续文本

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相见的情景。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延伸文本,引导学生想象、续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文本得到了延续,实现了对文本的另一种超越。]

(本文为获奖作品。)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四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本课教学力求做到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好课“三味”(即浓浓的语文味、浓浓的人情味,浓浓的书卷味):

(1)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紧扣文章内容,“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书本中的语言文字,在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对天游峰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又如文中两段描写天游峰的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特别形象,特别生动,虽不是本文重点。但我也让学生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紧扣文章内容,“圈点重点,反复感悟”。在本节语文课上,我出示自学提纲,鼓励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抓重点词语进行感悟。从“精瘦” “瘦削”“黝黑”体会老人工作;从“褪色”“棕色的运动鞋”体会老人生活艰苦、朴素;从“炯炯有神”体会老人有精神,健康;从“引”“沏”体会老人热情好客;从“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朗声大笑”体会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2)浓浓的人情味

人情味表现在:每1篇语文课文都是一个情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始终维持这个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情节,激发他们的情感。例如让学生反复诵读中走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险,我“终于”登上天游峰的“好不得意”,我初见老人时的简朴的印象,为我沏茶后的品茶聊天,与老人简单交谈后对老人的敬佩,“细细打量”;到随后紧紧抓住老人手的“激动”,到最后完全的折服:“自信、开朗、豁达的笑声伴随我回到驻地。”;走进作者的内心,跟着他被老人一步步感动。还例如感受老人的“不累,不累”的原因,感受老人“舍不得离开”的原因,感受老人的惊起林中鸟儿的爽朗的笑声。让文中的人物充满感情,让文字活起来,让学生体会老人三段话中的悠闲、自信、开朗、和话中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人情味还表现在:注重情感熏陶,重视价值引领。文中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与外表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老人偶遇、品茶聊天,并从与老人的对话中得到启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课文结束了,我和老人的偶遇结束了,但老人的豁达开朗自信的笑声不能结束,应该一直回荡在我们耳边,这是老人给“我”的启发,也是老人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启发,老人的朗声大笑告诉我们要乐观的对待每一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人生奠基。

(3)浓浓的“书卷味”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数学课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我想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留给学生的该是美的文字、美的情境、美的心灵之旅、美好的感性认识。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必须“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成语、名言、诗歌、美的过渡语言应该一直伴随着课的始终,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在学生走进天游峰的时候引出徐霞客的评点:“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在感受作者笔下的天游峰的高、险之后,引出关于山高、山陡的成语:“悬崖峭壁、突兀森郁  崇山峻岭 危峰兀立 峰岩重叠”。在感受老人形象之后赠上名言:“一位乐观豁达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在课堂结尾处送上蕴含哲理的何达的诗歌《快乐的思想》

“做每一件事,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

砍柴的时候,想着的是火的诞生,

锄草的时候,想着的是丰收在望。

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跟你分手,想着会师时候的狂欢。”

“浓浓的语文味、浓浓的人情味,浓浓的书卷味”总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意语文”,才能真正达到“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的境界,才是我一生追求的教学方式。

游峰的扫路人【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 启发、揭题

1、 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 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 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 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 答疑解难

3、 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 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  寂静)

2、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沟通  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跟着  伴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 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

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

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 )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  )他。

作业: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

时间紧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44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