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汇总4篇)
【导言】此例“岳阳楼记教案(汇总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岳 阳 楼 记【第一篇】
岳 阳 楼 记
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板书),这是1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字词做到会读,会解。
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括号中为答案):
1 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 越明年(到了)
3 政通人和(顺利)
4 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
完成。
5 春和景明(日光)
6 浊浪排空(冲向)
7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8 去国怀乡(离开)
9 登斯楼也(这,此)
10 沙鸥翔集(栖止)
11 岸芷汀兰(小洲)
12 郁郁青青(草木茂盛)
13 宠辱偕忘(得宠、光荣;一起)
14 把酒临风(端、持、执;当着)
15 是进亦忧(这)
16 朝晖夕阴(阳光)
17 忧谗畏讥(诽谤)
18 樯倾楫摧(桅:桨)
默读课文。考虑全文共分几部分。
三、学生自由朗读,考虑给文章分层。指名同学回答。
(一)小结:全文分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政绩写到自己写作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中心思想: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文内容的分析教师
要做好引导工作。
(二)问:应当如何看待作者的见解?
作者的这个见解应该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是同他出身贫寒,比较了解人民疾苦,当官后政治上比较开明,并同顽固守旧势力有斗争等因素分不开的。从作者为官期间奋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张政治改革等实践来看,这样的主张虽然有它阶级的倾向性(从根本上说,他的忧国忧民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应该肯定它是进步的。写这篇文章时,作者也正遭贬斥,但他却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劝勉朋友,要求自己,这正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这样的品格值得称道。作者的两句名言,如果赋予新的政治内容,仍然可以用来激励我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四、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景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总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五、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教师发问: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更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
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
一。(1)作记原由(叙事)
衔远山---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二。2-4)迁客骚人的 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去国-------
览物之情 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心旷-------
三。(5-6)抒发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五、教后感
本文是散文名篇,语言要仔细体会。
文章的内容分析,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做好总结工作。
课堂气氛一般!
岳 阳 楼 记【第二篇】
教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教材简析
《岳阳楼记》是1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范仲淹继承了孟子“乐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民本思想,又将其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其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在表现这种抱负时,没有空发议论,而是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自然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喜一悲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和“古人仁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的意图。可以说《岳阳楼记》是层层铺垫、卒章见志的典范。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写作背景
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而且它又地处“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滨。
范仲淹受友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我们知道,范仲淹少时有大志,虽吃粥度日,仍苦读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举进士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相戒不敢犯边。在朝廷中,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为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贬知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诬告“前在汪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宋史》卷三百三),于庆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遭到贬谪,不能不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愤懑、颓丧情绪。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曾说:“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惟悼之叹,发于诗作,持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懒数场!”等楼修好后,他要痛哭几场哪!范仲淹深知这位平素“尚气,倜傥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担心他闹出事来,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此机会。现在,滕子京知岳州,两年时间,政绩卓着,“乃重修岳阳楼”,便驰书前往邓州请范代笔,属文以记胜。这样一来,范仲淹受朋友委托为岳阳楼作记,就成了规箴知己的绝好机会,同时,自己也在遭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
第一课时
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
注音
滕 谪 属 衔 汤 晖 述 潇 骚 霪 霏 耀
樯 楫 摧 冥 谗 萧 澜 芷 汀 偕 嗟 噫
3课文朗读
要求(1)读得流利,读音正确。
(2)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3)读出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志趣。
(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后巡视,解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
诵读交流:比一比,看谁说的准。组织学生采用个人、小组、或男女生对抗等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4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56页
第二课时
学习要求
理解词义,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解释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课文
方法:组织学生结合页下注释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复述内容或者请学生一人问、一人译,或者一人读,一人译的形式。
(附名句)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3前人之述备矣。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6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7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在翻译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课后学习:巩固课文翻译。完成《练习册》课堂练习部分。
第三课时
学习要求
梳理课文思路,把握结构,通过诵读体会语言之美和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2、 梳理思路
方法: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小组派代表发言。(提示:全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3、精读品析
(1)“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哪些异处呢?造成这些异处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览物之情”无异呢?
(2)作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为何“喜”,为何“悲”作者这种悲喜观是怎样提出的?
(3)联系现实,谈谈作者的忧乐观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4)根据你的积累,你能说出几个符合作者悲喜观的古仁人吗?
4、课后学习 完成《练习册》p159 课后测评
岳 阳 楼 记【第三篇】
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都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 近,但在结构技巧、语言表述等方面却又迥然不同,既可谓异曲同工,又各臻其妙。
结构技巧不同 这两篇佳作文不甚长,但思想深邃,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岳阳楼记》开头两语三言,扼要叙述修楼作记之事,中间以 “得无异乎”这一反问既开启下文对阴晴悲喜之景的描绘,又为最后精辟的劝勉说理阐明志趣安根设伏。文虽短却“以事出景,景中有情,情中潜理,理中蕴情,结构严谨、清晰、自然而又不失波澜。”在行文上作者可谓精心构思,严密组织,使得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明明是酣畅淋漓洋洋洒洒的描写的却非要旨, 也非闲笔,层层推论正儿八经道出的似正确,却又以否定。《醉翁亭记》却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连缀全篇,使得文章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似长镜层层推近,点出醉翁亭及其得名并自然引出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的醉与乐。作者又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醉”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醉”“乐”一隐一现,一明一暗,联前顾后,前伏后应,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语言表述不同 《岳阳楼记》为阐 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上骈散结合,抑扬顿挫,参差错落;短语成对,琅琅上口 ,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造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韵铿锵,思之文 情壮美。《醉翁亭记》却不用议论,只在记叙描写抒情中表达他的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思想,借以排遣他抑郁复杂的思想感情,可谓情景交融,意境相谐。语言上则多用长句且长于对偶,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也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一个“也”字的运用,又使得文意层次分明,语感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同是寓情于景,然而写景也有区别。《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风雨图”和“洞庭湖晴明图“中的不同感受,非作者亲自登楼之所见,写景是为了抒情;而《醉翁亭记》则是太守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主题深刻不同 《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藏在叙述描写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乐”中写“醉”,“醉”因“乐”而醉,“乐”因“醉”更乐,因而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佳句。而《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意的。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忧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振聋发聩,另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的总结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确可称为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 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 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 “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 ,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 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二、教学程序: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同中辨异,训练创造思维→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三、教学方案: 第一板快: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 1. 教师点拨,启发提问: 上周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1篇是 雄浑的洞庭 景色,1篇是秀丽的琅琊风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来比较赏析这两篇佳作。这两篇散文,都以写景见长,堪称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在课外看过许多资料的基础上,谁能说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岳阳楼记》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 是一片 欢乐明快的景象。《醉翁亭记》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瞑”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花幽香写春天,用绿树成荫写夏天,用风高霜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 ② 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岳阳楼记》在描写了阴天的景色之后,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之情;描写了晴天的景色之后,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之情。《醉翁亭记》在写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之后,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陶醉之情。 第二板快: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思维。 2. 教师点拨, 启发提问:这就叫做“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 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第三板快: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3.教师点拨,启发提问:常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出于表达主题的需要。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两篇文章又都是在受贬降职时写的。谁能说说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①两位作者都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们表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与民同悲,与民同乐。 ②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感觉。 4.教师点拨,启发提问: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老师想起了两句话:“考古论贤时有新见,游山赏月可无旧忧。”两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恐怕与两个人不同的经历有关。在上一节课下课时,提议同学们可以到图书室查阅一下两个人的生活经历,谁能结合他们的经历谈一谈?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率军阵守边关,屡立战功;任参知政事时,又进行过政治改革。他不仅是一位诗文大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思想中忧国忧民的成份很重,思想境界也很高;欧阳修虽也做过官,但一生主要是写作,只是一位文学家,却称不上政治家,在“与民同乐”的背后,也寄托了自己被贬以后的抑郁之情。 5.教师点拨,启发提问:经历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也不同。“有第一等勋业,第一等襟抱,方有第一等诗文。”范仲淹是“诗文大家”,谁能知道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引导学生朗诵范仲淹的诗词,着重指导背诵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课堂结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节课,我们比较了 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并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共鸣”。如果范仲淹老先生在世,就不会发出“微斯人, 吾与谁归”的慨叹了!最后老师写两句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山光湖色心浩茫,各领风骚亭楼上。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 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岳 阳 楼 记【第四篇】
岳阳楼记
教学立意:
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
教学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
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
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
叙事 作记缘由
佳境 概述(实)
状景 因己而悲 记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虚) 念天下忧乐
抒怀 天下己任
记录 写作时间
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
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
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
三、另类拓展
提供施蛰存先生《先忧后乐》的非主流观点的短文,以引发思考,唤醒批判思维,展开讨论,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见。仍需教师的基本立场,施老先生的说法敏锐犀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故意对立歪曲、强词夺理之嫌,从思维角度说,确实发人心智。范公的“忧乐观”,说白点,即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失其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学生接受与否,平等沟通可也,不可强加。
四、读后
家庭作业 即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和对联,汇总张贴。一附:先忧后乐(施蛰存)范仲淹做了1篇,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
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灾乐祸。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时候,你快乐。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