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岳阳楼记教案(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144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岳阳楼记教案(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岳 阳 楼 记【第一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1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  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  、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1篇传统名篇,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1篇文言文。它是1篇散文,语言优美形象而富有音乐美,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教学本文利于培养学生的励志胸怀,伟大情操。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较浅易。他们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我教学本文是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准备用播放四大名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朗读品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体步骤如下:

1、名楼图片欣赏: 用四大名楼导入课题,重点欣赏岳阳楼的胜景。(多媒体播放图片)

2、名人激情朗读: 播放声音图象文件,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合作讨论: 抓重点字词句理解含义,领会文章大意。

4、共同探究: 根据个人理解,展开互问互答活动,强化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5、师生归纳小结: 教师作总结性归纳,强化文章重难点。

6、延伸拓展: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有胸怀有伟大情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砺志情怀。

岳 阳 楼 记【第三篇】

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都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 近,但在结构技巧、语言表述等方面却又迥然不同,既可谓异曲同工,又各臻其妙。

结构技巧不同 这两篇佳作文不甚长,但思想深邃,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岳阳楼记》开头两语三言,扼要叙述修楼作记之事,中间以 “得无异乎”这一反问既开启下文对阴晴悲喜之景的描绘,又为最后精辟的劝勉说理阐明志趣安根设伏。文虽短却“以事出景,景中有情,情中潜理,理中蕴情,结构严谨、清晰、自然而又不失波澜。”在行文上作者可谓精心构思,严密组织,使得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明明是酣畅淋漓洋洋洒洒的描写的却非要旨, 也非闲笔,层层推论正儿八经道出的似正确,却又以否定。《醉翁亭记》却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连缀全篇,使得文章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似长镜层层推近,点出醉翁亭及其得名并自然引出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的醉与乐。作者又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醉”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醉”“乐”一隐一现,一明一暗,联前顾后,前伏后应,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语言表述不同 《岳阳楼记》为阐 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上骈散结合,抑扬顿挫,参差错落;短语成对,琅琅上口 ,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造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韵铿锵,思之文 情壮美。《醉翁亭记》却不用议论,只在记叙描写抒情中表达他的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思想,借以排遣他抑郁复杂的思想感情,可谓情景交融,意境相谐。语言上则多用长句且长于对偶,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也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一个“也”字的运用,又使得文意层次分明,语感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同是寓情于景,然而写景也有区别。《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风雨图”和“洞庭湖晴明图“中的不同感受,非作者亲自登楼之所见,写景是为了抒情;而《醉翁亭记》则是太守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主题深刻不同 《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藏在叙述描写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乐”中写“醉”,“醉”因“乐”而醉,“乐”因“醉”更乐,因而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佳句。而《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意的。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忧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振聋发聩,另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的总结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确可称为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 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 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 “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 ,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 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二、教学程序: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同中辨异,训练创造思维→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三、教学方案: 第一板快: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 1. 教师点拨,启发提问: 上周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1篇是 雄浑的洞庭 景色,1篇是秀丽的琅琊风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来比较赏析这两篇佳作。这两篇散文,都以写景见长,堪称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在课外看过许多资料的基础上,谁能说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岳阳楼记》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 是一片 欢乐明快的景象。《醉翁亭记》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瞑”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花幽香写春天,用绿树成荫写夏天,用风高霜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 ② 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岳阳楼记》在描写了阴天的景色之后,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之情;描写了晴天的景色之后,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之情。《醉翁亭记》在写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之后,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陶醉之情。 第二板快: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思维。 2. 教师点拨, 启发提问:这就叫做“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 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第三板快: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3.教师点拨,启发提问:常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出于表达主题的需要。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两篇文章又都是在受贬降职时写的。谁能说说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①两位作者都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们表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与民同悲,与民同乐。 ②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感觉。 4.教师点拨,启发提问: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老师想起了两句话:“考古论贤时有新见,游山赏月可无旧忧。”两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恐怕与两个人不同的经历有关。在上一节课下课时,提议同学们可以到图书室查阅一下两个人的生活经历,谁能结合他们的经历谈一谈?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率军阵守边关,屡立战功;任参知政事时,又进行过政治改革。他不仅是一位诗文大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思想中忧国忧民的成份很重,思想境界也很高;欧阳修虽也做过官,但一生主要是写作,只是一位文学家,却称不上政治家,在“与民同乐”的背后,也寄托了自己被贬以后的抑郁之情。 5.教师点拨,启发提问:经历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也不同。“有第一等勋业,第一等襟抱,方有第一等诗文。”范仲淹是“诗文大家”,谁能知道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学生研讨,基本结论: 引导学生朗诵范仲淹的诗词,着重指导背诵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课堂结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节课,我们比较了 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并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共鸣”。如果范仲淹老先生在世,就不会发出“微斯人, 吾与谁归”的慨叹了!最后老师写两句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山光湖色心浩茫,各领风骚亭楼上。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 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岳 阳 楼 记【第四篇】

一、教学目的1.       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2.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       背诵课文。二、教学设想1.       先疏通文意,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讨。2.       反复诵读,领会文章的妙处。3.       授课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了解“记”的体裁特点。2.       认识“则”“然则”“乃”的运用。3.       疏通文意,使学生理解文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想象力。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范仲淹的1篇著名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是他应老朋友腾子京的请托,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那么什么是“记”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2.       简介“记”的体裁特点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两大类:(1)       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2)       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属后一类。3.       简介范仲淹及本文写作背景 (1)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文正是他的溢号。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因主张政治改革,触动了朝廷中的守旧势力的根本利益,于是他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职务,被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腾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因此写了这篇著名的散文作品。4.       教师范读课文5.       疏通文意,理解文句的丰富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散文作品,通过疏通文意来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1)对照注解发挥想象,理解文句的丰富内涵,边读边讲出来。         注意“则”“然则”“乃”的运用         归纳:A.      乃重修岳阳楼 (就,于是)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C.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既然这样)D.     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 (那么……就)E.      则有心旷神怡,…… (就)F.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就)G.     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2)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明: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景自然生发出作者的情操和政治抱负。那就是作者抒发了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他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以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下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作者是怎样由事、景而自然生发情理的。6.       作业 (1)       完成练习二、四。(2)       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       体会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2.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抱负。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记”的体裁特点导入  。2.       课文分析(1)       朗读课文第一节。  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明:这一部分写了作记的缘由,着重写了腾子京谪守后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2)       齐读第二节  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景?提出了什么问题?  明:这一节写了洞庭湖的全景,诗人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诗人接着用“然则”一转写了迁客骚人,并提出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推开一层,由景入情,;领出下面两段文字。(3)       听录音  思考:4、5两节各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图?  明:第四节作者描绘了一幅阴冷的画图;第五节作者描绘了一幅晴明的画图。(4)       贴出同学根据这两段内容所画的两幅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一下这两幅画面。  明:  阴冷的画面: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而令人胆寒的风怒吼着。这时,浑浊的大浪猛的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被阴云吞噬了,山岳也都隐藏在阴霾之中,此时,商人和旅客都无法通行,船上的桅杆歪斜着,船桨也被风折断。到了傍晚时候,湖上一片黑暗,只能远远地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晴明的画面: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上波光粼粼,平静极了,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青绿绿的。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是多么的快乐啊!(5)       迁客骚人在“霪雨霏霏”时登上岳阳楼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春和景明”时登上岳阳楼又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明:迁客骚人在“霪雨霏霏”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见这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万千而十分感伤了。在“春和景明”时登上岳阳楼,面对晴明的画面,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把一切荣辱得失都抛在了脑后,在春风中举杯痛饮,高兴极了。(6)       读第五节。思考: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时什么?      明: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7)       思考: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之情有何不同?  明:迁客骚人是因己而悲,因物而喜,而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       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然则何时而乐耶?”道出乐作者的见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乐作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揭示了全文的主旨。(9)       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三、作业 完成练习三。附录:板书设计 范仲淹作记缘由                                                          事

景   情                             “霪雨霏霏”则“感极而悲” 对迁客骚人之情“春和景明”则“其喜气洋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   比: 古仁人之心进亦忧,退亦忧      (卒章显志) 作者见解(全文主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