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汇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50200

【导言】此例“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汇总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一篇】

一、教材简析:

《树叶》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5句。小诗从“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当风筝”……从而形象地写出了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非常喜欢树叶,树叶给它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同时也反映了树叶与大家亲密、协和的关系。最后一句,树叶说:“大家都喜欢我,我真高兴。”这是树叶发自内心的感慨,由于大家都喜欢树叶,因而它感到非常的愉快和兴奋。本诗多处运用拟人的写法,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进而抒发作者对大自然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

2、能力目标:①自主积累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

2、说说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让学生自由说)

3、你能模仿它的动作、声音吗?(生演)

4、想玩吗?(想)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生表演)

(一)导入新课。

师:可爱的小动物们,准备上课吧!

1、孩子们,看看这幅美丽的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这些漂亮的树叶,都是小动物们的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做游戏,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做游戏的,读读《树叶》这首童话诗,你会明白的。

3、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和划出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每人做小老师教大家认读,协助同伴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师: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你们看生字宝宝也急着出来与大家见面呢?

3、检查识字情况(课件、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认读)。

4、大家认识了那么多的字婴幼儿,谁认识“词语花篮”里的词婴幼儿?(指名认读)

5、除此之外,你还喜欢哪些词语?(让学生自由回答,自主积累。)

6、游戏巩固——摘树叶。字婴幼儿和词婴幼儿都躲到叶片下面去了,谁能摘下自身喜欢的树叶并把叶片下面字或词读出来,树叶就归谁。

7、书写指导长兴虫当写字步骤:(1)看,看生字在田字格占什么位置,(2)书,书写练习,(3)评 ,学生练习进行互评。

(三)再读课文。

1、师:多美的树叶,人见人爱。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跟树叶玩了什么游戏呢?请小朋友先读读课文,边读边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的“它”、“大家”、“我”各指的是谁?

(2)大家把树叶当作什么?

(3)“我”为什么真高兴?

(出示问题课件)

2、小组讨论:按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看看谁的想法好

3、检查自学情况。

4、小结: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激烈,回答的问题很好。

树叶多美啊带给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大家说我们从小就知道热爱大自然,维护大自然,那以后大自然就会越来越美。

《树叶》教学反思

一, 游戏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孩子对游戏非常感兴趣,用游戏开始,使他们保持高涨的情绪。 在“摘树叶”的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的精神。

二、以学定教,注重评价。

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是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新课堂呼唤放开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自己已经会学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学生字,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对于一些学生自己能通过一些辅助,自己就能解决的生字,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通过一些手段检验即可。

2、注重评价。①师的评价,往往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②生与生的评价,往往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就更需培养孩子注意倾听,并能对同伴的观点做出及时的评价。例如:在读课文时让学生同桌的孩子互相读、说,并能评一评同学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还不够。这样学生就要在听的基础上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深入探究,首先要求老师早备课时认真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怎样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导入课文到过度语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说话情境的设计等都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课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2、拓展延伸。以文本为辐射点,丰富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时,师抓住“大家”一词提问:“大家指的是谁?”学生说:“指的是树枝、小虫、小鱼、小鸟它们。”师追问:“就指它们吗?”学生说:“还有小蚂蚁、燕子它们等。”“你是从哪知道的?”“从这省略号知道的。”紧接着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家还有谁?

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案【第二篇】

课题:

电脑美术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面。

2、指导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游戏。

3、培养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感受电脑美术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利用矩形、椭圆形等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教具学具:

电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从电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谈起,让学生知道它们的重要性。

2、新授

(1)介绍WINDOWS里的画图工具。

(2)欣赏画图程序画出的作品,学生自学为主

(3)由学生介绍画图程序中几种工具的使用。(简单)

三、布置作业

学生创作:各自进入电脑美术的页中自学。

从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创作。

音乐停止,学生创作完成。

提出问题:在画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

四、学生制作设计、教师辅导

五、讲评

作业:让学生在屏幕上互相欣赏、评述其他同学的作品。

用"我觉得自己或他的画怎么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自己手中的"小兔子"以"投票"形式选出优秀的作品。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了解五官的形状与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抓住五官的特点并表现的能力。通过比较自己与同学的五官的不同,从而了解五官的特点与差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脸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大胆画出自己的相貌,抓住五官特点,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能找出自己五官与同学的不同,了解五官的差异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面貌。

教学准备:

镜子、表现工具(自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1、游戏:首先所有学生闭上眼,趴在桌上,然后选4位同学藏在面具后,让大家认是谁。

问:你能认出他们是谁吗?

问: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下子认出每个人是谁?

生:学生会从服装、头发、空缺的位置来判断。

教师引导:露出眼睛、眉毛,脸。

问:每个人区别最大的是哪里?

生:脸。

二、观察分析,了解自画像。

1、了解人们的相貌的区别。

师:为什么老师能区分大家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所以老师认识我们。

师:是什么不一样呢?

生:是五官、脸形、发型不同。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特点?

生:我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扎着两个翘翘的辫子。(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用手摸摸看,有什么感觉?(互相讨论、观察)

2、出示课题:《画自己》

3、你认为自己什么表情画起来最好看:(对镜子做表情欣赏,请几位表情生动的同学上台表演)。

4、欣赏课本范作,观察不同的表现方法。

问:小朋友为什么把自己画成这样?(边欣赏边分析表现形式)

学生的回答不能确定。

5、赏析徐悲鸿《自画像》

师:看看画家笔下的自己。知道徐悲鸿吗?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早年留学欧洲学习西方油画,回国后结合我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创造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他最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

师:知道这张画是用什么画的吗?

生:油画。(教师提醒)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1、学生作业。

师:你们想怎样画自己?(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自己最美的时候。

2、带了小镜子的同学可以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做出一个表情试试。别忘了抓住自己五官的特点。

3、本课时完成基本形的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画自己,并剪下来,粘贴到一张纸上,全班同学的集体照。

增强集体意识,感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教学重点:画好自己,并剪贴。

教学难点:大胆表现,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剪刀、胶水、一张大纸。

1、以头部为主,主要表现面部特征。自由作色,大胆表现。

2、及时表扬落笔肯定、表现大胆、画出自己特点和个性的作业。

3、对表现拘谨的孩子作鼓励性指导。

四、欣赏评价及教学延伸。

1、点评:选3-4张较好的画,请作者自己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心情等方面讲解。

2、学生评价。

3、分小组欣赏,每组选1-3张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挑选原因。

4、把所有作业贴在大纸上。

师:这是我们全班的集体照,长相不一样,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四篇】

第六课 春天的颜色

一、教材分析:

春天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记忆。通过组织孩子们走进山林、原野,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美好春光,通过画笔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表达工具,涂抹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的色彩,表达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春天的景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丰富他们五彩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感受春天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

操作目标:在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并讷讷感用自己擅长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春天的观察与表现,充分感受春天的色彩没与季节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春天的色彩没,用简短的语言和自己喜欢的色彩加以描绘和表现,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难点:用什么样的美术语言表现春天的色彩美。

四、教学准备:

师:景点、授课环境的选择;应用与写生、示范、指导的工具材料。

生:学生所需的相关工具材料及户外活动的服装、鞋帽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导阶段: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知道,春天!

师:对了,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那春天跟冬天有什么不同呢?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植物园(根据地方优势,也可以是公园、野外等),看看春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们愿意去找一找吗?

生:好!哦!去植物园了,去找春天哦!

(组织教学,讲解室外写生纪律要求)

二。            发展阶段:

师:同学们,你找到春天了吗?

生:找到了,找到了,春天呀——

(请小朋友观察周围的环境,从这些事物的生长现象和色彩变化方面加以描述。)

师:那么,你们觉得春天美吗?你想怎么表现?

生:有——

师:好,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眼中春天最美丽,颜色最漂亮!

1.学生绘画或制作(可分小组协作),教师指导。

2.请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讲价。

1.收拾整理:强化环境卫生的维护。

一。拓展阶段:

1.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春天唱支歌吧(边唱边舞)。

2.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春天留个影吧!

3.等到节假日请爸爸妈妈带你一同去踏青,把美好的春光写在你的日记里。

二。评价总结:

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师评、生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执行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

○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

○对学生语言表达、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进行评价。

第7课 转转儿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创造体现在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儿童虽然不具有改造物质世界的主动性,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都融于情感驱使的富有乐趣的活动之中。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以自由的心态放松着自己的思维,以无拘无束的行动为大胆地创造,感受着无尽的愉悦和满足。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些活动和自由的玩乐就是创造精神的萌芽。学前时期,儿童就喜欢玩转转儿。无庸置疑,本节课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教师的任务是让儿童在转转儿的玩乐中感受制作的乐趣,寻找图形和色彩混合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了解转转儿玩具的原理,掌握制作的反复法,并能独立操作。培养儿童动脑想、动手表现的能力和兴趣,并养成爱创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游戏方法。

难点:圆的剪制;转转儿中间部位的制作,组织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制作,形成积极参与的游戏氛围。

四、教学准备:

师:转转儿几个,剪刀,胶水,卡纸,纽扣等制作工具。

生:剪刀,胶水,卡纸,纽扣,线等

五、教学过程:

1.活动的准备:

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活动工具。教师课前提醒学生在准备剪刀等工具的时候,要注意它们的安全性,准备儿童专用剪刀,并存放、保管好自己的圆规,特别注意圆规的尖部。

2.活动的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玩过转转儿的游戏吧?(教师取出转转儿然后旋转起来,激发儿童兴趣。)

3.活动的尝试:

a. 教师知道儿童将纽扣穿起来,绳线的两头打结。

b. 教师知道儿童尝试让纽扣转起来。

4.活动的发展:

a. 师:纽扣太小,如果添上卡纸,再纸上画上美丽的颜色,转起来就会有梦幻般绚丽的色彩出现。

b. 看教师的范作,激发兴趣。

c. 初步研究、了解制作方法。讨论并掌握制作方法。

转盘的制作:圆规画园---剪出圆形---给转盘涂上漂亮的颜色---确定圆

1)心---将纽扣粘在圆形卡纸的正中间---用针穿孔---穿线并打结---尝试旋转。

2)注意事项:圆心旁边的两个相对应饿点不能距离圆心太远,大致和纽扣的两个对应的孔距离差不多。

d. 学生尝试制作。学生利用自己的工具制作转转儿,并在转转儿上涂上漂亮的颜色。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5.活动的延伸:

a. 试者让转转儿转起来。

b.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转转儿?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独到的发现。

c. 游戏,相互欣赏交流。举办比赛,谁的转转儿旋转的时间最久,转起来最漂亮。

活动的收拾:

打扫卫生

教师总结

第8课 校园真热闹

一、教材分析:

儿童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本课的内容和儿童的活动与生活紧密相关,所有的构思和表现的基本素材都来源于儿童平时的校园活动和生活;画面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段也是儿童们熟悉的,但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因此,观察就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感受。引导儿童观察热闹和活泼的场面,理解和体会动态的构成因素,表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氛围。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相互的配合,可以让儿童之间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同时,通过会议、想象和美术表达,让儿童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教学目标:

指导儿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构图和用色,表现热闹的氛围;培养儿童画面的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绘画和表达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校园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表现校园的活动氛围。

难点:人物动态的夸张表现,构图的形式美感,色彩的大胆运用,画面的气氛渲染。

四、教学准备:

师:欣赏作品若干

生:彩色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活动场面,积极参与活动。

五、教学过程:

*回忆和想象。

通过回忆和想象,说一说校园里活动: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校园里举办过那些活动。

2.活动的场景。

3.想一想精彩的活动场面,上台来表演一些动作。

*欣赏图片资料,讨论表现方法。

1.欣赏教材和教师准备的图片资料,理解画面内容,感受活动气氛和表现方法。

2.小组讨论表现方法。

1)表现手段: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颜料,铅笔等各种材料的综合应用。

2)画面氛围的刻画:内容要充实,色彩要鲜艳,人物形象的动态要夸张,表达要大胆。

3)想一想自己要表达哪些内容,讨论:如何使画面的安排更充实,如何能表现热闹的气氛。

*课堂练习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尝试用各种方法刻画活动场面,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展示和评价

相互欣赏作品,并相互点评,教师总结。

第9课 这是我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极其宽泛,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较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培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值得深入研究和精心施教的一堂好课。本课教学的连续性、条理性、综合性很强,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要义。本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现课标精神。本课与其他同类课题存在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同之处是本课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是一个“面”化的教学体,而其他课是“点”化的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的我就是没的塑造者,与自然存在着共舞、共生、协调等关系;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着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实现美化自己的目的。本课在情意领域上,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尝试欲,能够通过自己、做自己、雕自己提高自信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较好的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比例关系,把握人物的形态特征,能够运用生活媒材进行恰当的表现。实现情趣化、个性化的绘画表现;掌握一定的手工制作方法;能够尝试性地运用立体手法创造性塑造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测量工具、小镜子、照相机、制作工具及材料等。

生:制作工具及材料、照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发现自己。

教师可在班级向同学们描述一个特征鲜明的学生形象,让大家猜,这位同学自然地发现“这就是我呀”!

*出示课题,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魅力”所在(特征),可与同学交流观察结果,互相提出看法。

*探讨比例,学会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实验性的“比例游戏活动”,可把头作为身高的比例单位,把眼作为面部的比例单位,同学之间进行测量,并写出活动报告(强调安全教育)。在掌握比例关系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特征和比例,

运用画笔进行大胆的表现,并尝试性地运用各种绘画表现方法。

*作画过程,互评互进。

引导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结合同组的同学的意见,完善画面的形象。建议学生给自己重新设计发式和服饰。同学之间的互评,不够使每位同学更准确地表达特征,情趣更浓厚。

*课后拓展,初步感知。

教师可让学生把描绘自己形象的画面放在面前,进行趣味性评价。让学生课后收集制作材料和观察自己的照片、录象等来发现自己的特征。

第二课时

*组织教学,展示作品。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备的制作材料放好。欣赏几幅有特色的情趣作品,给予学生启发。

*启发想象,学会方法。

启发学生想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材料才能使画面有立体效果?学生答出运用手工制作方法和运用纸、布等材料制作。

*欣赏范作,探究学法。

教师出示几件不同材料制作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看、摸、拆、拼、想等探究性学习,基本掌握了制作方法,并能够根据自己所带的材料设计“我”的形象。

*合作探究,个性制作。

同组之间互相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制作爱好,初步确定制作方案。学生进行制作,同组同学之间互提建议,特别是形象特征上和情趣上给予帮助。

*开展游戏,情趣评价。

在学生制作好以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作品放在面前,同学之间进行“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提倡情趣性评价方式,指出作品的可取之处和存在问题,以便改善。

*课后拓展,触摸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认真观察并能够触摸自己的头、面、身体等,初步感受自我形体结构的立体感,并准备制作塑型材料。

第三课时

*欣赏导入,激发情趣。

教师出示几件有代表性的情趣化人物雕塑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的形象特征、制作材料、形态情趣等,并让学生摸一摸,增强学生对立体作品的感知。

*讲授方法,尝试制作。

教师讲解立体塑型的初步方法,如:搓、捏、盘、接、雕、刻等方法,特别是人物姿态的拼接和制作过程的流程图,应讲清、讲明。学生尝试运用制作方法,同学之间可交流讨论,试验出其他制作方法。

*合作探索,制作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能够尝试性地摆出个性化的动作和神态,同学之间观察、审美,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可用笔把动态画出,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照片进行播放、评点。学生有了个性化的表象内容,同学之间相互切磋,运用适合自己的媒材进行制作,可用黏土、泡沫块等

可塑材料进行雕制。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评点,完善作品。

*游戏评价,凸现自我。

教师与同学一起开展“这是我的abc”游戏,小组之间进行展评。a。自画像;b。自我形象手工;c。自我情趣雕塑。师生互评,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奖励,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游戏与评价氛围。

*课后拓展,布置房间。

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于室内装饰(如教室、家庭等),放在有趣的位置,让来客欣赏你的作品,并说说他(她)像谁?当来客认出制作的是你自己,那么回家帮爸爸、妈妈制作一件作品

第10 课 纸线绳小浮雕

一、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利用纸、线、绳制作小浮雕,通过动手制作,不仅锻炼学生对物体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色彩搭配、点线面结合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的原材料来自于日常生活,这会促使学生认真地体验、感受生活。在创作上,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质地的纸、线、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组合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利用多种材料大胆制作。

难点: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若干、纸、线、绳、胶水、及剪刀。

生:色卡纸、白纸、线、绳、胶水、剪刀、自选可以用来制作的媒材。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按组重新排列桌椅,集体协作完成。

*感受材料: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触所带的材料,说出质感。

2.用小手触摸老师所带的材料。

3.讲述感受:选择某些纸、线、绳,说好所你觉得它们适合表现何种物体?

4.再次加工:对已有的材料根据其特性进行加工:染色、卷曲、打结等,使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5.尝试创作:

1)欣赏范图,学习经验。

2)勾勒草图。

3)选择材料。

4)动手粘贴。

6.展示交流:

1)开一个小小展览会,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可以赠给你的好朋友,和他(她)共享艺术之美。

第11课 神奇的瓦楞纸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10 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原材料的机理效果进行创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瓦楞纸剪、撕、切等操作,引导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力,而且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表现力也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本课以常见的包装盒之类的瓦楞纸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从废旧物品中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是学生们感受肌理,加深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以瓦楞纸的剪、撕、切、贴等方法组成一幅幅浮雕式的绘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是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与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利用它的多层凹凸面进行创作。

难点:巧妙地利用纹理的粗细确定粘贴的饿方向。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胶水、美工刀、剪刀等。

生:各种瓦楞纸盒、剪刀、胶水、美工刀以及一些废旧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纸张比较(宣纸、卡纸、餐巾纸、瓦楞纸等)。

1)直观对比;

2)感觉、触摸对比(重点感觉瓦楞纸)。

2.研究表述。

1)讲述各类纸张对比结果。

2)瓦楞纸的特点及功能;

3)可以再次加工的方法:撕、剪、贴等。

3.欣赏范作。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画的表现方式及形式美感。

4.尝试制作。

试着用撕、剪、贴等方法做一幅简单的画。

第二课时

分小组合作

1.展示作品。

自评、互评上节课的作业。

2.欣赏范例(受机广告画、立体模型等)。

通过欣赏,拓展思维。

3.分小组构思创作草图。

要求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4.动手创作。

1)表现内容要丰富,多样;

2)用弯、折、卷等方法更增强立体感;

3)粘贴形式根据纹理色彩。灵活地粘贴。

5.共享活动。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五篇】

一、教材简析:

《树叶》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5句。小诗从“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当风筝”……从而形象地写出了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非常喜欢树叶,树叶给它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同时也反映了树叶与大家亲密、协和的关系。最后一句,树叶说:“大家都喜欢我,我真高兴。”这是树叶发自内心的感慨,由于大家都喜欢树叶,因而它感到非常的愉快和兴奋。本诗多处运用拟人的写法,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进而抒发作者对大自然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

2、能力目标:①自主积累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

2、说说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让学生自由说)

3、你能模仿它的动作、声音吗?(生演)

4、想玩吗?(想)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生表演)

(一)导入新课。

师:可爱的小动物们,准备上课吧!

1、孩子们,看看这幅美丽的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这些漂亮的树叶,都是小动物们的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做游戏,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做游戏的,读读《树叶》这首童话诗,你会明白的。

3、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和划出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每人做小老师教大家认读,协助同伴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师: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你们看生字宝宝也急着出来与大家见面呢?

3、检查识字情况(课件、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认读)。

4、大家认识了那么多的字婴幼儿,谁认识“词语花篮”里的词婴幼儿?(指名认读)

5、除此之外,你还喜欢哪些词语?(让学生自由回答,自主积累。)

6、游戏巩固——摘树叶。字婴幼儿和词婴幼儿都躲到叶片下面去了,谁能摘下自身喜欢的树叶并把叶片下面字或词读出来,树叶就归谁。

7、书写指导长兴虫当写字步骤:(1)看,看生字在田字格占什么位置,(2)书,书写练习,(3)评 ,学生练习进行互评。

(三)再读课文。

1、师:多美的树叶,人见人爱。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跟树叶玩了什么游戏呢?请小朋友先读读课文,边读边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的“它”、“大家”、“我”各指的是谁?

(2)大家把树叶当作什么?

(3)“我”为什么真高兴?

(出示问题课件)

2、小组讨论:按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看看谁的想法好

3、检查自学情况。

4、小结: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激烈,回答的问题很好。

树叶多美啊带给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大家说我们从小就知道热爱大自然,维护大自然,那以后大自然就会越来越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4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