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数一数》教案(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179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数一数》教案(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数一数》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懂得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并掌握了数位顺序表。但是在数数时每次到整百整千的数时容易出错。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

数一数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上面有一些数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看、

利用电脑依次向学生呈现以下四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图片,通过师生对话,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图片的信息,教师给予适时的评价,再出示文字说明,指名读一读具体的信息。

最后观察这些数学信息中的数与以前我们学过的百以内的数比较,怎么样、(都变大了)对,都变大了。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生活中的大数。(贴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知新会学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这儿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想不想知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么多小正方体,怎么数呀、一会儿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来进行数一数的活动。

活动时要求:先想一想怎么数、然后用你们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在小组里运用自己的方法与同伴们数出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3、集体汇报,丰富认知。

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都数出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生1可能:600。

生2可能:1000。

教师板书记下不同的数据:600 1000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所不同,那就请你们分别说说你们是怎么数的。

先请数的结果是600的同学,说一说。(请同学拿着学具上来讲数的方法)

他这样数有道理吗、

再请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上来数一数。(请同学拿着学具上来讲数的方法)

再请数的结果是1000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生:先横着数1个、2个、3个、4个10个--那就是说这样的一行有10个。

再竖着数1行、2行、3行、4行10行--也就是有10行。

也就是10个10是多少、

意思是说这样的一层是100,请你接着数

1层、2层、3层、4层10层,一共有10层--也就是10个100,10个100是多少、就是1000。

你们组是这样数出1000个的。

你们数出600个,你们小组忽略了哪儿没数、 所以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生能通过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你们都同意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再跟随电脑来数一数。

4、电脑演示,体验成功。

(播放课件)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这是组成大正方体的1个小正方体。(拖拽出1个小正方体)

先一个一个地数(点击电脑,师生一起数2个、3个、4个10个,随着用鼠标点数小正方体依次闪烁变色。然后拖拽出另外的9个,组成1列),数了10次,就是1个(十)。我们再这样十个十个地数(点击电脑,师生一起数2个十、3个十、4个十10个十,随着数1列1列的小正方体依次闪烁变色。然后拖拽出另外的9列,组成1层),数了10次,10个10就是一百。我们可以把这一百看作一层,2层呢、接下来怎么数、再这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第9层时问:再加一个百是多少、 10个一百--就是一千(点击电脑,出示完整的1千)。

跟你们数的一样吗?

想一想,还有没有比一千更大的数、你们打算怎样去数、(一千一千地数)(点击电脑演示)我们一起来数:1个千、2个千9个千是多少、再加1千是多少、 (一万,1万就是10个1千。)(电脑出示:一万)。

我们发现今天数一千时,是一百一百地数,数了十次,也就是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数一数》教学设计【第三篇】

设计理念:

这是小学生的第一堂数学课。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示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了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为此,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而且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使学生首先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学习过程有趣,为今后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开个好头。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亲切的语言和正面积极的评价、鼓励,让学生喜欢观察,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乐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3.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灵活性。“美丽的校园”中人与物的数量非常丰富,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又要鼓励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善于合作交流。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等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叔叔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学习重难点:

数数的兴趣和方法的培养;

学习准备:

每个学生0--10数字卡片一套;教学课件。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入谈话:

小朋友,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学生数数)

老师很高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你们想看吗?

2. 创设数数情境:

数的儿歌:

我说一,你说一, 我说二,你说二, 我说三,你说三,

一张纸头一支笔, 身上长着许多二, 鲜红领巾胸前戴,

学习数学做练习, 二只手来二只脚, 三只角和三条边,

就要用到纸和笔。 还有眼睛和耳朵。 小朋友们真喜爱。我说四,你说四, 我说五,你说五, 我说六,你说六,

屋里有张方桌子, 五星红旗迎风舞, 六一节日多快乐,

四只角来四条边, 国旗上有五颗星, 唱歌跳舞做游戏,

用它读书和写字。 我是一颗小星星。 祖国儿童真幸福。我说七,你说七, 我说八,你说八, 我说九,你说九,

七天就是一星期, 一起去帮老大妈, 老人节在九月九,

双休在家要读书, 你扫地,我擦窗, 尊重长辈有礼貌,

还帮妈妈做家务。 乐得大妈笑哈哈。 人人夸我好宝宝。我说十,你说十,

两只手上有手指,

十个手指用处大,

学习雷锋做好事。二、认真观察,正确数数

1. 激发观察兴趣

我们都是小学生了。现在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将书p2-3画面整体呈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到学校来上学了。大家仔细看一看,这里都有些什么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视情况进行适当的追问:还有吗?

2. 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⑴数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有几面红旗?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并加上圈。

教师:有几位老师?

在国旗的下面出示老师图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课件同时在两幅图的左边出示数字“1”。

教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教师:看一看,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1?(一栋教学楼)

此时不再单独出示教学楼的图。

⑵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可仿照⑴进行教学,但教学形式要适当加以变化。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⑶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如果读错了,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圈里的人和物,然后纠正读错了的数。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不按顺序指数让学生说数。

附: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表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 2 农房,单杠,跳绳的学生,讨论问题的学生,向校园走来的学生……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4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5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6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8 校园外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9 所有女同学 10 所有男同学 三、应用操作,建立数感

1. 数教室里的实物。

教师: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

每扇窗上有几块玻璃?

你左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你右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

2.认数字卡片。(进一步了解认数情况)

3.按方位数数。(使学生逐步明确到位,易于今后学习)

4.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及口头表达、实践能力)

如:老师手里最多拿了几颗弹子?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大杯子里最多能倒进几小杯水?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看、猜、想、说、验,培养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易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四、合理小结,适当引申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的东西。看谁把数学知识学得更好,用得更好!

《数一数》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都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重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难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前往后数一数我们班的课桌,一共有几排?每一排坐几个小朋友?再从左往右数一数,课桌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

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境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3.再请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数的,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数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4.教师板书,表示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区别:

6+6+6+6(有4排,每排6个)=24(个)

4+4+4+4+4+4(有6列,每列4个)=24(个)

活动三: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教材第3页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怎样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认真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活动四:数一数苹果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3页第4题。

2.把问题引申,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并算出结果。

3.就怎么计算15盘苹果有多少个,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从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从第一个3开始,3,6,9…3个3个地跳着数,数到最后一个3,得到45。

算法3:3个3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

算法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如果学生没想到算法3与算法4,教师可以介绍,它们的特点是简化了原来的连加算式。)

4.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表示原来的算式有没有比算法4更简捷的方法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说的一句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三、总结:

1.根据教室里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计算全班人数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做个象征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自己。

2.让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教师适当地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当老师想介绍算法3,算法4的时候,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案例点评:

1.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是抽象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基础。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教材中在处理4个数数活动时的区别:数熊猫时是跳着数的,数圆片时方法有所不同(数一排几个,有几排;或者数一列几个,有几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会不同的数法都有相应的算式表示。数方格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交流。

2.数苹果的活动设计有新意。让学生探索计算15个3相加的算法,发现实施分组计算的策略,可以减少连加算式中加数的个数,使算式简化,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算式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下一节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7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