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通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核舟记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核舟记》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理解本文在介绍核舟时候的说明顺序
感受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的精妙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感受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的精妙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介绍核舟时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都是“记”。我们知道,“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记物,可以记景,还可以记人,我们今天所学的《核舟记》,应该是(学生:记物)。从题目不难发现,文章要介绍的,应该是“核舟”,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核舟,值得作者写文记叙一番。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魏学洢的《核舟记》,来一探究竟。
诵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诵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字以及有疑惑的字勾画下来,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容易读错的字词: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尝贻余核舟一y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高可二黍许shǔ
箬篷覆之fěng
石青糁之sǎn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guān rán
各隐卷底衣褶中zhě
矫首昂视jiǎo
诎右臂支船qū
舟尾横卧一楫jí
居右者椎髻仰面zhuī
又用篆章一zhuàn
(解决字词)全班齐读课文,再次感知文章。
文章解读
(一)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读题目。《核舟记》,从题目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是“核舟”,为什么叫作核舟?大家从原文找一找。
明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在这句话中,“为”是什么意思?
明确:雕刻。
谁雕刻的核舟?
明确:王叔远。
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信息?
明确:
一个______人物(奇巧)
一种______技艺(高超)
一个______核舟(?)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核舟?我们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来感受。
了解文章介绍核舟时说明顺序
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不难发现,它总的介绍核舟的内容、长度、制作材料,同时还直接抒发了对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之情。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来介绍核舟的。
请同学们自读第2~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都是怎么来介绍核舟的。
明确: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核舟正面的中间部位;
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头部;
第四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尾部;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核舟背部。
小结:文章运用空间顺序,完整有序地介绍了核舟的内容。
感受王叔远技艺高超
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如何介绍核舟,我们小组分工合作,请小组交流讨论。
(1)交流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核舟的中间部位。
第二小组:介绍并表演核舟的头部苏轼、佛印和鲁直的动作表情。
第三小组:介绍并表演核舟尾部两个舟子的动作表情。
第四小组:介绍核舟的尾部。
(2)要求:
介绍的时候不看书。
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点评表演的时候,从动作和神态出发。
(学生交流表演)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核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么,这个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是“泛舟”的意思。怎样的场景才算是“泛舟”?
明确:自由轻松,无忧无虑。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由愉悦”以及“无忧无虑”?请用以下句式回答问题。
我从________(字、词、句)读出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由愉悦”以及“无忧无虑”。
(学生分析交流)
我们为什么能够如此逼真地感受到苏轼等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心态?
明确:作者写得逼真,文笔高超。
作者为什么能把核舟写得如此逼真?
明确:王叔远技艺高超,作者的赞叹。
小结:魏学洢写得好,王叔远刻得好。
字词整理
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椅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余数(今义)奇怪
(2)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词类活用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课堂结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魏学洢的《核舟记》,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魏学洢高超的笔法,还感受到了王叔远精湛的技艺。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课文的进行研读的时候,我们惊叹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将不断激励我们,去创造,去奋斗。
《核舟记》教案【第二篇】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三篇】
核舟记
魏学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学习的过程: 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2、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情。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顶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课堂板书
总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术。
船舱
空
正面 船头 间
核 顺
舟 分 详写核舟 船尾 序
记
顶部
总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七)、课堂反馈
⒈给下列字注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贻( ) 篆( )
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⑵能以径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许( ) ⑷中轩敞者为舱( )
⑸雕栏相望焉( ) ⑹佛印绝类弥勒( )
⑺珠可历历数也( ) ⑻钩画了了( )
⑼诎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给下列句子用“/”划出朗诵节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⒋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⒌对下面一句朗读时音节停顿正确的是:( )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⒍对下列几句“之”字的指代对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②闭之,则右刻清风徐来…… ③石青糁之
④左臂挂念珠倚之
a.舱 雕栏 小窗 舟身
b.舱顶 小窗 刻的字 左膝盖
c.舱顶 小窗 雕栏 佛印
d.舱顶 刻的字 小窗 左膝盖 ⒎翻译下面两句:
⑴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⑵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5.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的。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ɡ)不因势象形
贻(yí)八分有(yòu)奇(jī)
二黍(shǔ)许篛(ruò)篷
髯(rán)石青糁(sǎn)之
不属(zhǔ)诎(qū)
椎(zhuī)髻(jì)舟楫(jí) 篆(zhuàn)
四、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教师点拨
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一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2.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3.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4.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5.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6.之:①径寸之木:助词,的。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7.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其人视端容寂:那。
同义词
1.约——可:大约
2.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3.状——然:……的样子
六、拓展延伸
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①长约八分有奇。
②左右各四,共八扇。
③船头坐三人。
④横卧一楫。
⑤为字共三十有四。
⑥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一(条)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鲁直和佛印陪同。
三、整体感知
1.这是—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手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3)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四、文本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1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文体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五、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