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优推4篇
【导言】此例“沁园春长沙教案优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篇】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一、解读字面,展开想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雨巷》中,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要表达什么主题?这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逐个进行分析。雨巷,长长窄窄,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演绎着一股苍凉之气。“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雨巷的尽头是颓圮的“篱墙”,它是如此的破败和荒凉。“丁香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上。她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她像梦一样的轻轻的走了,直至消失在雨巷。诗人一直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旧的奋斗失败,而新的希望又在哪里?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在这种迷惘和探寻中,新的道路尚不明确,因此,象征他追求和理想的丁香姑娘也不会很明朗、阳光,而是笼上了忧郁、飘忽、迷离的特色。诗歌本身情感的不确定性使学生可以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
《再别康桥》中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二、联系生活,跨越时空
“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获得感悟。《采薇》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歌开头两句写道:“薇亦作止”,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叶片肥嫩;“薇亦刚止”,写秋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学生联系生活很快能想象到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流逝,戍卒思归,一年将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别离时的春光,是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变换,时光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足以给学生以无尽的想象。
三、引导质疑
马克思说:“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语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解读。《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图中,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表现了怎样的伟人形象?“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为什么?学生答: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学生答:《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正是“同学少年”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四、运用绘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把一些古代优秀的诗歌作为绘画的蓝本,力图表现出原诗的意境。让学生尽可能地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笔者带有一个艺术班,在教《雨霖铃》时,曾尝试过这种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完诗歌的大意之后,把文本内容用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经过讨论后各抒己见,认为柳永在写恋人分别时写了三个大的场景,当然标题丰富多彩,有“寒蝉凄切图”,有“都门帐饮图”,有“执手相看图”,还有“晓风残月图”等。很好地概括了诗歌的意境。比如说“都门帐饮”,有学生说,都门帐饮只是一种行为,这句诗主要写“无绪”的心理活动。“无绪”就是没有心思。一对恋人要离别了,面对佳肴肯定没有心绪吃的,画面不应该画他们在拿着酒杯喝酒。还有一个学生说:“无绪”是感情的焦点,画面应画出相互对看的复杂心理。学生三:不一定要画出相互对看,但一定要通过画面表现出“难舍”与“伤心”的情感。比如女主人公正低着头用手帕轻擦眼泪,男主人公则正无所适从地看着对方,笔者认为这样画比较符合词意。笔者说很好,“无绪”是感情的焦点,画面应该画出这一心理活动的焦点。学生接下去分别展示了他们的草图,都画得入情入理。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篇】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节语文课,导语的设计应该是精心安排的,或者具有形象美,或者具有情感美,或者具有思考美……而这些正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开始。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中,轻松愉悦地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但是,无论怎样精彩的导入,都应把握几个原则:第一、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内容;第二,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程度及认识规律。导入新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层次等,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要紧扣、深挖、妙用教材,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要有针对性;第四,“导入新课”的基础是“导”,既然“导”,在情境设置上就尽量简洁明快,达到目的即可,不可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第五,教师要精心设计锤炼自己导入课堂的语言,努力做到既要准确、精炼,又要生动、充满趣味。
二、导入的方法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俗语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若以悬念疑问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非要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所以,这种导入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我在教授小说《丹柯》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鲁迅先生曾对悲剧有过这样一种解释,他认为“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那么,在悲剧小说《丹柯》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给人看”的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些话题来欣赏小说作品。在教授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可笑可憎的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回了家”“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过了一个月,死去了”。别里科夫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还是他杀?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别里科夫的真正死因。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诱”下,急于想找到正确的答案,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2.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情境导入,即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照片、投影片等直观形象,营造情景,导入教学。此种导入的方法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化抽象为形象的同时,也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教授《说“木叶“》一文时,这样设计导入:她首先拿出了两片树叶,然后说道:“我刚才经过校园的时候,特意找了两片树叶,大家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一片是刚摘下来的绿叶色泽鲜润、饱满;一片是地上的枯叶干燥色黄、疏朗空阔。)学生顿时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同样是一次听课,教师教授的是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前导入时,教师选取了散文中的几个场景,例如,山脊上的小屋,绿荫掩映中的小屋,夜幕下的小屋等,制作成美丽的画面呈现出来,以此吸引学生对小屋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欣赏散文,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
3.巧借诗文,营造氛围。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语文课应该运用诗词,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渲染一种清丽典雅的文化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也能让学生感受诗词本身的美,陶冶学生的心灵。
一位教师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但是,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是否也能引起无限遐想?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呢?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氛围里,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积极地思考,回忆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积极地回忆之后,教师做出总结: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中国古代诗坛,有无数诗人,因为一轮明月成就了千秋美名,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就是其中一位,他借着一轮明月,“以孤篇压倒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笔下的那轮明月吧。在诗歌所营造的典雅氛围里,学生沉浸其中。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总能和诗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授《项羽之死》,可以由历代诗人对项羽的评价引入,例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教授《将进酒》,可以从余光中的诗《忆李白》引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4.联系“旧知”,“温故”导入。联系“旧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教师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探求的好奇心。这种方法依据的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三篇】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历时八年,终于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和平呼声,压倒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希望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反动而且独裁的中国,妄图凭借军事上的优势,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由于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遥远的大西南、大西北,他为了争取调动兵力、调整部署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和民意,在半个月内,连续三次发出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到陪都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如意算盘是:如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加在共产党身上;如果去了,他就可以借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政权。他心里想的是肯定不敢到重庆来。
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深入虎穴,亲赴重庆谈判;一首《沁园春・雪》,词撼山城,义取民心,震惊天下,奠定胜局。
丝毫没有谈判的诚意,根本没有料到真的会来。甚至连一个具体的谈判方案都拿不出来。而中国共产党不仅拿出了具体的谈判方案,还在军队、解放区政权等关键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双十协定”。
10月初,在重庆谈判期间,应诗人柳亚子的一再索求,将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书写相赠。柳亚子向来自视甚高,读罢咏雪词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尊为词坛“第一国手”。郭沫若看到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墨迹,马上步原韵吟出一首和作。《新民报》辗转获得诗词的抄稿,率先在报上发表。随即《大公报》等报相继发表。《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柳亚子甚至将它称为“千古绝唱”。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不惜身系天下之安危,冒险亲赴重庆谈判,他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为人们所广泛称道。而《沁园春・雪》又充分展示了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地征服了人心,使人们从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由的一首咏雪词,酿成一场蔚为可观又别具生面的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交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视古今的豪放雪词,震撼了整个山城,感染了全中国。
据说诗词发表以后,震撼朝野,也十分感兴趣,连忙找来“文胆”、“内一支笔”陈布雷,问这首《沁园春》词是他作的?陈布雷点头称是。又问写得如何?陈布雷称赞道: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应该说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不满意了:难道就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陈布雷从诗学的角度如实地回答:我细细看了看,没有什么毛病。据我所知,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愤然作色道: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他交待陈布雷: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的“帝王思想”。更有一批御用文人奉命以和词为借口,对毛词进行“带韵而行”的毁谤。暗中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从中选择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超过的,以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将毛词比下去!不久,控制的《中央日报》等一批报刊,刊出以唱和为名、以相骂为实的《沁园春》30首。当陈布雷请过目时,不屑一顾地说:“你们的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怎么能和比!”在人大肆诋毁词作时,重庆的进步人士也纷纷发表和词,维护毛词,赞扬中共。第一个唱和的是郭沫若,先后和词三首。教育家黄齐生和词批判黑暗统治“天道好还,物极必反,朽木凭他怎样雕”。郭沫若撰词“何足道,纵漫天迷雾,无损晴朝”。讽刺反动派:你们再怎么饶舌,也“无损晴朝”,无损词的光辉。
没有想到的是,请到重庆,却把鸿门宴变作大舞台,让中共领衔酣畅淋漓地唱了全台的生旦净末丑大戏,让大后方的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自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在山沟里搞马列主义18年,还没有机会与军政人员、社会贤达、各界人士近距离接触,给他提供了全方位展示文韬武略、智慧才华的机会。可以说,在重庆与相交的人,无论敌、我、友,内心深处对都是敬佩有加。随随便便一首诗词,竟然惊动山城陪都大后方,使堂堂国民政府文武大员惊慌失措、相形见绌,使千百万中国人民如沐春风甘露、欣然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家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开场,诗家打响的人心解放战争已经高歌凯旋。
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恰好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所特有的一种雪情怀、雪人格、雪心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抒写了伟人的雪情结:
雪情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胸怀远大、壮阔,有容乃大。
雪人格――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人格纯洁、高尚、勇敢、壮烈,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雪心愿――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心愿震古烁今、超俗拔群,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民大业。
的雪情怀
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谈到平生中看到的第一场北方的雪景,那是1918年他第一次到北京时的事:“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北方的雪,使不仅发思古之幽情,而且在他革命人生起步阶段留下了难得的印痕。
1920年冬,一向少雪的长沙下起了雪,天气十分寒冷。27岁的和19岁的在船山学社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仪式,从此,他们成为一对革命伴侣。雪天里,他们新事新办,没有嫁妆,没有花轿,也没有豪华的婚礼,只请毛泽民的爱人、陈昌的爱人等几个朋友吃了一顿饭,花了6元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作“不作俗人之举”,彻底实行恋爱和婚姻自主自由。
1921年1月21日,隆冬的长沙城大雪初融,仍然寒气逼人。在城南潮宗街文化书社的宿舍里炉火并不大,但自元旦新民学会新年大会后这些天来,他心里却一直有一种难以平静的激情,促使他坐在书桌前,给远在大洋彼岸法国勤工俭学的挚友蔡和森复信,交换自已的建党观点。蔡和森详细阐述了建立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这与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而且也有过深入思考。大雪无垠,万人空巷,使能够反复地研究思考,结果是他对于蔡和森的建党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给蔡和森回信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红军时期,战事不断,的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战争诗、战场诗。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诗人斗志昂扬,自问自答: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虽然赣江风雪迷漫,但是诗人仍要率十万工农下吉安,用长缨缚苍龙。
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干部团直接参加了打土城一仗。干部团打得相当惨烈,伤亡百十来人。撤出战斗后,正是农历大年三十,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下了一夜,覆盖了山山岭岭。牺牲了那么多战友,宋任穷万分痛惜,并专门向作了汇报。皑皑白雪掩不住斑斑血痕。十分痛惜,认为干部团是能够撒豆成兵的,将来都是带兵领军的好材料,不能随便就牺牲掉了。
面对巍峨昆仑、雄壮雪山,诗词中抒写了空前绝后的伟人情怀: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对《沁园春・雪》写了一条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通过咏雪表达了作者的博怀、高远志趣、渊博知识,令人深刻感受到词作和作者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气势、伟大人格、坚定信念和浪漫情怀。
爱雪。他的身边工作人员李银桥、张木奇都发现有一大乐趣,那就是踩雪。一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雪,很晚才从怀仁堂开会回来。下了车,脚踏雪地,说:好,很忙嘛,需要散散步放松嘛,还有雪嘛。他高兴得很。
下雪以后,不希望把院子里边的雪扫掉,张木奇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雪地中间扫一个十字的路,把别的雪都保存起来,不要铲除掉。在雪地上走,对于来说,雪能激发他的激情,消除身体的疲劳。1961年11月,又一次来到了杭州。他又想起了雪,进而想起了雪中的梅花。他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三张便条,弄清了“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来自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自然界的雪,与的情怀,融会贯通,相映成辉。
的雪人格
雪,纯白晶莹,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不乏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绝句。但《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却是最上乘之作。它充分展露了的诗情才智,显现了丰富、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欲与天公试比高”,为自然景物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展示了人格化的雪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
少年时代对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是他那像雪一般内心纯洁的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这就是慈母在心目中的形象。学习效仿母亲,下雨天不去抢收自家的谷子,而是先收邻居毛四阿婆的粮食;下雪天宁肯自己挨冻却将身上的衣服脱给衣着单薄破烂的路人。说明母亲的品行人格对少年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到长沙读书期间,经常进行冷水浴,春夏秋冬四季坚持不辍。同学看到他在井边赤膊冲凉,毫不在意刺骨的寒风和冰冷的雨雪,诧异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边把皮肤擦得泛红,边答道:“冷水浴既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又可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就能坚持下去,不感到难了。”这时的雪,又成了磨练他意志、毅力的东西了。
青年还在大雪纷飞的时候,一个人静立在旷野平地,任凭满天雪花飘落,听任思绪无限飞扬。他还有意在校外野地踏雪而行,风餐露宿,以锻炼自己强壮的体质和无畏的胆力。“梅花欢喜漫天雪”,可以从中一见端倪。长沙的橘子洲头,岳麓峰顶,爱晚亭下,白鹤泉边,常常成为和他的同学相邀露宿的地方。当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这些爱国的热血青年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抒感,议论时事人生,心忧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或者评书读报,交流近来学习心得。到深夜,才各自找一个相距较远的地方,露宿到天明,再互相唤醒,跑回学校去上课。这种活动,即使在寒气逼人、霜意浓重、风雪逼人的季节,也时常坚持进行。
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时候,从秋到冬,日复一日地坚持到图书馆去读书,从不间断一天。在风雪纷飞的严冬季节,看书坐久了,脚冻得发痛,他除了活动活动两脚,仍然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书本上。这是学习生活中收获最大、很值得纪念的半年。后来他向友人叙述这段难忘的记忆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跨越大雪山,对长征红军来说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过了大渡河,又要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夹金山。早晨,喝完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汤,身穿夹衣夹裤,手持木棍,沿着又陡又滑的雪路,向山顶攀登。他把马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使用,并且说:“多有一个同志爬过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了一份力量!”走到半山,气候骤变,冰雹劈头打来。他拉着战士的手前进,鼓励大家低着头走,千万不要撒开手!
随后,从毛儿盖越过草地,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历程。一望无际的草原,杂草下到处是积水,有些地方数十里水深及膝,犹如泽国。每日雨雪纷飞,乌烟瘴气,满目凄凉。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经过7天艰苦努力,右路军在的领导下,战胜了严寒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写下了那首红军壮举的经典绝唱《七律・长征》,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人格形象。
臧克家说:“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
1962年,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在69岁生日那一天,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冬云》一诗,以言志,以励人: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是人格和心声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显示了独立不倚的英雄本色。
他写了一生中惟一的民歌体的杂言诗,称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试看天下谁能敌”。
不仅在歌颂八连官兵,更在构想和塑造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新人形象和崭新境界,“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
的雪心愿
1936年2月,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黄河东征。在清涧县袁家沟,一晚无眠,伏在小桌上,凭借如豆的烛光,谋划着红军东征的战略部署。一大早,天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岭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工作了一夜的信步走出窑洞,远远望去,高原似蜡象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于是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雪》在诗人的笔下流淌而出。
1945年10月初,在重庆谈判期间,应诗人柳亚子的一再索求,书写《沁园春・雪》相赠。《新民报》辗转获得诗词的抄稿,率先在报上发表。随即《大公报》等报相继发表。《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轰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视古今的豪放词句震撼了整个山城,感染了全中国。
山城召开座谈会,诗人臧克家发问:“这么顽固,争取团结、民主、进步,办得到吗?”回答说:“雪山草地都过来了,没有争取不到的事情!”这两句话,给人们增加了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一首《卜算子・咏梅》,是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飞雪迎春,是诗人的心愿。
为湖南几位老友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周谷城等人的盛情厚意所感,特地赋诗一首《七律・答友人》,诗中借用湘南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描绘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演化成斑竹一枝,红霞万朵,表达了对牺牲烈士和亲人的怀念,抒发了对故乡人民的深挚关怀和对三湘四水的美好祝福。对于故乡的现实和未来,充满了赞美和希望。他赋诗祈盼: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语
语文是一门集知识与艺术融入一体的学科。教师如果想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导语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课堂导语要突出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课堂导语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语文情境的创设。创设语文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课堂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如果我们把第一节语文课当作是一场演出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导演只能把精彩的“台词”提供给学生,学生才能带有激情的投入“演出”,才能获得全新体验和,同时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演员”的角色定位。
例如,在讲解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语文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不妨尝试通过以下课堂导语实现“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同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伊始,通过设计精彩的导语就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我先是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文章对于作者的这种心情是如何叙述和表达的?
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三、有得于知识前后衔接,便于学生总体把握知识脉落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秀花。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