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沁园春 长沙》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54795

【导言】此例“《沁园春 长沙》教案【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篇】

沁园春·长沙

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 关健明

一、 教学设想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 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 教学过程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 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 遒qiú 遏è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1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近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 (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诗的语言及意境;

二、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三、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教学用具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评:一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可以有很多,但只有优化动机设计,才能集中教学目标;只有集中教学目标,才能使每堂课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达到有效。]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cai歌曲《沁园春•雪》;

2、学生忆诵《沁园春•雪》。

二、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学习毛译东用“沁园春”作词牌名的的另一首词“长沙”。

“沁园春”这个词牌都分上下两阕,每阕的句数、字数都有规定,所谓“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评:导语有如文章的起笔,常常颇费心机。这里的教学引言,舍弃花哨,不枝不蔓,注重实际,同时也讲究艺术,通过比较,温故知新,鲜明地提示了一条教与学的思路。]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评:对而今的年轻一代,对现时的出户机会很少的学生,有必要简要地交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展示橘子洲头的画面。]

四、教师朗诵。

cai 《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朗诵)

[评:接着朗读声起,音乐悠扬,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这是当代教学的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

五、学生朗读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初读:朗读全词 ==> 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二读:朗读上阕 ==> 注意字音:霜(shuāng)、自(zì)等,排除方言影响。

三读:朗读上阕 ==> 把握层次。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cai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 望 ==> “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 望 ==> “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 视 ==> “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 视 ==> “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 ==> “争”“击”“翔”

色彩之浓 ==> “红”“碧”

数量之多 ==> “万”“层”“百”

竞争之烈 ==>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阕。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四读:朗读下阕 ==> 注意读出感情。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示:

① “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② “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③ “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④下阕照应上阕。

五读:读全词 ==> 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全词气势之宏,语言之美。

归纳主题。

cai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评:朗读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进行这种训练,不只是种教学手段,而且是种教学目的。

处于这堂课突出位置上的读,要合时地读,有序地读,采用不同的形式,起到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而又形成整体的效果,这就要求读起来不仅抑扬顿挫,更须声情并茂,读者神采飞扬,听者牵肠挂肚,或悠然遐思,或怡然自乐,或潸然泪下。在这点上,设计者的细心构思和执教人的分步操作,是足能体现本人的教学基本功力的。]

六 、欣赏

cai 歌曲《沁园春•长沙》

让学生随着音乐画面进入艺术的境界,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七、词的常识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因此得名。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

cai 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为:

小令→(58字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结构分为:

单调→只一片(阕)

双调→两片

三叠→三片

四叠→四片

八、课外词选读

cai

如梦令•元旦

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评:中学生学古诗词不是要求会写,而是要求会读。“会读”的涵义是丰富的:理解意思,体会境界,感受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常识,了解词的意义,了解词的形象,了解词的语言,同时适当地拓展课外阅读面,也选同题目或同词牌或同作者的一两首诗词让学生见识见识、欣赏欣赏,虽不必说出它的美丽,但能感觉词的魅力。这样组织课堂,安排内容,实乃全面提高素质所必需。]

九、反馈检测

cai 《沁园春长沙》反馈检测

1.《沁园春 长沙》按结构分类,属 ,按字句多少分类(114字),属

2.判断下列各项的解释与分析是否全部正确,正确的在该项的括号内画“4 ”,错误的打“6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尽”与“遍”相应,“染”更有动感,写层林渐渐变红,“如火”则全无上述优点。( )

b.“漫江碧透(碧绿),百舸争流”。“碧绿”只写了颜色,而“碧透”则不仅写了颜色,而且写出了秋水清澈见底的特点。( )

c.“鹰击(翔)长空,鱼翔浅底”。一般鸟类在空中宜用“翔”字,而鹰在空中总处于一种进攻的姿态,这样写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

d.“怅寥廓,问苍茫(辽阔)大地,谁主沉浮”。“辽阔”只写出了宽广空阔,而“苍茫”则写出了秋天傍晚的雄浑景象,更有韵味。( )

3.作者在上阕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4.背诵全词。

[参考答案:1、双调;长调 2、a(4 )b(4 )c(6 )d(6 ) 3、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末句以豪迈的气慨回答“谁主沉浮”,表明作者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

4.(略)

[评:这里有四个课堂作业题,包括语文常识题、语言理解题、语意思考题以及课文背诵,程度切合实际,时量适中,且要求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努力做到满意。因为这是语文能力的强化训练,也是教学效率的当堂鉴定。对此,教案的编拟者同样需要匠心独运。]

十、小结

上阕写景: 红、 碧、 浅、 寥廓 ==> 设问: 谁主沉浮

↓ 回答 ↑

下阕抒情:挥斥、指点、激扬、粪土 ==> 设问: 浪遏飞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这节课的重点,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诗词语言,结合音乐、图像,领会了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感受到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这首词上阕写景,用精当、形象的词语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景色,以设问结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结尾仍用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另外,这堂课同学们还选读了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元旦》,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的词的常识和本节课的朗读方法,提高诗词的朗读、鉴赏水平。

[总评:这堂课力图将常规教学要求与钟德赣反刍式教学特色熔为一炉,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来,这就要发挥教者的优势,创造出一种新格局。这种尝试,虽然还只是个开头,但在我看来,是难能可贵的。]

沁园春 长沙教案【第四篇】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

上片: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 ,战斗 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

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

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以及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毛泽东。

实施目标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

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5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