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夜雨寄北》教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305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夜雨寄北》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夜雨寄北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作文吧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

(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

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

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

(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

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

(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

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

指名发言。

明确:

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七、板书设计

李商隐

君问归期(我答)未有期巴山夜雨(实景)惆怅、思念

相逢的喜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夜雨寄北》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夜雨寄北教案2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3、体会诗人的感情。

4、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2)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分析理解题目: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师有感情地范读此诗,注意停顿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生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此诗。生速记此诗,并让生展示背诵。

5、自此解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6、逐句解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7、诗歌主旨: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8、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9、生再次朗读此诗。

10、课堂练习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融情于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用投影并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隐,并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4、师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5、生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6、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诗歌表达情感的温婉细 腻,及诗歌回环往复之美。

7、课堂小结

8、诵读由本诗撰写的现代诗歌《夜雨寄北》

9、课后练习:用现代汉语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李商隐写一封寄给妻子的回信。(500字左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5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