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92309

【导言】此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精彩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研究方案教学总结【第一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它是我国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效率比较高。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当今比较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成或遇到的新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没有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时空;“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是建立单一的数学模型,没有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优化的数学思想;“模拟练习,运用问题”,没有考虑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强调的是单一的数学模型认识。

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教学被激活和拓展的源泉活水,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给学生“探索”和“交流”提供了可能。

探索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内心都有揭开数学问题的强烈欲望,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数学精神追求。“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索”给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理想”提供了时空。

交流是人的心理渴望。自主解决了数学问题的学生,必然想把自己的办法展示给别人,这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能力被别人欣赏,才华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总有一种展示个人价值心理需要。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经过冥思苦想,渴望知道别人是解决的。“交流”给学生搭建了经验分享的平台。

需要指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本身也是探索的结果;探索过程中又会发现或产生新的问题,并伴随有交流活动;交流活动中伴随有探索活动,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严格地说,“问题—探索—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程序模式,因此,课题名称表述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更为确切。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又称“问题解决法”,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2.生成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认为,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信息的意义;当人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时,总是与他先前的经验相结合。

3.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练后讲”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研究假设。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显著提高。

四,“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框架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逐步形成“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课堂操作实践经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巩固训练都占据了一定的时间,新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课堂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把老师主讲变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模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和思考。“问题导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评价”。

1.提出数学问题。

课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创设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问题情境,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有规律的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数学问题。课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遇到新问题或生成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筛选、取舍,引导学生研究解决。课末,教师根据教学活动提出新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思考。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施的主要策略。

(1)提出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时遇到新的问题,有时联想的其它数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树立“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观念。

(3)把“还有别的想法吗?”作为课堂教学的常用语,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2.探索数学问题。

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课内、课间、课外学生都可以和老师探讨,和同学合作研究。也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与家长共同研究。

实施的主要策略。

(1)给予学生探索方法的指导。提出数学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习惯听老师或学生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自己去探索解决。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探索方法和探索途径等方面的必要指导,或者给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帮助学生探索成功。

(2)给足探索的时间。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有时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讨论,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

(3)树立探索的风气。对课内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评价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课外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大表扬和鼓励的力度,以利于学生形成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风气,养成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3.交流数学问题。

课堂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在全班交流。要逐步强化并实现补充式发言和总结式发言,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筛选,优化数学思想方法,达成基本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实施的主要策略。

交流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评论者,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思考分析,学会有效讨论,学会恰当评价,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尤其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通过教师的点评,使个体经验为群体所分享,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

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追问或引导学生追问,不仅让学生讲清“是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讲清“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精练、清晰表达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评价”。

探究式教学心得体会【第二篇】

“探究式阅读”的课题研究在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走近尾声,回首三年来奋斗实践的路程感慨万千。从不解到释惑,从探究到理解,从拘泥到扩展,虽说艰辛,却充满收获。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一、启发教学引导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在教长春版教材中的。《窦娥冤》时,借助电影《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的一段唱导入课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究:“窦娥冤吗?”由此引导开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三、自主选择激发兴趣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 “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1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1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1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 围绕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 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换位思考,使自己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引导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第三篇】

“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郭小华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我校在近几年的政活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导学”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在教师己经认识和掌握了教学规律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 ,“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无疑是大有益处,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的。“导学”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 。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 但对于一个新课题 ,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 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 。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 ,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 ,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 。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自学是关键 ,自学是内因,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 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学生自学时 ,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 ,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 。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 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 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 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 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 ,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 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的听讲是有目的的听讲, 接受教师具体指导,并将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相对照,改错、补漏、加深、提高。

第六步,巩固知识,即“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判断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笔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竞答、抽签回答等。 练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 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

“导学”教学模式的以上六步,在时间上可分配为:第一步、第二步共约5分钟,是良好课堂的基础。第三步、第四步共约20分钟,是课堂质量的关键。第五步约10分钟,是良好课堂质量的保证。第六步约10分钟,是课堂质量的检验。这六步骤紧密联系、自然过渡、环环相扣。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培养独立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科学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思想品质。采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等都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当然,由于探索这种课堂结构形式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教学总结(人教版【第四篇】

-- 殷巷镇土马小学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它是我国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效率比较高。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当今比较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成或遇到的新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没有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时空;“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是建立单一的数学模型,没有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优化的数学思想;“模拟练习,运用问题”,没有考虑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强调的是单一的数学模型认识。

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教学被激活和拓展的源泉活水,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给学生“探索”和“交流”提供了可能。

探索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内心都有揭开数学问题的强烈欲望,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数学精神追求。“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索”给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理想”提供了时空。

交流是人的心理渴望。自主解决了数学问题的学生,必然想把自己的办法展示给别人,这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能力被别人欣赏,才华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总有一种展示个人价值心理需要。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经过冥思苦想,渴望知道别人是解决的。“交流”给学生搭建了经验分享的平台。

需要指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本身也是探索的结果;探索过程中又会发现或产生新的问题,并伴随有交流活动;交流活动中伴随有探索活动,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严格地说,“问题-探索-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程序模式,因此,课题名称表述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更为确切。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又称“问题解决法”,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2.生成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认为,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信息的意义;当人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时,总是与他先前的经验相结合。

3.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练后讲”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研究假设。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显著提高。

四,“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框架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逐步形成“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课堂操作实践经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巩固训练都占据了一定的时间,新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课堂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把老师主讲变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模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和思考。“问题导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评价”。

1.提出数学问题。

课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创设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问题情境,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有规律的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数学问题。课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遇到新问题或生成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筛选、取舍,引导学生研究解决。课末,教师根据教学活动提出新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思考。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施的主要策略。

(1)提出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时遇到新的问题,有时联想的其它数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树立“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观念。

(3)把“还有别的想法吗?”作为课堂教学的常用语,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2.探索数学问题。

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课内、课间、课外学生都可以和老师探讨,和同学合作研究。也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与家长共同研究。

实施的主要策略。

(1)给予学生探索方法的指导。提出数学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习惯听老师或学生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自己去探索解决。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探索方法和探索途径等方面的必要指导,或者给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帮助学生探索成功。

(2)给足探索的时间。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有时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讨论,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

(3)树立探索的风气。对课内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评价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课外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大表扬和鼓励的力度,以利于学生形成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风气,养成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3.交流数学问题。

课堂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在全班交流。要逐步强化并实现补充式发言和总结式发言,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筛选,优化数学思想方法,达成基本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实施的主要策略。

交流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评论者,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思考分析,学会有效讨论,学会恰当评价,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尤其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通过教师的点评,使个体经验为群体所分享,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

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追问或引导学生追问,不仅让学生讲清“是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讲清“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精练、清晰表达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评价”。

[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教学总结(人教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19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