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口技》教学教案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24181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口技》教学教案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口技》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口技》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显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段。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2-3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2-3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背诵2-3段)。

(一)先学。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二)后教。

1、学生齐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的习题。

《口技》教案【第三篇】

学习目标

识记与能力:

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难点

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案

一、课前预习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写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林嗣环( ) 屏障( ) 抚尺( ) 少顷( )

哗( ) 撤( ) 犬吠( ) 颈( )

(2)请调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还有拿不准的字词吗?不妨写下来。

二、预习检测

1、分别展示课前预习1、2。

2、练习册基础训练部分。

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

合作探究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疏通课文,重要的内容可记在书上,如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与组员交流意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由全班同学或老师解决。

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作作索索: 力拉崩倒: 齁: 战战: 施: 毕: 绝: 意: 曳: 指: 名:

2、解释加点词。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完成课后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4、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案

1、课前预习:本文各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写在书上)

2、预习检测:请各组派代表进行预习汇报。

合作研讨

1、口技者技艺高超,令人叹服,能不能用文中一个字来形容?

2、你从哪些内容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口技人表演的这一特点?

(1)通过正面描写精彩地描绘口技人所表演的三个场面。

(2)开头和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精湛。

(3)三次描述听众反映即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

(4)本文用词灵活多变,淋漓尽致的体现口技人表演的“善”。

拓展延伸

1、《口技》一文通过描绘声响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口技人的精湛技艺,请你也用心感受生活,通过声音写一幕场景,(写在本子上)

2、搜集中国艺人奇门绝招资料,与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艺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

课堂检测

1、练习册课内阅读。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口技》教学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文意。

2、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3、精读课文,读出感悟。

4诵读课文,积累经典。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

积累法、诵读法、品析法

课型与课时

文言文赏析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明确课文内容。

3、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洛桑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么多的声音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这种技艺叫口技。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传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面,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你能把你所了解的口技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意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读好文言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1、建议大家: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出层次。

三读——读出缓急。

四读——去掉句读,挑战自己。

明确一种朗读的方法:

2、老师帮你积累字词:

古今异义:但()少()走()

虽()名()股()

通假字:满坐寂然

一词多义: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你所了解的文学常识:

《口技》选自《 》,是清代人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是,清代人。

4、你自己的积累:

明确一种积累的方法:

三、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技者

(2)施八尺屏障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5)虽人有百手

(6)奋袖出臂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舍,不能名其一处也。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展示自己,有创意的翻译课文。

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佳宾,试以“我听到的口技”为话题说一段话,给我们描绘你感觉最精彩的一个场面。

友情提示:

1、描绘的时候要绘声绘色,请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你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小片段进行有创意地翻译。

示例:我坐在大厅里,远远的听见长长的巷子中传来一阵狗的叫声……(接下来继续往下说)

学会翻译课文的方法: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悟

读书贵在有悟。边读边悟才有收获。

反复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2、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突出了什么?

3、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学会写作构思的方法:

五、诵读课文,积累经典

1、对于这篇文章,你发现快速记忆的方法了吗?

2、结合我们总结的方法,快速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并默写出来。

拓展延伸

阅读《陌上桑》,然后回答问题: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的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后八句呢?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学习小结

学习了《口技》,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写在下面吧。

教学反思与评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52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