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两小儿辩日教案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77681

【导言】此例“两小儿辩日教案实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两小儿辩日教案1

看来,“棍棒教育”把握得是否有分寸,是定性对错的依据,不过度,便是正确。这个“分寸”其实是非常可怕的,用得“过度”,可能是夺人性命;不“过度”则至少也是让孩子的身心伤痕累累。假如不是致人死命,这位父亲及其所有热衷暴力教育的家长们,都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一切针对孩子的暴力行为。

如此带有强烈专制、独裁色彩的家庭暴力教育,其实施者,如今有了两个很时髦的称呼,分别叫“狼爸”与“虎妈”。都知道,这两个称呼起源于两个家长,这两个人,分别出了一本书,各自吹嘘其狼性(虎性)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孩子考上名校了。这在本来就有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之传统观念的中国社会,掀起了热烈讨论。当然,

“狼爸”与“虎妈”的追随者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从两位家长著书的销量可见一斑。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试图从书中寻找棍棒的操作经验。

不得不说,此类狼性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轻则杀伤孩子们的自尊心与创造精神,重则将人杀死。咱们不妨回顾一下最近两年“病毒杀人”的典型事例:2010年3月8日,上海一位母亲为教育5岁女儿,将其打伤,后不治身亡:2010年12月16日,兰州一位父亲为教育9岁儿子,将其捆绑殴打致死;2011年8月31日,西安一对夫妻联手捆绑13岁儿子进行教育,不慎将其打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两小儿辩日教案2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l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 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 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三、板书

板书设计一: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板书设计二: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说说你了解的孔子

(学生交流,教师以课件进行补充)

2.咱们学过孔子的哪些名言?

(回顾孔子名言)

3.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给难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辩”

师:注意观察这个“辩”,它的中间部分是什么?和他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2.对于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读通,解意,悟理,背诵)

三、读文

1.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相听听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读好关键字,读出停顿和韵律

四、解意

1.谁能以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孔子不能决也”

(1)“决”是什么意思?

(2)让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是什么?(两小儿辩斗)

3.什么是辩斗?辩斗需要什么?(观点和理由)

4.在文中用“______”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画出两小儿的理由。

5.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1)小儿甲:日初近,日中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近

(2)图片辅助理解“车盖”和“盘盂”的区别

创设情境辅助理解“沧沧凉凉”和“探汤”的区别

(3)引导学生带动作读两小儿辩驳的理由,注意读出对比

五、辩斗

1.两小儿说的是不是事实?(是)

2.可他们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谁又说服不了谁,就要据理力争,用文中的话就叫做——辩斗

3.同桌之间互相辩斗

4.指名上台演示,指导学生加入一定的神态、动作加强语气

5.全班分两组进行辩斗

六、悟理

1.就在他们俩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时,谁来了?他有结论吗?

2.“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什么态度?

3.体会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

4.孔子为何不下结论,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再次齐读。

5.你佩服这两个小孩吗?理由?(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

6.引导:孔子“不能决”是一种智慧,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也是一种智慧。

七、拓展

1.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孔子回答不出,假设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呢?你该如何回答他们?

2.补充相关常识

(1)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2)“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3.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你可以用阿拉文库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4. 拓展阅读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这本书的内容为神话传说,全书共虚构了十五个神话故事,像《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都出自于此,每个故事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这些玄幻的故事并不是的故弄玄虚,而是告诉人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应用固执、传统的思维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开拓人们的思想。

八、板书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日初            日中

小儿甲    近(车盖)       远(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小儿乙    远(沧沧凉凉)   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3

一、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尤其是笔试,目前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教研机构命题的正规试卷,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试题为例,有关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方面的题目明显增加,其他方面的题目多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引导、促进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试卷评改的现状

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站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做好评卷工作。在改卷时,以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或出卷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认定这些“标准答案”不放,该给分的不给分,误导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六年级语文的一道试题:

例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照样子写句子:天气真冷啊,冷得?摇 ?摇。

笔者认为,例句的后半句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绿,写清楚了绿的程度、绿的样子,所以学生的答题只要具体地写出天气冷的程度,冷的样子就对,就应该得分。这样才能给学生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自由、自主地运用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的老师认为例句是用比喻的方法将“绿”具体化的,所以一定要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才算对,因而将诸如“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冷得大伙儿的手脚都僵了”、“冷得缩成一团”的答题划上“×”。笔者认为这种评改是不严格、严谨的,很古板、僵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细想,该试题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固然是好的、对的,但不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写具体也是对的,如“冷得呵口气碰着墙壁也变成了冰花”,这样的句子不也很生动优美吗?

又如:仿写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学生答案: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2.盘山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笔者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把书拿来比喻可以,把盘山公路拿来比喻也可以—— 学生写什么事物都行,只要比喻恰当。如果认为一定要用书作比才对,那么未免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如果题目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摇 ?摇),就像(?摇 ?摇),就另当别论——这题规定了用书作比喻。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变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开放性的、合乎情理的灵活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由驰骋、自由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评改试卷时既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答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有两段话表明两个孩子对早晨、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看法: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试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儿曰:“日初出?摇 ?摇,及其日中?摇 ?摇,此不为?摇 ?摇而?摇 ?摇乎?”

填原文的哪一段呢?不少老师认为一定要填下一段的内容,因为下一段是“及其日中”,而上一段是“及日中”。笔者却不以为然:一儿是以人们熟知的看物体“近则大,远则小”进行辩说的——日初出时大,所以推断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儿是以离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生活常识进行辩说的——中午太阳热,所以推理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读懂课文的人会认为填哪一段内容都是可以的,因为哪一段内容都表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当然不能同时把两个孩子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填空,同时以大小冷热推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两个小孩子各自的观点,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而不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注意“及”和“及其”。如果改考卷的老师一定要将填上一段内容的判为错,填下一段内容的才给对,那么无疑是把学生逼进死记硬背的胡同,引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境地。我们在改卷时不要抠某个字眼,而要从整个题目的大处着眼,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两小儿辩日教案4

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读”字)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在初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学生读,教师指导)师:请齐读字词两遍!(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全班第二次齐读课文)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文,文中除了逗号、句号外,还有几个特殊符号,你找到了吗?生1:有引号。师: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生1:引用别人说的话。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所引用的人的身份。生2:还有叹号和问号。师:很好!问句有好几种,疑问、设问、反问,在这里的问句属于哪一种?生2:反问!师:你觉得该怎样读这句?生2:这是小孩子说的,所以要读出小孩子的感觉,还要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师:那请你为我们示范一下!生2:(不好意思)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反问的语气还不够,再加强一些!生2:(声音大些)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很好!有感叹号的这句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生3:应该是有些得意,因为他觉得他把孔子都难住了!师:你的思维真的很活跃!值得表扬!齐读这句两遍。请全班同学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一定的语气。(全班第三次齐读课文)

二、二读说文

师:我们把读的难度加大,听说过同步翻译机吗?同桌之问玩个游戏,一人有感情地读文章,一人口头翻译这句话,看谁读得好,译得好,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我们一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师:时间到,我们从这组同学开始吧!(随即抽取学生)生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生2:孔子去东边游玩,看见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问他们辩论的原因。师:你们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啊!我想问一下,孔子是去游玩吗?生:不是!是游历!师:对了!中国古代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孔子的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游学。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的什么?生: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师:把这两点加上,刚才的翻译就更完美了。生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4: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到中午时距离人远。生5: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生6: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师:同学们注意,这位同学在翻译时将文章省略的部分也翻了出来,非常好!生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8: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小得像盘子,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师:远的怎么样小?同学们把这句翻译再完善一下。生:看上去!师:真棒!补充正确!生9: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生10: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感觉凉吗?师:反应很灵敏,居然加了“感觉”两个字,很好。生11: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生12:孔子不能够决断。两个小孩笑道:“谁说你智慧多呢?”师:太棒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力量太强大了!给自己一点掌声!还有没有同学对文意有疑问?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借用书下注释,并调动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会让我们的翻译更加轻松。比如“去”字,古今异义,过去我们学习它要翻译为“离开”,本文要翻译为“距离”。让我们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全班第四次齐读课文)

三、三读辩斗

师: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请问这篇文章在讲什么?生1:两个小孩子在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师:很好。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读中体现辩的特点呢?我们来换种方式学课文,回到2500年前,体会下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场面。首先要明确他们各自辩论的观点和理由。为了方便区分,给他们取名为甲乙。请同学告诉我:甲乙儿的观点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又是什么?生2:甲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3:乙儿的观点是: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你能不能把乙儿的观点模式变得和甲儿一样呢?生3:可以。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真好!谢谢!文言文语感不错。在甲乙两儿的对话中,有两组关键词是整场辩斗的核心,谁找到了?生:(齐声)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共同特点?生4:它们都是反义词。车盖是从大小上对比,探汤是从冷热上对比。师:不错。再看,这两组词又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太阳?谁来说说?生5:我知道了老师!一个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太阳,一个是从触觉角度描写太阳。师:太好了!谢谢你们的回答!男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甲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视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女生注意听老师的问题:乙儿的观点是……他站在触觉的角度提出理由……(学生齐声同答,此问题重复两遍)师:思路还算清晰,但没有斗起来啊!老师为你们提点要求:是斗不是打;是斗不能笑,要严肃坚持自己的观点;加入动作、口语,扩充斗的内容。推荐你们班思维最敏捷的男生女生来斗一斗!(生推荐两位学生,分别充当甲乙儿辩斗)

男生:嗯(挠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女生:……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男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听我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我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女生:我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男生:那好嘛,你说了算。(全班窃笑,掌声鼓励)师:不错不错。但是斗得还不够!下面请你们班最有幽默感的同学上来和我斗一斗!是谁?生:我来!师:好!有勇气!现在我不是老师了!我是小甲!你害怕吗?害怕就赶快下去吧!你看这么多人看着呢!生:我不怕(大笑),要下你下去,我不下!师:你这个小朋友!今天我定要和你斗个分明啊!来吧!我说小乙老兄啊——(师用手抚摸同学的脑袋,生大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笑)小甲啊,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摆摆手,并用手比划车盖和盘盂的大小)生:非然也(学生拍拍老师的肩膀,下面学生大笑)。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做发抖状和挥汗状)师:你说的不对!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加快语速)生:NoNoNo!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也学老师加快语速)师:你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推拉状)生:你才胡说!明明就是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手叉腰)师:你少哕嗦!乱讲!远的小近的大!生:你才啰嗦!我没乱讲!明明就是凉的远热的近!(拉袖子做打架状)师:感谢你的精彩演绎!我确实斗不过你啊!气场很强大!(全班掌声)全班起立!我们还没下课呢。全班进行辩斗。左边是甲儿,右边是乙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并反复体会文章的核心句。甲儿曰,乙儿曰——甲儿坚持曰,乙儿坚持曰——甲儿不服曰,乙儿再次反驳曰——甲儿扯着嗓子曰,乙儿手叉腰曰——甲儿拍着桌子日,乙儿跺着脚曰——甲儿手指乙儿曰,乙儿也手指甲儿曰(全班学生按照教师指令反复诵读文章核心句,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师:累吗?生:(大声)累死了!师:终于结束了一场无休止的辩斗,两个孩子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生:因为他们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师: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待问题,要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让我们带着这点理性的思考再次齐读课文。(全班第五次齐读课文)

四、四读析人

师:虽然两小儿并未分出胜负,但他们的优点都落在了我们眼里,两小儿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生1:他们都很善于观察事物,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师:很好!你能用一个字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吗?生1:嗯,我觉得应该是“察”。师:很好!还有吗?生2:我觉得他们都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持之以恒,不会随便就相信别人的观点,很认真,不是随便玩玩的。我觉得可以用“真”字概括。生3:他们还敢笑孔子。师:这种笑应该是得意的笑。笑的背后是什么?生4:他们不轻易相信,哪怕是权威人物!师:敢于挑战权威!用哪个字总结?生4:我觉得用“勇”吧?或者“真”也行,真性情嘛!师:当两人争论不休时?孔子来了。孔子是谁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学问家,至圣啊!他这个有大智慧的人,能决断吗?生:(齐声)不能。师:为何孔子不能决?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生1:因为当时受科学知识的限制,他没有办法解释。师:有道理。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假设老师是孔子,我站在你们两个中间,我能否这样说:嗯,小甲是对的。小乙是错的。生:(齐声)不能!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我要维护我孔子的名声啊!生2:不能!因为他这样骗别人反而会损坏自己的名声,不能不懂装懂!师:你说的太对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孔子不是不能决,而是不愿决。不能乱决,不可违心决。对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我们不可以乱说,从这点来看你们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3:很真实的人,实事求是的人。师:如果让你用《(论语)十则》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此时的观点,你会说——。生:(齐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去概括孔子的精神品质,我会用“真”字。(板书真字)

同学们,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学会抓住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关键字句,比如“笑”字,“问”字,“游”字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分析更加有理有据。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读课文。(全班第六次齐读课文)

五、五读启智

师:最后,让我们看看这节课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多媒体显示读一真一智几个字)通过这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在读中赏,在读中悟,在读中析;读是一种手段、一种基础,促进我们更好地[论文写作 ]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一种精神品质——真,既是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对待问题的认真,也是孔子的真实与真诚,同时更是我们的真读书、真做人。这些都是智慧!请大家看“智”这个字,是由知和日组成的,就是告诉我们,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所学,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所知,这样,才能最终开启智慧的大门!请大家带着这点智最后齐读课文!(全班第七次齐读课文)

执教感言:1.设计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重点:善用教学方法,把教师从盲目重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同时解放孩子的身心,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作为基点,学习就成了一种令人厌恶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大胆设计了这节课,目的就是放下文言文的坐而论道,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游戏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阅读,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与智慧,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2.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吸取了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中的“板块教学模式”,并借鉴了国内多位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结合诵读欣赏教学的特点,经学校备课组反复琢磨,将整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读识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二读说文,分角色朗读,开火车朗读,一人朗读,一人口泽;三读辩理,同桌互辩,男女生竞赛辩斗,师生辩斗,大组之间辩论读书;四读析人,在集体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同学分析人物形象,找出人物描写的词句;五读启智,集体朗读,分析文中的智慧火花;最后诵读,全班齐声背读课文。我围绕“读”,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对课文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赏、读中析、读中诵。让孩子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完成文言文字音、词意、句意的理解;随詹通过朗读,启发学生寻找文章中存在的反义关系和观察角度,从而达到分析文章的目的:并加入辩斗环节,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解诵读的目的;在析人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物角色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最后教师归纳学习方法——读,精神品质——真,通过读的方法,体会“真读书,真做人”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诉同学除了要学习知识,更要增长智慧,并在最后的读书声中完成教学。文言文教学应讲究多诵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先完成最基础的自学,然后在老师有梯度的问题中,逐渐提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少教多学。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能多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和人文性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97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