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芦花荡》教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1016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芦花荡》教案通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芦花荡教案【第一篇】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2)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2.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重点、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3.把握写法:体会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法、学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2.品读法。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设计(2)请大家看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音频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áng)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一梭机枪(suō)趴(pā)

吆喝(yāo he)

蹿(cuān)仄歪(zè)

飒(sà)转弯抹角(mò)扒(bā)

辨析词义: 编算 寒噤 挂花 蹿 仄歪 张皇失措 央告 转弯抹角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3.分析结构:

(1)介绍环境和老头子性格。(2)写老头子英雄事迹。4.分析: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不怕……”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吴召儿》

蛮子大伯的胆子可大了!常常钻到敌人的据点里去搞粮食。有一回碰上一个班伪军开饭,他砰砰打了两枪,把伪军骗到一边去,装上那锅饭就背回来了,还是大米饭呢!可他还不满意,骂骂咧咧地说:“那些龟孙,偏偏吃的羊肉汤,也没得办法背回来!” ——《馋虫馋猫和蛮子大伯》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传奇: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5.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明确: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四、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五、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2.赏析小说中人物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第三课时

六、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七、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八、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十、教学后记

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附:板书设计

芦花荡——美情节 传奇色彩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芦花荡》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xx,因为xx。”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课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芦花荡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传奇的故事。比如发生在我们齐鲁大地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谁还能举出另外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来呢?

生(七嘴八舌):小兵张嘎的故事……吉鸿昌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地道战……地雷战……

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习1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本第11页。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芦花荡是1篇小说,所以我们就要按照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学习,谁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习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师: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10分钟后)

师: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这一句:“月明风清的晚上……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2:我觉得文中的老头子很勇敢,也很有心眼儿,他能很巧妙地把鬼子骗到他埋有鱼钩的地方去……

师:“勇敢”和“巧妙”这两个词儿用得好,但“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太恰当,能否改个词?

生2:“引”行吗?

师:好!就用“引”。再者,你说他“很有心眼儿”,是坏心眼吗?(学生笑)

生2:不是。

师:那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比较适合些?

生2:机智吧。

师:不错,很准确。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结尾写得不错,很像一个电视的镜头。

……

……

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可见刚才读得很认真。读书就是要这样,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辅资料上说的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按照屏幕上的顺序,从第2题开始,展示一下刚才阅读的成果。

生:我说第2题。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生: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位六十岁的不知名的老头子。人物刻画的方法基本上都用到了,有外貌描写,有语言描写,有神态描写……

师: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

生:还应该有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这些描写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吗?

生:外貌描写在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通过这些描写,概括一下老头子给你的印象。

生1:很精神。

生2:很有气势。

生3:老当益壮。

师:好。“老当益壮”这个词概括得好。恰当地形容出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

生:语言描写有……

生:行动描写有……

生:心理描写有……

生:神态描写有……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师: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那老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生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具体谈一谈。

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

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师:说得有理。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本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无不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有关系。试想,假如,他不过于“自信”,女孩子就不会受伤,就不会引出他“痛打鬼子”的情节,同学们说对吗?

生:对。

师:他的性格仅仅是这么一句吗?有时候课文并不直接告诉我们,还需要我们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下面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看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

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师:很不错。如果我们把那句“过于自信和自尊”和同学们刚才归纳的这些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主人公的性格,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的形象了。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小说作者并不单纯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的,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到了我们的第5个题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主要是反映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生2:连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迟早要完蛋的。(学生笑)

师:是啊,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三、再读,品味语言。

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

生1:“敌人”和“炮楼”两个词,写出了白洋淀的环境和严峻的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自然环境的优美。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却有“敌人”的监视和阴森森的“炮楼”,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师:那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色彩吗?

生1:作者虽然没说,但他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非常愤恨日本鬼子。

师:对,就是这样。哪位同学继续谈。

生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出了白洋淀人民不屈服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3:文章的倒数第2段,作者写到“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描写,我觉得它烘托了老头子在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和自豪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小说的三要素中,有时候“环境”描写虽然不如人物和情节着墨多,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它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学习。课下,请同学们动笔仿写几句,写写我们这儿的美景。

师:其实,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决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几处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品味一下语言。

生1:我要分析的是第一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深夜里水鸟才敢出来,白天都藏到窝里躲避炮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正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生2:“敌人监视着芦花荡”这句话值得品味。他们自己进不了芦花荡,但是想用这种方法困死抗日的军民。

生3:“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敌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里面的人有吃有喝,根本困不死。这说明了我们的智慧。

……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可见学得很认真。这篇文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孙犁先生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课外,同学们可以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更全面地了解孙犁的作品。

四、总结反馈,收束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了孙犁先生的名篇《芦花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不少收获,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生1: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作者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生2:老头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智勇双全,有强烈的抗日的爱国热情,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

生3: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起到了渲染故事的气氛的作用。

生4:还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对了,刚才老师还讲到它能加强抒情的韵味。

生5:学习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并要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

……

师:不错,收获挺多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仅仅是1篇文章,远不是作家的全貌。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这样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要知道,读书,是要占领制高点的。

好,下课!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芦花荡》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芦花荡》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 检查预习 1 了解作者 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 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 1)给汉字注音

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趴下 竹篙 浸透 荷花淀

扒手 蒿草 侵略 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

2、央求。( )

3、尖锐;锐利。( )

4、技能、本能。( )

5、闲适自得。( )

6、倾斜、歪斜。( )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三 课文赏析

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 故事梗概。

文中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 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惊心动魄”和“酣畅淋漓”的理解。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3 分析人物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各种描写,标明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发言后总结: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你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吗?(先找到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让学生解释“过于”的语境意, 并且在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发言后总结:“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这句话有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的作用。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过于自信: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追问学生:老头子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近六十,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

爱憎分明:对小女孩等同胞充满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

智勇双全: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痛打鬼子。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细细体味。然后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以提醒:体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明确:形象贴切地突出了老英雄内心的后悔程度非常深。

学生补写二菱的心理描写,学以致用。找2-3名学生展示后,教师也可以提供一范例。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剥着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象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怎么会不敢动弹?怎有一股血水冒上来?定然是水下设了机关,他可真有点子。他真有本事,

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鬼子!)

4)让学生概括两个女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爱国、舍己为人、勇敢、不畏艰险

5)探究这些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力量源泉,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有没有正面描写到这支抗日队伍?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

明确: 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在敌后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歌声是对敌人最有力的打击。

过渡《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4 赏析环境描写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优美的环境描写,

2)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它们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进而思考:怎样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总结后发言。

教师归纳明确: 选择富有美感的物象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写出动感

写出声音

锤炼语言:叠音词、对句等

3)以开头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为例赏析,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引导着集体参与,共同赏析,掌握方法)

第一段:例:第一句:“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风泛起涟漪,给人要滴落下来

的幻觉。

第二句: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 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句: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 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 和力量。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 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 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4)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推荐班内展示。

5)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回顾全文,总结写法,概括主旨。

写法 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四 课堂小结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五 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六 课外阅读: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芦花荡》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1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 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