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2788

【导言】此例“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词语,能正确朗读。学习并积累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2、学习生字,写好“春、冬、花”三个字。

教具准备

课件,新词卡片,实物展台,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四季》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识字1春夏秋冬)

3、(课件出示)谁能说说这四幅图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看了之后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哪儿美,起来说一说。

4、小朋友们,四季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识字1》。

二、指导看图,认识事物

1、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事物?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结合图画,结合生活积累,认识事物。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

夏雨:夏天的雨是怎样的?(边打雷边下雨,又急又大)

秋霜:谁来说说“秋霜”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秋霜”吗?(下霜时,地上都是白白的一层,薄薄的小冰晶)

冬雪:“冬雪”大家比较熟悉,下雪时,我们都做些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雪)

三、图文对照,识字识词

小朋友们,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

1、分别出示,逐行认读。(课件出示)

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行试读,教师指名读。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春”的声母是ch,不要读成c,韵母是un,不要读成en;“霜、吹、池”的声母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落、降、飘”都是三拼音节。

教师范读或领读。

(课件出示)让学生借助图画认识词义。

可在图上认一认,说一说有关四季的特征,说一说花儿的颜色,草的颜色,鱼、鸟的有关的特征。

2、反复朗读,巩固读词。

好了,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请小朋友开火车读,好吗?(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学习偏旁,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风吹、冬雪飘、山花红”。(课件出示)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冬、花”。(板书:春冬花)

2、学习新偏旁。(课件出示)

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雨”的字多与雨水有关。指导写好偏旁“雨字头”和“双耳旁”。(板书:雨字头阝(双耳旁))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5、投影展评,让学生了解“春”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进行写字修正。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第二篇】

教案示例

识字学词学句(一)1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怎样读好较长的句子。

3.能理解“也”,并能正确运用“也”字说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大自然去看一看。

二、学生看图

出示幻灯片,启发、引导(果树开花图)

1.同学们请看图,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观察后学生说出,同时教师分别在图下出示“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的音节及生词,并齐读。

3.这是发生在什么季节的什么事?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状态怎样?像什么?

(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春天开放,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非常鲜艳、美丽,像花园)

4.(出示果树结果图),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音节及词:“杏子、桃子、梨、苹果”学生认读。

5.桃子、杏子、梨、苹果什么季节成熟?长得什么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划出自然段和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

2.指名读生词和课文,边读边学习生字新词。

3.重点指导

(1)认识“讠”“禾”这两个偏旁。

(2)“桃”的右半部笔顺是:

“许”右半部是“午”不是“牛”

“成”的笔顺是:,它是翘舌音。

(3)指导书写,认清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词。(看图)

2.学生读课文。

二、看图学词学句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两幅图的?指名朗读。

2.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许多”是什么意思?“许多”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结合投影,理解“许多”)

3.读第二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说我们村成了花园?(结合图画)

练习用“也”说话。

(春天果树开满了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真美丽,我们村像个大花园。)

4.有感情地读第二段,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读后学生看图说说意思。

5.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的意思。

(到了秋天,果树结满了果子,果子熟了,有又红又大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杏,红通通的苹果,我们村成了果园)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读。

6.学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三、总结

进行思想教育

春天非常美丽,花开了,草绿了,我们要用双手把祖国打扮得更美,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四、布置作业

1.第1课时后完成1题、2题。

2.第2课时教学中读3题,先读,再练习说。

探究活动

你看见过桃花、梨花、苹果花吗?它们长得什么样?有什么区别?你一定吃过苹果、桃子和梨,那么你知道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吗?课外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可以是摄影作品,也可以是有关的图片,还可以是有关的文字。

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课 题:小伙伴

教学目标:1、认识“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问、间”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并学会分角色朗读。

3、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教学难点: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一课时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揭示课题。

(一)说一说,你的小伙伴是谁?

(二)板书"小伙伴",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有哪些?在小伙伴之间发生过什么事?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想一想,课文中的小伙伴是指谁?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反馈。

(一)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部分学生读,其余当评委。

2、同桌同学互读。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4、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

师:一个个生字宝宝,同学们都认识了,把它藏在课文中,你也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谁来念念课文?

请几名学生读课文

(二)学生交流汇报:

1、再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小朋友?谁是谁的小伙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玛莎、维加、安娜、安东。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玛莎是维加的小伙伴。维加是玛莎的小伙伴

。玛莎的小伙伴有维加、安娜、安东。……)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简单叙述)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二)读书小组长检查组员识记生字。(取出生字袋中的生字,带领组员读,然后把会读的生字放回袋中。遇到不会或不

熟练的,请同学相互帮忙。)

五、指导书写"问、间、伙、伴"四个字。

(一)出示四个字,引导学生分析(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并尝试书写。

("问、间"都是半包围结构,偏旁是"门字框";"伙、伴"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单人旁"。)

(二)重点指导书写"问"、"伙"。

(三)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研读课文,初步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春游那天,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饭了,惟独玛莎站在一旁。同学们见了,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抓住对话随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维加关心、询问,安娜关心、责怪,玛莎难过委屈的语气。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进一步读懂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用行动去关心,玛莎很感动。)

(三)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比一比,哪组分角色朗读得最好(可以配上动作表演)。

三、开展"图文"配对活动,深入理解感悟。

(一)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图上的`四个小伙伴分别是谁?说清楚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文字思考、分析判断,并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如:从左往右数,第三位是玛莎,因为

她是两手空空的,又低着头,好象很难过。从右往左数,第二位是玛莎,因为旁边的安东正掰了半片面包给它吃呢。身穿蓝色

背带裤,头梳两根长辫子的是玛莎。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矿泉水的小男孩是维加,拿着酸奶的小女孩是安娜。头戴帽子,

快步走来,把把半片面包递给玛莎的男孩是安东。……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的最好?为什么?

2、小组同学编排课本剧,尝试表演。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伙伴的不同表现(维加:问,说;安娜:说,说;安东:掰,放,说。),想象安东当时是怎么想的

,深入了解安东的帮助,在当时来说是最有用的,最具体的关心。

四、创设情境,设问导思,拓展延伸。

(一)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这样吧,现在老师就是丢了中餐的玛莎,你们就是我的小伙伴们。你们发现了

会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样去做呢?

(学生走近"玛莎",采用不同方式的关心帮助。)

(二)在生活中,我们的小伙伴也一定会遇到困难,你帮助过谁呢?或者你接受过谁的关心和帮助呢?

五、巩固生字新词。

1、出示新字词,学生自主识记,鼓励个性化的识记方法。

2、汇报交流,强化记忆。

六、书写指导"共、汽"两个字。

板书设计

小伙伴

维加 关心 询问

安娜 关心 责怪 玛莎

安东 掰 放 说

一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文中14个生字,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表演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构字特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以掌握相应的识字方法。

4、感受汉字的有趣,激发识字的举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相应的识字方法。

2、识记文中1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查找其它以“口”为偏旁的汉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

五、课型

识字课

六、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汉字:叫鸣唤吃叶

2、引导发现:这五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这五个生字都是以“口”作偏旁,它们表示的意思大多与口有关。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添“口”歌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课文。

3、从文中找出以“口”作偏旁的汉字,用铅笔圈一圈,读一读,记一记。

4、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问味吓号召吐哈叽吹啥

5、指名学生扮演小老师领读生字。

6、引导学生发现:

(1)学生仔细观察。

(2)逐字分析字形,弄清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组成特点。

门+口—问未+口—味下+口—吓

刀+口—召土+口—吐合+口—哈

几+口—叽欠+口—吹舍+口—啥

(3)练习用这些扩词或说话。

7、指导学生表演读第一句。

三、设疑结束

1、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二句。

2、教师导言:还有哪些字能添“口”组成新字呢?请你想一想,看一看谁说得好、说得多。

第二课时

一、巩固全文,仿编儿歌

1、开火车分行朗读课文。

2、学生一起表演读全文。

3、说说:在这首添“口”歌中共介绍了哪几个以“口”作偏旁的生字?

4、学生齐读课文第二句。

5、仿编儿歌:

(1)学生介绍能添“口”的字:哆咬鸣咪吗吵吃

(2)仿编儿歌。

二、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

2、开火车用生字进行扩词或说话。

3、反馈识字的情况,交流识字的方法。

4、认读由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未来味道惊吓跳高吐泡合作

哈欠吹风号角号召问好叽叽叫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

2、逐字拼出音节,加以认读。将9个生字按结构归类,并指导书写。

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展示,评议。

2、谈话:学了这一课,你又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板书设计

3添“口”歌

门+口—问未+口—味

下+口—吓刀+口—召

土+口—吐合+口—哈

几+口—叽欠+口—吹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五篇】

教学设计思路

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叶老曾经说:“1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试着理解、试着揣摩”,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 、(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老师的指导下,描画自己的家乡。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和家乡的具体情况。

1、教学重点:

课文第2、3、4、5自然段,了解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难点):

感知课文描写家乡景色的美丽;说自己家乡的样子;( 确定这个难点主要是想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重点突破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己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

3、课文中图的课件或投影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一:巩固拼音的拼读技能;加强已识字的运用;学习认读新字。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合作学习体现之一),要求:

⑴ 互读互助:

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

⑵ 读后标出自然段。

思路:这一过程除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外,还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检查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⑴ 内容:

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宽 虾 脚 捡 贝 壳 原 奔 密 匹 市 楼

⑵ 形式:

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导语:

过渡到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板块: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第二板块:

2、读课文,感悟语言:

⑴ 观察彩图并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儿童画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① 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五幅彩图的联系。

② 说一说:指出联系。

③ 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⑵ 按自然段学习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认识第二个整体)说明:

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二)

① 细读第二自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

(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及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B、家乡怎么样;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 )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② 随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如: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要读出对家乡的赞美感。

“那海滩上……”要读出涛涛置身于海滩享受海滩给他带来的快乐的情感。

③ 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合作学习体现之二)

课文的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也可让学生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⑶ 说说自己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

表述内容:

① 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

② 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第三板块:

3、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回归文章的整体)

⑴ 自读后指名读。

⑵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5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