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哲学与人生教案(整理(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7481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哲学与人生教案(整理(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探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21-02

有效教学即课堂有效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体现。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哲学与人生》课程更应重视哲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有机结合,实现“哲学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超级链接,从而实现《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客观、全面、辩证地对待人和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创造出快乐、幸福、成功的人生。

一 教师即课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钱学森家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他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牢牢记住了:“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从此钱永刚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钱学森独特的家教法,体现了“不教而教”理念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我想这也应是作为老师的追求。在哲学开篇学习哲学意义时,我盘点了2008年中国的不平凡,在达到此环节教学任务的同时,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指出了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更加美好,从而渗透如何去辩证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教师即课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哲学老师更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指导自己的生活,给学生做出表率。在课程的三维目标中,若缺失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就会失去光彩,“过程和方法”将变得毫无意义。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应体现在课程中,又应体现在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信服,这才能实现哲学课的有效教学。

二 有效的教学设计

中国有句俗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使哲学课完成三维目标,则必须从有效备课开始,即系统的教学设计。

要备好课,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备出这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以及教学方法、过程,对学生学情作出具体的分析等。关键是,我们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找出学生的兴奋点,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能够备出这样的课,是学生轻松掌握所授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教师能永远感受课堂的新鲜感和诱惑力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需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他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设计准备,实施调控和检核评价,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称为隐性备课。于老师认为,隐性备课是“备课于心”,这是更为关键的备课过程。隐性备课的重头戏便是查阅相关资料,对《哲学与人生》课来说,除了要多用学生身边信手拈来的例子外,还要多查阅哲理故事、漫画,功夫用在平时。如许多电视广告语、歌曲、学生学的成语、古诗、相声、小品都可能蕴含着哲学的某些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联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教师就会变得“博大”、“丰厚”,课堂上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 有效的课堂教学

1.教师要善于营造快乐自主的课堂气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一,以趣引题,定好基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成功的开头,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如在讲“联系观”时,我下载播放环保宣传片《拯救地球》。给学生以视觉震撼,并提问:“看了这段环保片,同学们有何感受?造成环境破坏的元凶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同学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看、去探讨。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讲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时,我巧妙地运用典型案例“微笑的力量”、“学会尊重一个人”,让学生感受人际和谐的重要性。通过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壮观视频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讲“和谐的人际关系”结尾时,我设置学生活动:信任小游戏“帮助盲人穿越障碍物”的比赛,融洽学生的人际关系,让胜利者谈体会,体验信任的快乐,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新知,逐渐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2.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第一,遵循由易到难的授课规律。面对难点,一定要逐

步分解,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切不可草率行事,简单粗暴地处理,否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下面是几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比较:深入浅出高效;深入深出有效;浅入浅出低效;浅入深出无效。

第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面与参与度。在教学时应做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有专家曾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了统计:授课形式为:教师讲授,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5%;学生阅读,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10%;视听并用,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20%;教师演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30%;学生讨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50%;学生实践,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70%;学生教别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95%。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动手、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还有一句俗语:我听到了就忘记了,看到了就明白了,而做过了就记住了!所以,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学生出错,让学生尝试从失败或成功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第三,注意提问的艺术。好的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的正确作答,通过老师的运作,让学生逐渐领悟并深化所学内容。好的提问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快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的关键。

第四,赏识教育。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一次次的表扬强化、巩固这些“闪光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氛围,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第五,重视合作与质疑。合作与质疑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品质,合作的使用应注意:首先,所给的合作项目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必须要分工合作、互相讨论帮助才能达成某种共识。另外,小组合作时还应指定小组长与记录人,做好合作结果汇报。通过合作,不仅解决了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同学间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质疑时要注意:首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相信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另外,在质疑时,应多给学生鼓励(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如何)。通过质疑,让学生明白:原创方法是智慧的,多种方法是高明的,一种方法是可行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四 有效的反思教学

教师首先要进行反思,把反思教学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地反思这堂课的亮点及缺陷,写好课后记,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读、多看、多想、多记,及时补充自己的教案,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经验丰富、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的教学方法、课堂技巧等,积累间接经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反思其阶段学习成果,反思其学习方法,反思其学习得失,吸取经验教训。今后的学习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是关键,有效是目的,学法指导是保证。在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单一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很多。这里我谈点肤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第二篇】

一、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1、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

哲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哲学观点的培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案例分析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例如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框时,就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寓言《钉子》:“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通过非常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哲学理论,加深了学生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揭示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非具体的科学知识。这些理论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树立科学的“三观”,形成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将来能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案例分析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现实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自我研究,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一框时可用视频的形式模拟案例《秘密武器》:公元前214年,古罗马和古希腊之间发生一场战争。罗马舰队气势汹汹杀向希腊的港口。大风吹着船帆使舰队全速前进。奇怪的是希腊看上去毫无防备,港口上只有妇女和老人。罗马人逼近港口,以为胜利在望。这时候,只见一位老人一声令下,妇女们都举起手,顿时万道金光射向罗马舰队,船帆先着火,刚才还在帮助罗马舰队前进的大风现在帮起希腊人烧船,罗马舰队很快全军覆没,可怜的是罗马将士至死也不明白希腊人究竟用什么秘密武器取得了胜利。通过本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案例分析法则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应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如在讲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框时,可应用《马谡失街亭》一例: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到了祁山,因司马懿引兵出关迎战,诸葛亮便命参军马谡率重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甘当斩首。马谡自恃熟读兵书,颇知兵法,既不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他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到山上屯兵。他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结果被魏兵杀得大败,街亭失守,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斩首。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作教条,而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确定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案例。

1、确定案例

选好案例,是案例分析法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所以,选好适用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

(1)典型性。选择案例过程中,要选取那些典型性强,有思想深度的材料,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客观上不允许教师罗列过多、多长的材料,而且有的材料已被反复运用,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时效性。如果选用内容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的案例,这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课堂教学应不断更换选择补充新鲜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如讲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框可用我奥运健儿在雅典为国争光的案例;讲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框时可运用钟南山院士英勇抗击非典的事例。

(3)真实性。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解教材时一定要选择具体、真实、可信度高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在思想上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讲“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框时可结合上海市民发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大力支持、参与世博会建设准备工作的事例。

2、讨论案例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讨论案例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只要是你说得有道理,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表达明白,就是有能力的表现。对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错误的实质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2)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明确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

3、评价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篇】

在古希腊,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的追求智慧,正像花草树立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人们的生活也需要智慧的启迪。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1]哲学不是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是人追求智慧的途径,而是人们对人本身、人的活动以及人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黑格尔就在书中阐述:“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2]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哲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将哲学的本性及教育目的被曲解。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本性被枯燥的教学所取代,哲学理论成为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照本宣科的填鸭性教学方法使哲学的魅力被掩盖。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但失去学生对于哲学的兴趣,还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哲学课程成为了知识教授,丧失了其本性与功能。

哲学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哲学是一门富有“智慧”的学科,是一门学习“智慧”的学科,更是一门运用“智慧”的学科,决不是一门讲授理论知识的学科。

2哲学课程的考核标准

对于一门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的哲学课程多以标准化试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通过一张由选择题、填空题、名字解释、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的试卷判断一个学生的哲学知识。这样的考核标准是将应试教育的模板搬入了哲学教育中。它考的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背诵和记忆的能力。为什么目前我们的教育中,“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课程的考核标准有着直接联系。只须花上几天甚至更短就能获得高分,又有几个学生愿意认真的思考问题?哲学课程的考核应采用平时表现与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哲学课程的实践性,而不单单停留在其理论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于哲学知识真正的领会和运作。

3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传授哲学知识的时候就采用了精神助产术。“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为您提的时候,关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3]时隔数千年,我们哲学教育还在采用讲授型模式。如此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怎么培养学生对于哲学的爱好,更甚至是提高学生的哲学水平?如何改进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哲学课程改革的讨论热点。

笔者认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如何突显哲学的实践性?哲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苏格拉底曾经采用的精神接生术说明锻炼思维与达到真理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练习。单纯的讲授根本无法满足。相比之前,以下两种模式对于哲学的教学更有利: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案例教学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为教师们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哲学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选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通俗易懂的、富含哲学原理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辅以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其中的哲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条件,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4]

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较为相似,也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5]

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与哲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哲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王元明。哲学基础知识。第二版[M]:1.

[2]黑格尔。小逻辑。中文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0:7.

[3]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上册:128.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教师思维学生成长

一、何谓教师?何谓学生?

“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这是教师的简要定义。

“一切受教育的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2这是学生的简要定义。

从以上的论定中大家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群体,可是,两者却要在同一环境当中,共同完成许多的研究任务,这就是教学的基本情态。

自从人类出现“教”与“学”的文化现象,教师和学生这两部分身份与知识都相去甚远的社会群体就聚集在一起展开了“教学”。久远以来,人们对于教学的认识与规范在不断地深化,多少的条例和措施的制定,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体制”等等产生了。时至今日,古今中外各种各类的教学流派多不胜数。尽管流派诸多体系林立,但都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制定并遵守一定的方案和规程,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方案等等。每一所院校尤其是著名的学府,都具备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不同的教学特色就意味着培养出不同素质的学生。教学是塑造人的工程,教师无疑是执行工程的最后落实者,由此可知,作为工程的执行者,工程质量的成败优劣系于一身,可不慎乎?

二、教学方案是教学的具体执行者的实施文案,它虽然应以计划、大纲、进度等文件的要求与规定为指导,但“教案”乃是授课教师的思想深度、专业水平、表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决定授课质量的重大因素。对教案而言,教师的思维性质、方式、取向、程度等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换言之,授课教师的思维乃是教案的灵魂。因而,教师的思维极大地干预着受教育者。

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关联深刻而微妙。对于师生关系,人们往往只看到外在的形式而容易忽略了内在无形的意识思维。

在中外思想史上,体现教师意识思维影响力的例子令人震撼:孔子克己复礼的人格理想的意识塑造出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的颜渊。孟子的母亲专心刻意希望儿子好学成才,最终造就出一代大儒孟子。近代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决意培育变法人才,开堂讲学。康氏救国图强的强烈意识在学生的思想上烙下深刻的印记,日后成为著名的维新思想家的梁启超即出于康有为门下,并和老师一同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爱国变法运动,历史称之为“康梁变法”。古希腊思想巨人柏拉图自幼聪慧,就在柏拉图20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去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的“概念”学说被柏拉图所继承且加以发展,并最终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的思想体系。

在艺术史上也如此。东晋时期,王献之受到王羲之革新书法,变“古质”为“今研”的艺术创新思想的熏陶,以继往开来的作为,把书法艺术的变法更进一步,获得独特成就,后人称之为“二王”。元代,黄公望精于山水画,尤为难得的是他经长期观察,深得自然风光的真谛,刷新了表现技法,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具有划时代意义。黄公望的山水画创作受到书画大师赵孟頫的指导,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关注点。赵孟頫对黄公望的启发其作用难以低估,这是激励后者使之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无论在历史与现实中,如此的例子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是否典型而已。

在前面所举的历史例子说明了:教师存有怎样的思维往往塑造出特定的学生,或者说,只有优秀的思维才有可能培育出好苗子。

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学术著作《大学》当中,把个人的学习与实践的整体程序提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所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大学》一书为前人进行高级教育的讲学教材。这八项内容实际上就是阐述了意识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内外关系,是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某种综合表述,具有典型的东方人文色彩。在“八条目”里,“诚意”与“正心”处于中枢的地位。须知“诚意”与“正心”乃是所有人都应重视的,因为此乃人生处世之本。但作为教育者更应以此为自警,时刻以此为自律。教师切莫忘却了:以自己的思想言行影响受教育者,其“意”真诚与否以及其“心”端正与否,可谓波及面甚广,影响度甚深。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提出关于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5据说是从第1到第5个层面逐级而上,越往高处就越有难度。一般人们通常能够达到第3层的话,生活就显得完满,攀上第4层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是因为你希望获得社会的尊重,则你必须作出令社会尊重你的贡献与影响。至于上升到第5层面的人可以说十分难得,他们在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展现理想等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通常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可以设想,如果转变角度而言,我们说五种需要也是五种人生思维内涵的反应,它既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同时也是若干类型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的写照。不同层面的思维引发不同层面的生存状态,这是值得人们深入研求的课题。

三、意识思维决定了人的所作所为。要当一名出色的教师必也首先具备有深度有品位的意识思维,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教师,谁不希望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意欲实现这样的希望,必先反观自我:自己的思想水平以及道德操守如何?我们不应回避某种现实的现象,即有部分的教师对于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方面的重要性认知甚微,有的甚至是不知不觉。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表现为对人的知识构成不甚了了,尤其是对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范畴的知识缺乏兴趣和理解,造成了知识以及精神层面严重的营养不良,显得知识贫乏或知识失衡,最终会出现某种意义上的思想空虚苍白,人格迷茫,在很多问题上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此类教师是难以负起教书育人的任务的。归根结底,这是当代教育界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露,长期以来对于教育本质的认知存在着偏颇以及摇摆不定的理解,这就难免出现某种局部但却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劣质”病症。

就某些情况的研究与分析来看,加深对思维内涵重要性的认知,提高思维质量,确有必要。换句话说,提升内在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引起我们更关注的是,像这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还没有获得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有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与教育都进入转型时期。新环境新事物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对此,教育界不仅要有适应性还要具备预见性。可以预料,如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内在素质,如何升华其思想水平,将会成为更突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素质与思想包括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的存在和发扬,人们对于教育事业才会有深刻而全面的认知,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水平才有可能不断地得到优化,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才有可能获得合理的解决。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师与学生永远都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种存在关系,这种关系在新时期的今天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是必然与自然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转变气质,升华思想,认真探索师生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认识教师的思维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原理,做到以更好的信息影响学生,让受教育者获得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7页。

3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40页。

4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5刘烨编译:《马斯洛的智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1.李武林。西方哲学史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4.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八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7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