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89003

【导言】此例“清兵卫与葫芦优秀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清兵卫与葫芦【第一篇】

《清兵卫与葫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及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难点: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主要教学内容:检查预习、速读课文、分段、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注音)

1.生字:

茶卤(chá lǔ) 葫芦籽(hú lu zǐ) 呵斥(hē chì)

战战(zhàn)兢兢(jīng) 薪水(xīn  shuǐ) 隐瞒(yǐn mán)

嘀咕(dí gu) 干涉(gānshè)

2.多音字:

没收(mòshōu)   没有(méiyǒu)   便宜(piányi) 方便(fāngbiàn)

人参(rénshēn)   参考(cānkǎo)   参差不齐 (cēncībùqí)

朝鲜(cháoxiǎn) 朝气(zhāoqì)

3.词语:

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

茶卤:很浓的茶水。

异常:不同寻常。

郑重:严肃认真。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

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

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

乖觉:机警联聪明。

薪水:工资。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

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19xx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xx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xx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xx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xx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XX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

志贺直哉于1918年经过短暂停顿后,重新执笔,以创作上新的成就,蜚声于大正文坛,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1917年的中篇小说《好人物夫妇》,表现了他心境的转移,从生气蓬勃与激越的性格转变为苍劲沉着的态度。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志贺直哉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抗议。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开端  发现葫芦

发展  教员没收

高潮  砸碎葫芦

尾声  葫芦变价

结局  改变爱好

(四)问题讨论: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

(五)练习设计

a 语言积累

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

a、葫芦(hú)  狭小(xiá)  热衷 (zhōng) 呵叱(chì)

b、模样(mó)  顽固 (wán) 摩擦 (chā) 隐瞒(mán)

c、纵使(zòng)  跃进 (yuè) 吮吸(shǔn) 塑料(sù)

d、绘画(huì)  檐廊 (láng) 投掷 (zhì) 屹立(yì)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乖觉  古董  薪水  珊栏

b、锤子  嘀咕  接洽  机械

c、哺育  玷污  热衷  埋怨

d、包庇  畸形  寄托  喘气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b、“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c、“你看,”母亲无可奈何地说,“就剩这点钱了。你全拿去吧。”

d、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b、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c、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d、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 填入下面画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就象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6.下面的句字里有两组对立的词语,(“天上”“地上”与“拥挤”“疏远”),仿造时要考虑这一点并重新立意。句字语气不限。

天上的星星为何象地上的人群一般拥挤,而地上的人们为何又象星星一样的疏远?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课堂点击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c 选段在线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d探究性学习:(主题或中心)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顺其自然〉则告诉我们: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成功的机遇会更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兵卫与葫芦【第二篇】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8《清兵卫与葫芦》

四川省三台县向阳中学卢宗德编写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速读课文。分段。完成课后练习一。

一,检查:注音

1热衷 茶(chá)卤(lǔ) 葫(hú)芦(lu)籽(zǐ) 呵(hē)斥(chì) 战(zhàn)战(zhàn)兢(jīng)兢(jīng) 薪(xīn)水(shuǐ) 隐(yǐn)瞒(mán) 嘀(dí)咕(gu) 干(gān)涉(shè)

2多音字:没(mò)收(shōu) 没(méi)有(yǒu) 便(pián)宜(yi) 方(fāng)便(biàn) 人(rén)参(shēn) 参(cān)考(kǎo) 参(cēn)差(cī)不(bù)齐(qí) 朝(cháo)鲜(xiǎn) 朝(zhāo)气(qì)

3词语: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茶卤:很浓的茶水。异常:不同寻常。 郑重:严肃认真。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 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 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 乖觉:机警联聪明。 薪水:工资。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 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速读课文

开端 发现葫芦

发展 教员没收

高潮 砸碎葫芦

三,分段:一喜爱葫芦。二

尾声 葫芦变价

结局 改变爱好

-山草香§ 三爱绘画

问题讨论: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1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2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3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形成强烈对比,说明对葫芦研究很深,确实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独特眼光。有这种本事,有这种爱好,说不定他凭着这种兴趣爱好能赚很多钱的,怎么不好呢,可惜啊他的父亲老师却不准他有这种兴趣。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分析对比照应的情节和心理神态描写。

一、作者尽情描绘了清兵卫的前后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比特别鲜明。

怎样展开这种对比描写的呢?

讨论后点拨:浓墨重彩的写清兵卫的爱葫芦的兴趣。联系课后练习二提示如下:

1由于他对葫芦异常专心,以致于把一个老头的秃脑袋当作了一个葫芦。

2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也不与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3他把葫芦带到学校去偷偷的摩擦。

这样一种专注,而且当大人谈论葫芦时也总想插嘴,可是他后来却突然就与葫芦断绝了关系。我们还知道他最会欣赏葫芦了,他被别人收缴去的葫芦居然能卖极高的价钱。他为什么会改变这么好的爱好呢?原来就是家庭的父母,二是学校的教师的强制扭曲造成。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性的毁灭啊。作者用这样的对比照应的写法,猛烈的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的天性的罪恶。也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二、本文还对人物的神态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有哪些神态描写呢?各有什么作用呢?讨论后教师点拨:

结合课后练习三提示如下:

1于是这个清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

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作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由此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清兵卫的痛苦的内心:如3句:父亲啊这可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挑选出来的葫芦啊,它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啊,你就这样给我砸碎了,我该怎么办呢?你让太伤心了,我恨你,恨死你了!

三、课后的比较阅读:

阅读课文和附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民。

清兵卫的父亲不病重孩子的选择和爱好,对孩子痴迷葫芦采取了反对、压制的手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婷婷的爷爷能够支持孩子的爱好并给予关心帮助,可是在对婷婷的教育方法上却欠妥当,:思想观念迂腐老化,因循守旧。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要讲究科学的,首选要热爱孩子,孩子才可能听你的话,信任你,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其次,应尊重孩子,孩子也是人,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还有,教育孩子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要因材施教。

四、完成跟课训练题。

清兵卫与葫芦【第三篇】

志贺直哉

教学目标

1. 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 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 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

2. 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预习

读课文,掌握课文出现的生词。

二、 导入

作者简介

三、 感知——研读

1. 阅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

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2.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讨论并归纳:

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3. 花一毛钱最张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讨论并归纳: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4. 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

5. 从文中找出清兵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6. 请谈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四、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清兵卫与葫芦【第四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茶卤l :很浓的茶水。

熠y 熠y :形容闪光发亮。

乖觉:机警、聪敏。

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激动。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呵h 叱ch :发怒吆喝。

名伶l ng:旧时称著名的戏剧演员为名伶。

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猜疑;犹疑。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卒于1971年10月21日。1906年经由学习院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系,1910年中途退学。在此前后,与友人合办传阅杂志《望野》,并写下了《一个早晨》、《到网走去》等短篇小说。1910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继之,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和葫芦》、《范氏犯罪》等。其后由于辗转迁居和自我省察,辍笔数年。1917年先后发表《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和解》等名篇,其中《在城崎》被誉为日本近代心境小说之代表作,《和解》则以表现作者与父亲的冲突及其和解过程为题材。从1921~1937年间,作者花费许多精力写作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时任谦作关于出生秘密、妻子过失等烦恼的描写,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本人自我成长的曲折过程,被认为是志贺文学的高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保志留纪生物示意图持沉默态度。战后发表的小说有《灰色的月亮》和《白线》等。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3.背景链接

1910年,志贺直哉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和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体现了“白桦派”的文学主张。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日本与中国属于东方国家,文化受中国影响较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空气,因而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被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是多么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计自己天才般独特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叹吗?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46小节,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头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第二部分(2-6),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

第三部分(7-20),写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第四部分(21-44),写小说的中心事件即小说开头交待的“这件事”。

第五部分(45-46),呼应开头,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三、写作方法

1、倒叙手法的运用。

小说开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爱绘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2、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这里对清兵卫的描写表现了他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相写,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专制的严重恶果。

四、问题探究

1、清兵卫的父亲爱不爱清兵卫?为什么?

父亲呵叱儿子:“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可见在父亲眼里清兵卫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只要听话就行;他使劲揍了清兵卫一顿,清兵卫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可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因为在他看来清兵卫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是毫无意义的事,是玩物丧志。由此可见父亲爱他的儿子,并希望按他自己的想法塑造儿子。

文中的父亲一方面性格暴躁,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时代的日本,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父亲又何其少呢?

2、句段理解:

⑴“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

⑵“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如何理解?

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了。他现在对绘画的爱好,也不会长久的,父亲的嘀咕就是对他的不满。

练习解答

一、这说明清兵卫在欣赏和鉴别葫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能力。这部分跟前边大人们对他的批评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二、课文第2段至第6段集中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是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当然如果学生认为是其他地方的描写,只要言之有理也应予以鼓励。

三、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三句话其实都是写清卫兵的反应。小说写教员当场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这写出了清兵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和他那种绝望中的惨淡心情,以致使“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在火炉边发呆”,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他的打击太大了。而“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写出了清兵卫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样,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地专制的严重恶果了。

四、清兵卫的长辈对清兵卫的爱好采取了粗暴扼杀的态度,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被贬得一无是处。结果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而画家爷爷和清兵卫的父亲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不理解孙女的个性,但没有强迫孙女放弃自己的个性,也正因为这样,孙女的画才能凭借非凡的想像力和鲜明的个性在国际画展中获奖。感想略。

类文品析

柔弱的人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开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病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你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merci。”(法语:“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甲。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无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乙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丙?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涩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悟想道: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解释下列词语。

⑴玩忽职守:

⑵嗫嚅:

⑶轻而易举:

2.理解文中加横线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

①“但一语不发……”此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

②“但——语不发!”此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3.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

a.踱来踱去  b.怏怏不快  c.沉默不语

甲(  )   乙(  )   丙(  )

4.本文描写“我”和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主要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行动描写

5.对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描写着重表现了她是(  )

a.“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柔弱的人”。

b.玩忽职守的人。

c.令人怜悯的姑娘。

d.最可爱的姑娘。

6.把“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改为陈述句。

(参考答案:1.⑴不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⑵形容说话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⑶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2.①语意省略②话语转折 3.甲a;乙b;丙c   6.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不行。)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   ,     (国别)小说家。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情不自禁  光彩熠熠  狭隘  b、不知疲倦  气喘吁吁  干涉

c、忍气吞声  横瞧竖看  出息  d、偷偷模模  呆头呆脑  热衷

3、写出下列句子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⑴“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清兵卫急匆匆地说。(     )

⑵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在火炉边发呆。(     )

⑶清兵卫的父亲听了这话,立刻抓住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     )

⑷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

4、清兵卫为什么不怨恨教员和父亲?

5、如果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坚持下去,会怎样?

6、《清兵卫与葫芦》揭示的主题是     。其中小说中写清兵卫把老头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的用意是     。

二、同步解读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7、选文写清兵卫上课偷偷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有何用意?

8、“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在火炉边发呆。”这句话写出清兵卫什么心态?

9、清兵卫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0、当清兵卫的父亲用锤子将葫芦砸碎时,清兵卫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11、从文中可以看出,清兵卫的爱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当其父亲砸葫芦时,假如你在场,请对他的父亲说几句话。

三、美文赏读

你是一盏灯

夏商醒来时发现长途汽车趴在了路边。他迷迷糊糊地问邻座的高颧骨姑娘:“车抛锚了?”高颧姑娘看了他一下,低声说:“我也不清楚。”

从前面传来的消息证实了夏商的猜测。嘈杂声迅速变成了坚硬的愤怒在车厢里扔来扔去。有人后悔自己不该坐这种破车,有人则叫嚷着退票。其实外面黑咕隆呼的,除了司机,大概没有人知道所居何处。不过夏商觉得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腊月二十七,谁不想早点儿赶回家去吃顿团圆饭呢?况且长脸司机蛮横地把车票从70元提到100元,现在这种愤怒终于找到了释放点。憋闷 使夏商离开了座位。夏商把旅行包交给邻座的高颧骨姑娘请她照看一下,自己则费劲地钻出人墙挤下了车。四周黑透了,山风像一把冰刀划着夏商的脸,他扶了扶头上的军帽。长脸司机钻在车底下,嘭嘭的敲打声被黑暗放大又吞没了。夏商站了片刻,搓着手回到了车上。高颧骨姑娘缩在座位上。看着她浮在灯影里的疲惫,夏商心里像被铁块撞了一下。车厢里不断有人上上下下,打听着修车的进度,但消息似乎和外边的夜色一样黑暗。过了10分钟,一脸憔悴的长脸司机告诉大家,车没法修了。愤怒像冰山一样压向司机,责骂声变得杂乱无章。长脸司机无奈地说:“你们当中谁能把车修好,我出300元。”嘈杂声像一把枯草被割去了,整个车厢一片静寂。夏商迟疑了一下说:“我来试试”。所有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贴到夏商的身上。长脸司机一看有人修车,又是个军人,仿佛找到了救星。“我有个要求。”夏商说:“300元我不要,但是你得把多收的车费退还给大家。”长脸司机明显感到为难,后来终于说:“好吧。不过,如果你修不好,我就不能照办了。”

故障被排队是半个小时以后,当夏商汗涔涔地钻出车底时,长脸司机对夏商的精湛技术赞不绝口。现在,夏商关心的是他和长脸司机的约定。

“天太黑了。”长脸司机嬉着脸说,“等到站了再说行不行?”

“不行!”夏商斩钉截铁地说,“车上多少人,你可以把钱交给我!”

长脸司机意识到自己的尾巴被踩住了,嘴角一牵,牵也一脸的无奈。车上坐了62人,按约定,多收的1860元全部交到了夏商手里。夏商拿着钱环视着大家说:“请安静,有件事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夏商说着,用手指了指邻座的高颧骨姑娘,“昨天下午,她在车站被人偷了钱包,连车票也买不起了。她是出门打工的,也就是说她一年的血汗白流了。和大家一样,我与她素不相识,可她的遭遇让人同情,所以我建议,大家把自己的30元钱捐出来,让她也能过一个欢乐的春节。”车厢里静得出奇,所有的怜悯都聚焦到高颧骨姑娘的脸上。她显然没有思想准备,模糊的灯影下忽然嘤嘤而泣。

“也算我一个吧。”长脸司机说着,也掏出几张钞票交给夏商。有人鼓掌,噼噼啪啪的,弄得长脸司机反倒不自然起来。夏商啪地立正,对着车厢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回到家的晚上,夏商打开旅行包,意外地发现了一叠钱和一张纸条,上面草草写着:原谅我吧,我不该欺骗你。你是一盏灯,将永远照亮我以后的日子。

12、本文是1篇小说,请按照提示写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后两个阶段。

开端:夏商乘坐的长途汽车在半夜抛了锚。

发展:夏商主动提出修车并向长脸司机提出了退钱的要求。

高潮:

结局:

13、综合全文看,夏商在乘坐长途车之前帮助高颧骨姑娘做的事是           ,他是一个具有             品质的优秀军人。

14、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有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地方吗?请找出两处,并结合其中一处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好处:

15、请发挥你的想象,以第一人称写写长脸司机捐钱前后的心理变化,不少于100字。

16、你觉得小说的题目《你是一盏灯》用得好吗?如果好,请你说说理由;如果你觉得不好,请你拟写一个更出色的题目。

清兵卫与葫芦【第五篇】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清兵卫与葫芦》,喜欢你们喜欢。

一、说教材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1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作品,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小说情节的精彩之处在于结尾的跌宕,令小说陡增回味,是进行小说情节教学很好的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

3、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节之中”等技巧队情节运行的作用;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

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提高学生想象和续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教学重点:

1、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

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教学难点: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感教学法。导入新课时,教师语言华美,撩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情节的跌宕,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情节的跌宕,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

(二)作家作品(学生在预习基础上介绍,教师补充)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2019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2019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历时2019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其余中短篇小说《到网走去》《在城崎》《和解》《学徒的菩萨》等。

(三)检查预习 ,听写字词

字音 ----茶卤 模样 似的 挟持 唠叨 槌子

字形-----热衷 葫芦 光彩奕奕 街巷 把玩 战战兢兢 乖觉 呵斥 呵叱 大抵 橘子

(四)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课文主要写了 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 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

(清兵卫) 痴迷葫芦(发生)

(清兵卫) 发现葫芦(发展)

(教员、父亲) 没收葫芦砸碎葫芦(高潮)

(校役) 卖葫芦(第二高潮)

(清兵卫) 开始绘画(结局)

(五)探究情节

探究1: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清兵卫的的爱好与父亲、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

探究2|: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

——父亲觉得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葫芦,而且都是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葫芦形很周正的。认为小孩不懂什么。父亲对他的爱好不屑一顾,只是觉得他贪玩而已。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

老师(教员)对于清兵卫的痴迷葫芦,非常生气,认为“这种小孩将来不会有出息”

教师点拨:P69情节的摇摆

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

本课中情节的摇摆:

----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此处情节的摇摆有何作用?

插叙。作用:宕开一笔,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也被“吊”了一“吊”,使得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

----2、教员家访(危机爆发),父亲恰好不在。

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探究3: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 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

探究4:情节中的细节:.本文中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体会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分别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清兵卫此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惊愕、害怕、欲哭无泪。(情感上反抗)

2、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痛苦无奈。)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

探究5:葫芦的归宿对情节的发展和小说主题的揭示有什么积极作用?

这些交代看似闲笔,却使小说情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葫芦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这份认可其实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

探究6|:虽然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如此安排结局的用意?

--------就内容、主题而言——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就结构而言——呼应开头。

(六)人物形象

探究6:读35、36段,从中,我们看出清兵卫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亲爱不爱他?为什么?

-----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

爱着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的父母又何其多呢!

(七)小说主题

探究7: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

——同情清兵卫;批评父亲、教员和客人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

小说主题: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探究8: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八)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以上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清兵卫与葫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8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