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2075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二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ǎ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方法:从第一个同学起,读错时,该生坐下,下一个同学接着读,最后读完全文统计读书人数,以人数少者为优胜。)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疏通文意后,可以排演小话剧《唐雎舌战秦王》第一课时做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为此我们有如下问题等待解决。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2—3段为第二部分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对疑难词句的辨析。

①五百里之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等语气,此句意思是: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③虽然:这里是“虽说如此,但是……”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不一样。

④错意:错,同措。翻译为:打他的主意。

⑤色挠:是说秦王被唐雎所逼,气焰受挫,面色沮丧。

⑥长跪而谢之:秦王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六)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方法指导

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愿终守之,弗敢易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比较法。

相关教具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2)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n)缟(gǎo)挠(náo)谕(yù)

(2)词义

①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同“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②一词多义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徒:

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发展:秦王责备安陵君,唐雎据理力争。

高潮:秦王威胁唐雎,唐雎奋起反击。

结局:秦王屈服,唐雎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外交胜利。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交流点拨课文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2、文中是怎样体现秦国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的?

交流点拨

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

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所担负的使命重大而且艰巨。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而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4、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交流点拨表现了秦王盛气凌人、奸诈狡滑的性格。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交流点拨表现秦王无理责问的性格。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性格。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出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拓展延伸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交流点拨示例:

(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2)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3、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

五、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1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本文虽然某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妥当的。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四篇】

唐雎不辱使命

一、课文内容重点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这本书是由         (年代)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

2、全文主要使用了          (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向我们描述了一位               、

的唐雎(用两个词语来回答)。

3.用原文回答。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    ______

④与臣而将四矣。

三、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        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  (     )

唐雎使于秦    (      )                  时人莫之许也  (     )

以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错   故不错意也  (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阴差阳错  (    )

以君为长者  (     )                故   故不错意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     )                   扶素以数谏故  (     )

轻   轻寡人与  (     )

轻于鸿毛  (     )

二、综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 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3、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4、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从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5、 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6、 《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两文中的“士”含义是否相同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6、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7、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几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79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