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1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读来清新自然,读罢回味无穷。自以为经过充分的挖掘,精心的预设,能够上出一节有滋有味的课。但是上完后,还是强烈感觉到有两个活动设计明显留下了遗憾。
一、其一 关于“莞尔一笑”的解读
我所采用的方法,是表演。目的有二:1、通过表演,意会“莞尔一笑”;2、通过表演,渗透文明交际教育。从过程来看,第二个目的显然达到了。师生在互动表演时,学生的确忽略了教师对话中的称呼,只是将文章中的语言简单地说了一下。第一个目的,单从形式来看,学生也笑了。但是,很明显没有能把女主人那种 “淳朴、善良、平和”的形象,没有把作者心目中女主人美好的一面,没有把这个词语独特的内涵给表演出来。如果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这个活动环节还是有效果的,不过,从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角度来看,这个活动就不尽合理。
原因:
1、目标设置尽管存在多元化,但首先应该实现主体目标,毫无疑问这个环节的主体目标是通过意会“莞尔一笑”来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
2、意会“莞尔一笑”本身就是个难点,对于难点的突破教师采用了一个实现起来更为困难的方法,实际上就犯了形式主义错误。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加以解读,以教师的能力代替了学生的能力,想当然地“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难点解决了”。
课后看了另一位老师的教法,活动设计的确高明。
1、借助学生经验,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笑”?
2、读读课文,品位文章中 “莞尔一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3、结合老师介绍的相关背景资料,谈谈通过“莞尔一笑”体会到女主人什么样的品质?
4、如果将女主人比作一种花,你愿意把她比做什么?为什么?
如此设计,中心明确,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文本与学生经验巧妙结合,课堂效率焉能不高?两相对比,活动设计孰为合理,一目了然。
二、其二 关于“梦”的解读
作者的梦实现了吗?并且设计了一个具有相当思维空间的练习,牵动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我认为这个活动设计还是比较有力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因过于关注预设“实现”的答案,而未能即使调整学生回答“没有实现”后的思路,致使一度出现生拉硬扯的僵硬局面。学生不是发自内心对老师的观点赞同,所以后面的练习紧接着便大大失去了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没有很好的确定自己的角色。后来与同事讨论,一下子就清楚了。
1、学生否定回答后,问:谁来实现?
2、你会怎么做?我们该怎么做?
3、出示练习:
1、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走
在街上的时候,______。
2、所以,满眼______,满心______。
3、在中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
4、所以,满眼______,满心______。
以上两个活动设计的遗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1、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力求合理。
2、合理的设计一定要通过师生情智来加以保证,以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学生的发展是课堂高效的标志,高效才是检验课堂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1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公开课教案【第三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谈话导入:
利用一个小调查,引出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我们不一样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而很好的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3、朗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的问题后,找此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环节中,我特别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